分享

中运夜读|人生的错误 都是在为认知买单

 我是皓春夏秋冬 2022-08-28 发布于甘肃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说正是因为圣人把缺点当做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自以为是”是人性最大的弱点之一,老子认为,只有真正自知,人们才能克服“自以为是”的弱点。因此,也正是因为这样习惯性的“自以为是”,不去检讨自己有没有什么缺点不足,或不尽快去掉或放弃那些不尽如人意、执着不放的东西,才造成了我们的错误认知,终其一生,我们都会为错误的认知买单。

(一)

人与人最大的不同,源于“认知模型”的不同。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同样面对半杯水,一个人欣赏地说:“还有半杯呢!”另一个则愁眉苦脸地说:“只剩半杯了……”同样一个情景,可以产生悲观主义者,也可以产生乐观主义者,就看你怎么看待了。

悲观的人看世界尽是崎岖小径,而乐观的人看世界总是漫天云海。

网上流传着一则关于著名音乐家谭盾的故事,看完后令人唏嘘:

谭盾年轻时代赴美留学。为了赚钱养活自己,他跑到街头一家银行前拉小提琴赚钱。

和谭盾一起街头卖艺的,还有一位黑人琴手,似乎对现状很满意 。

而谭盾则在赚到了足够的钱之后,毅然进入音乐学院深造,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

10年后,谭盾有一次路过那家银行,发现了昔日的老熟人——那位黑人琴手依旧在街头卖艺。在看到谭盾后,他热情地打招呼:“兄弟啊,好久没见啦,你现在在哪拉琴?”

谭盾回答了一个很有名的音乐厅的名字,黑人琴手反问道:“那家音乐厅的门前也是个好地盘、也很好赚钱吗?”

其实,黑人琴手不知道,此时的谭盾已成为一位知名的音乐家,经常在顶级的音乐厅中演奏。

同是一起拉琴的朋友,谭盾目光长远,而黑人琴手眼界狭窄。

原来,只因认知的差距,命运天壤之别。

在俗世之中,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病人”,绝大多数的人不知道自己是病人,很少一部分人能知道自己是病人,极少一部分人会懂得“自医”,我们都需要有一味“药”,而这味“药”就是“认知的过程”。

生理上的病,会让人难受,甚至丧失行动能力,而认知上的疾病,却会让人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错误,甚至是举步维艰,人一生都在为错误的认知买单。

(二)

固执,是认知的一堵墙。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跟人交谈时,有时你从各个角度给他分析一个问题,提出中肯的建议,但是他怎么都听不进去,表现得异常固执。

当领导安排一位员工干活,员工却总是说:“单位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事。”

其实,干多少事,值多少钱,能用天平来衡量吗?这无非是主观判断而已,而且每个人对“值多少钱”的认识并不同;再则,如果换个角度而言,老板会说:“你干多少事,我就给你多少钱。”那你又该如何作答呢?

这样的认知,是他们故意抬杠、蓄意狡辩吗?

倒也不见得。

认知水平,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鸿沟。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低,其想法就越单一,越缺乏判断力,人就会表现得越固执。

吴王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项羽过于自信,没有听从范增的意见,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导致楚军错失战略机会。

隋炀帝征讨高丽,第一次就大败而回,损失数十万人,大臣劝他不要打了,他偏要固执己见,结果三征高丽生生地把大隋朝弄垮了。

经常都是这样:自己品德不好,就会怀疑别人的品德;自己对别人不忠诚,也会怀疑别人的忠诚;自己不正直,就会把别人的任何举动都“想歪”。因为,固执,决定了他就是那样的人。

蛇不知道自己有毒,人不知道自己有错。你的好对固执的人来说,就像一颗糖,吃了就没了;而你的不好就像一道伤疤,它会永远存在。

不要和固执的人争吵了,因为他只会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说1加1等于3,你只能笑着对他说:是的,你真厉害!

哲学家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对抗自己认知局限的过程。

(三)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呢?

首先,我们要多读书,读书可掌握多维度的知识。

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有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博采众长,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梯度,更全面地看问题。

读书是知识的积累,是智慧的积累,读书让你有更辽阔的视野,让你有更远大的理想,让你有更充实更快乐的人生。

每一本书,都是我们的朋友。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风光;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感悟。读书不仅是一种愉悦更是一种享受,我们不单单是在不同的世界里领略不同的人生,更是用不同的认知提高我们的修为。

其次,善于用别人的眼睛看问题。

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这恐怕是克服认知缺陷的最好办法了。

“透过别人的眼睛,才能完全看清自己。”只有从别人的角度,我们才能主动突破自我限制:心怀敬畏,保持空杯,学会给予。这样做了,总有些人,他们一辈子注定要活到极限,一辈子都扩大自己能力的边界,不断突破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局。

再则,要历事炼心,知行合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如果不实践,永远无法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只有敢于行动,去经历,去体验,去锻造,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

因为,磨砺才是最好的老师,磨砺出真知。每一次磨砺,都是最好的资粮。

认知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人生每到十字路口,我们都会面临抉择,认知是否正确决定了我们是否能成功。当然,失败了也无需后悔,而是要立马行动,修正自己。如果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漫天繁星。

你只有不断把自己的过去粉碎,滋养未来,生命才能再创新高。

也许,我们可以把认知比喻成一件精美绝伦的衣裳。这件衣裳不会因岁月而褪色,不会因换季而降价,不会因时尚而落伍,它永远新鲜,永远靓丽。可是这件衣裳,你用金钱买不来,用权力征服不来,只能靠修炼,提高认知、丰富学识、陶冶性情、提高境界得来。

有句话说得好:认知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想要实现人生的逆袭,必须想方设法提高我们个人的认知水平,拼命努力,洞穿事物本质,见大通简,才能迎刃破局。

(作者:泰格)

总策划:施华

总编辑:张正柱

执行总编:赵虎

指导:梁宗盛

主播:崔雅静(《中国海事》杂志)

监制:洪波

主编:甘琛

责编:尹宇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