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如何培养自己的顶层设计思维?

 岁月静好3369 2022-08-28 发布于河南

“第一动力因”与“第一性原理”都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认为万物都要实现自己,都追求一定的目的,而神就是万物追求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的形式,是万物运动的先决条件,也称为第一动力因。我们可以借用第一动力因的概念来寻找到你内心的动力之源。

「荐读」:如何培养自己的顶层设计思维?

什么是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实际上就是基于认知结构的思维,而“认知结构模型”是“顶层设计”的基础,结构设计好了,就能由上至下,由根而生枝生叶。

就是给自己的人生设立一个最高目标,然后在人生操盘的过程中,根据市场背景与实操可行性,以最高的标准做出最优化的选择,然后去实现它。

每个人的 “认知结构” 包含两个参数:一是个人认知的广度,包括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新事物、新方法;二是个人认知的深度,包括层次和境界的高低。

有了顶层设计之后,你会发现人生规划之中的生命蓝图,就有了最高的行为准则和最优级的思维框架,也有了前进的方向和 “ 第一动力因 ”,才可以一步一步,达成每一个阶段的精彩人生。

所谓,标准决定选择,选择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

因此,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要进行优质提问,为自己的人生赋能。问自己这一生该如何度过?也要问自己该如何维持更好的生活?更要问自己怎样才能在激情澎湃、丰富多彩的状态中度过?

我们要戒掉情绪,停止内耗,沉着冷静,审时度势,理性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用一个最高的标准来设立一个最高的目标,然后付诸行动 ?

不管多么难以实现的高目标,我们都可以将之像金字塔一样细化分解,步步为营,逐步完成。这也是我们都应该知道、都能够使用的目标实现方法。

就像剥洋葱一样,将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再将每个小目标分解成若干个更小的目标,一直分解下去,直到知道现在该干什么。

有一部分人,他们没有标准,没有方向,不会选择。更可怕的是,他们的决策都要参考他人的判断或者所谓的常识、前例及传统。

稻盛和夫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思维模式*热情*能力,思维模式是排在第一位的,思维决定一切。

培养自己的顶层设计思维,需要设计、出方案、落实行动、等待结果检验、复盘等这几个环节,从而形成闭环,不断进行优化和强化。

我记得曹德旺先生也说过这样一句: “人生的每一天,每一步,每一分钟,都是你在盖历史大厦的每一块砖”。

你对某些终极价值的追寻,它到最后会体现在你每一个细节的决策上,把自己放在最高的位置上去看待,去设计你的人生。

因此,你思维之下做的每个决定,都能够直接影响你人生的顶层设计。

具备顶层设计能力的人,他们脑袋中在前期不断思考自己的资源、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认知、自己的局限,从而突破自己原有的圈层,让自己更上一层楼,让自己的心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划分为由低到高的5阶段,每个人当底层需求得到相对满足后便自然而然开始追求上一层次的需求。

从底层的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人生短暂,格局不能小。我们无需太在乎某一个阶段的成果,更要看到整个人生的走向。

洛克菲勒说:“抢走他全部的财产,把他丢在沙漠上。只要有一队骆驼商队路过,他就可以重新东山再起,再度成为亿万富翁。”这句话不是骗人的,而是真的。

因为他拥有一个亿万富翁的脑袋,就算一分钱没有,他也可以快速重新崛起。资本,仅仅是一个手段,影响的资产积累的快慢,但不可能影响结果。

反之,一个脑子里面装满了穷人思维模式的人,就算把他送到亿万富翁的位置上,他也只会把公司搞破产。他拥有的资产多少,都不足以改变最损的结果,只是他衰败的时间可能长短不一。

在努力之上,有一件更高维度的事情就是顶层设计。 “勤奋努力”固然是极端重要的品质,但比他更高阶的,是“顶层设计”,后者之于前者,即是所谓的降维打击。

趁韶华还在,给自己的人生做一个顶层设计,哪怕经历诸多失败,也会有坚持的方向,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