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实录|《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实录(三)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08-28 发布于山东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堂教学实录(三)

执教名师:韩  军

想 想 缘 由

师:怎么写的呢?他写周瑜。

老师可真的指出苏轼词的毛病了。这真的是苏轼的毛病。如果说,刚才是开玩笑,这里,就不是开玩笑了。

孩子们,这里写“周瑜”,一上来却写了“小乔”,这明显是一个败笔。为什么是败笔呢?

大家想想,写战场,写战争,写大战,这是男人的事情,还是女人的事情啊?

生:男人的事。

师:战争都是男人的事情。

可是,这里呢,一上来,写战争,却写了一个女子。这就是败笔!

败笔表现在哪儿呢?因为,单纯写战争,苏轼他不会写呀,你以为苏轼那么能耐吗?他用文字如果单纯描写战争,单纯描写一群男人,让读者读来,太枯燥,太单调,太乏味,太没有意思,太没有情趣。于是呢,苏轼就写一个与战争,不太相关的女子“小乔”。

这就叫作,“战争不够,女人来凑;战争不够,爱情来凑”。

其实,苏轼这是违反规律的,战争的规律是,“战争啊,应该让女人走开”。战争虽然也离不开女人,比方说护士,但毕竟女子只是属于军队后勤部门的。战争,本质上,应该只属于男人。所以说,一些电影、电视、小说家,一写战争,不会写时,就写爱情,就写女性。这种不好的习惯,从谁开始的呢?就是从苏轼开始的。“战争不够,女人来凑;战争不够,爱情来凑”。所以,苏轼写赤壁大战,却写到了小乔,就是开了一个坏头。同意吧,孩子们?老师说得很有道理的。

生:不同意,我不同意。

师:你不能不同意。我不给你话筒了。(台下笑)

生:因为,当时大乔和小乔,是非常有名的美女,她们分别嫁给了孙策和周瑜。小乔之所以能嫁给周瑜,肯定是因为周瑜是非常优秀的,以此来反衬出周瑜是一个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的人,也就是“风流”的内涵。

师:哦,他这样说,有没有道理啊,孩子们?

生:有。

师:也就是说,用她来衬周瑜的什么方面呢?

生:风流。

师:来衬托出周瑜的“风流”的一面。那么美貌的女子爱他,女子的眼光就是一个选择器,选择了周瑜这样的男人。小乔这么漂亮的女子,她喜不喜欢张飞那样的人?

生:肯定不喜欢。

师:那么女子一般喜欢?

生:帅。

师:帅的,那张飞也挺帅啊。

生:太粗鲁了。

师:太粗鲁了,哪里缺乏点东西?

生:脑子。

师:缺乏点脑子,还缺乏点啥?

生:气质吧。

师:气质,还缺乏点智慧,缺乏点文气,对吧?你补充一下。

生:我觉得,小乔她这里,应该也是可以衬托出周瑜的风流,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特征。但是我觉得,他这里面写小乔,也应该是包括了孙权那边的,就是吴国当时的权势的纷争吧。

师:也有这个道理。就带出来一点他的背景故事。对吧,有道理。那么,既然写了小乔,来衬托出他是一个郎,什么郎啊?刚才我们说了。

生:新郎。

师:是个新郎,孩子们,他是一个新郎,有了小乔,那么,词前片,那个周郎的“郎”字,就怎么着了呢?有了小乔,“郎”字就落实了。

生:是。

师:就落实了。这个新郎呢,对吗?

生:对。

师:好来,有了小乔,周郎、新郎的“郎”字就落实了,年轻潇洒,文武双全,有勇有谋,一个“风流人物”。

但是这里,真的有错!错在哪儿呢?

小乔嫁给周瑜的时候,是赤壁大战之前十年。也就是说,周瑜指挥赤壁大战的时候,已经娶了小乔十年了,他早已经不是新郎倌了,如果勉强算作是“郎”的话,也不是“新郎”,而是应该叫“老郎”。结婚十年了,哪能还是新郎啊。小乔嫁给周瑜已经十年,也不应该叫“小乔”,她大约应该被叫“老乔”。

所以说,苏轼这里真的犯错了,他弄错了一个历史的事实。

“初嫁”就是“刚刚嫁”的意思,更错误。周瑜指挥赤壁大战的时候,“小乔初嫁了”,也就是,小乔刚刚嫁给周瑜。这就错了!不是“初”嫁。十年了,怎么能够是“初”呢?

所以这个“初”应该改成“出嫁”,出来的“出”字,才确切。“小乔出嫁”,“初”改成这个“出”。苏轼历史典故错了!

生:我觉得,苏轼在这里写是没有错的。“郎”不一定形容是新郎。“郎”的话,孙策我们也称之为他是“孙郎”,那是因为他和周瑜有一样的才谋和谋略。

师:(故作恍然大悟)哦,原来,不一定光结婚的才叫“郎”。有没有道理啊?

生:有。

师:可是,他这里,小乔已经嫁人十年,苏轼却写她刚嫁给周瑜,苏轼错了吗?

