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勇于担责是领导力的源泉

 与管理者同行 2022-08-28 发布于湖南

这周,有位年轻的国企副总和我聊到如何提升自己的领导力?这位副总是他们单位最年轻的班子成员,今年2月份被提拔副总,尽管他表现得自信、阳光、且对工作充满激情,业绩也突出,但是自从被提拔为副总以来,他始终认为自己缺乏某种他理想的领导力的特质,他希望能够更好地、快速地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很多关于领导力的探讨都指出,领导力的来源主要是三方面:

一是法理权力,即领导者所在的企业、组织所赋予的权力,比如前文提到的年轻的副总,事实上,从他被提拔为公司副总的那一刻起,他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领导力,通俗地讲,是位置给予他的权力所带来的领导力。

二是专家权力,即通过自身专业能力所获得他人认同的领导力,包括在行业内、区域内的专业地位,许多的专家型管理者往往自然而然散发出这样一种领导魅力,比如我偶尔在客户公司接触到的院士,很自然就能感知到他们的魅力。

三是超凡权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因个人魅力而产生的影响力。比如,我们偶尔会遇到这样的人,只要听他讲上一番话,就下决心要跟他一起做事,我们会被他身上的那种自信、坚持、专注和忘我等等个人特质所影响,而成为一个诚心诚意的追随者,像任正非、马云、雷军等都有着明显的超凡权力。

领导者的这三种权力中,最“容易”获得也最“廉价”的是法理权力,仅凭这一“权力”,领导者往往难以获得下属及别人的认同;大多数领导者在专家权力方面有很好的展现,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企业中,人们往往很崇尚专业技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技术密集型企业中,其领导者大多是技术出身,像谷歌的佩奇、腾讯的马化腾、百度的李彦宏等;第三种超凡权力,最难获得,但也最有深远的影响力,这需要领导者在领导岗位上不断拓宽视野、提升格局,形成自信乐观、诚实正直、自我驱动、勇于担责的特质。

2004年,管理大师德鲁克发表了一篇谈论领导力的文章,在回忆美国历届总统时,他说他最喜欢杜鲁门。德鲁克甚至说:如果可能,他会一直把选票投给杜鲁门。事实上,在美国历任总统中,我们通常会忽略杜鲁门,甚至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有过这么一位总统。德鲁克对他这位最欣赏的杜鲁门总统的评价是:他看上去没什么独特的地方,他的性格,平淡得像一条死鱼。但德鲁克就是欣赏杜鲁门,为什么呢?

在《杜鲁门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1945年,杜鲁门任美国总统,上任伊始,他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该怎么结束二战。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这都是重要的问题。最后,美国选择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扔了两颗原子弹,为此,日本死了几十万平民。

听到死了这么多人,原子弹的设计者奥本海默觉得自己手上沾满了鲜血,于是,他求见杜鲁门。按照《杜鲁门传》的描述,在见到杜鲁门之后,奥本海默“自怜自艾,牢骚满腹”,令杜鲁门十分讨厌。杜鲁门非常坚定地告诉奥本海默:“不是你的手上沾满了鲜血,而是我的手上沾满了鲜血,所以,这件事情你就不用再想了,交给我操心吧。”

杀死了几十万人,杜鲁门的内心难道可以平静吗?但是,在历史关头,在各种利弊权衡之后,他必须做出决断: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尽快结束战争。据说,蘑菇云的阴影也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但是他必须冷静面对,他没有像奥本海默那样自怜自艾,他在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里写下了一句座右铭:“责任在此,把责任推到这里,到此为止” 。这不仅是对待二战、对待原子弹,在他后面的总统履职中,一直都是这样一个担责的风格。

所以,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杜鲁门最重要的领导特质,就是勇于担责。奥本海默是大科学家,顶级科学家可以造出原子弹来,但是,真正能够使用原子弹的,是杜鲁门。所以,我们总是在重要关头,才发现领导者可以表现出那种独特的气质,这是他人没有的。即使像德鲁克说的平淡得像一条死鱼一样的杜鲁门,关键时刻也在平淡中表现出担责的历史感。

本周,刚刚退休的企业家宁高宁,这是很多人非常推崇和尊敬的一位企业家,我想不仅因为他的学养、能力,更在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魅力。著有《海底捞你学不会》的北大黄铁鹰教曾经是他的下属,据黄铁鹰回忆,1995年,宁高宁在华润任职,在一次收购中,谈判颇为不顺,火药味很浓。一位官员向宁高宁提出,要继续谈判,必须先撤掉黄铁鹰。按照黄铁鹰的描述,一向礼让谦和的宁高宁,立刻拍着桌子说:“我们的合作原则是平等,你没有权力让我撤掉黄铁鹰,就像我没有权力让你们市长撤掉你一样。”于是,双方谈判破裂。宁高宁急了,把自己关在酒店里一天没出来。傍晚酒店服务员以为出事了,强行把门打开,发现宁高宁正在给市委书记写上诉材料。黄铁鹰后来说,给这样的上级做事,自然豪气。

同样的,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黄铁鹰的回忆里,感受到宁高宁敢于“担当”的魅力。我们是愿意跟一个遇事总把责任往下属身上推的领导呢?还是愿意跟一个敢于担当的领导呢?答案不言自明。我前几天读过一篇文章,里面讲到:与其和下属经常吃饭,不如遇事站在下属一边。讲的就是如何通过担当创造下属的信赖感。我见到很多管理者,遇事第一反应是找客观原因,最近几年,尽管新冠疫情有万般不好,但是他在默默地为很多人背锅;如果找不到客观原因,他们往往就找自己的下属来背锅……这样的管理者自然很难获得下属的信赖。

我和我们的项目经理交流时经常谈到,无论是对外(客户)以及对内(公司),项目经理在他的项目中都应该是责任的主体,不能说项目没搞好是项目成员的责任,是客户(对接人)的责任等。举个常见的例子,我们在为客户做成果汇报时,有时难免会在给A客户汇报的报告中出现B客户的名称(这是很低级的错误,但是时不时会出现),不敢或不愿担责的项目经理往往会强调这是成员不认真,而敢于担责的项目经理往往会很认真的表达:这是我的疏忽所致……事实上,在敢于担责的项目经理那里,这事很快就过去了,而且项目成员会更愿意继续跟着这位项目经理工作。

很多人认为,“勇于担责”就是敢于承担责任,有事就自己扛,表现出一种应有的担当。在我看来,这种想法不全对。因为,简单地把责任扛到自己的肩头,这是一种悲剧性的“担责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达康书记经常讲的一句话:“现在不是讨论责任的时候,我们先想想怎么解决问题。”所以,真正的“勇于担责”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绝不轻易承诺,但一旦承诺,就全力以赴