生:我觉得,这里也是没有错的。小乔能嫁给周瑜就证明周瑜的确是一个有谋略、有智慧的人。那他的才华在赤壁大战中,也能同样发挥出来,所以周瑜他的确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不一定说是——

师:不一定非得按照历史原貌。

生:小乔已经选择嫁给周瑜,就说明周瑜的确是有这种能力,能让小乔去喜欢他的。

师:难道说,历史真实,就可以暂且不顾吗?不顾历史真实。肯定不对吧?所以,不应该写成“初嫁”,不是“刚刚嫁”,而应该写成“出嫁”,“出来嫁给”周瑜。

(学生一时困惑,觉得老师说得似乎有理。)

师:我提醒大家,本文什么文体呢?

生:词。

师:词,属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跟其它的文体,比如历史事实的论文,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他写的是求实的历史论文吗?

生:不是历史论文。

师:那他写的是啥?词,是文学作品,是吗?

生:嗯。

师:文学作品,需要不需要跟历史论文,那样真实?

生:不需要。

师: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可以不可以虚构啊?

生:可以。

师:历史著作《三国志》,能虚构吗?

生:不能。

师:这就是区别了。苏轼的词,是相当于《三国演义》呢,还是相当于《三国志》呢?

生:《三国演义》。

师:所以说,这个地方,改不改这个“初”为“出”呢?不改有什么好处?改有什么不好?

生:我觉着,用“初”,能凸显出他当年那个在情场上很得意。所以,不改。

师:哦,不改,你再重复一遍。

生:不改,就能显示出他当年情场得意,就是说明他当时已经是“有勇有谋”的人了。

师:这个“初”字,表明,周瑜现在,赤壁大战时,似乎还沉浸在什么之中?他现在还在干啥?度什么?

生:度蜜月。

师:他似乎,还在度蜜月呢,还在做新郎呢。所以说,我们拍一个电影,就拍成了小乔刚刚嫁给他,他第二天指挥赤壁大战去了,这样算不算违背历史事实?可不可以这样拍电影啊?

生:可以。

师:可以。如果我们在历史课上,说周瑜昨天刚娶了小乔,第二天,他就去指挥赤壁大战去了。这样讲,对还是错?

生:这样不行。

师:这样就不行了。而文学作品是虚构一部分的。所以说这个“初”写出了什么?

生:刚刚。

师:刚刚,有什么作用?

生:就是——

师:(走向另一个男生)你说。

生:作用就是写出周瑜厉害。

师:厉害?还是我们刚才已经总结了。(走向一个女生)你来总结一下。

生:……

师:“初”显出了周瑜怎样?起了一种什么作用呢?就是说刚刚嫁给他,还在度蜜月呢,是吧,孩子吗?还沉浸在蜜月当中,沉浸在柔情蜜意当中。

由此,又可以用第三个成语,除了文武兼备(能文能武)、智勇双全,同时呢,这个人有柔的一面,还有刚毅的一面。

生(犹豫):刚柔并俱,有这个词吗?

师:你再大声一点?

生:刚柔并俱。

师:刚柔并济。这就叫“风流”,刚柔并济、智勇双全、文武兼备,这才是风流。

苏轼这一首词,就是在写“风流”。他写了一个风流的人物周瑜,苏轼自己呢,又想成为“风流人物”。

“雄姿”,就写他刚、勇、武的一面,“英发”就写他的柔、智、文的一面。“英发”就是见识卓越、谈吐不凡,这才叫“英发”。见识卓越、谈吐不凡,他就想雄姿英发,做“风流人物”。但是,苏轼此时年华老大,他能不能成为“风流人物”,还有没有可能成为风流人物?

生:可能。

师:有可能?是吧!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啊?

生:小。

师:小,从哪里看可能性小?告诉同学们,他现在年龄多大了?

生:47岁。

师:47岁了,可是指挥赤壁大战的时候周瑜多大了?

生:24岁。

师:嗯,二三十岁,苏轼此时的年龄,是指挥赤壁大战时的周瑜年龄的两倍了。所以说,苏轼这个时候,还能不能做成“风流人物”?可能性大还是小?

生:小。

师:可能性极小了。所以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就是,“应笑我多情”啊!谁笑我多情呢?周瑜!周瑜的灵魂还在“神游”“故国”呢,他应该笑我多情:“苏轼啊,你太多情了,满头白发了。”所以,苏轼这个时候呢,感觉到人生就像梦一样,最后呢,一尊还酹江月。

“故国神游”,有两个解释,一个就是周瑜的灵魂在神游,周瑜在笑,笑苏轼是一个“多情”人。

第二个解释,周瑜是“多情人”,他有柔的一面。“多情应笑我”,周瑜大概笑话我“苏轼”。“我”就是苏轼了。

“故国神游”,也有两种解释,周瑜这个“多情人”的“灵魂”在神游“故国”,他作为多情人来笑我。

第一种解释,我苏轼在旧战场上思绪神游,人们笑我多情。

这两个解释,都能解释得通。所以说这首词呢,(看屏幕)

周瑜真是风流人物,

苏轼欲做风流人物却不能。

下片,写人。

好了,下面我们再回到“琅琅书声”环节,再读全词,一二——

(生齐读全词)


-下期精彩继续-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中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4)》,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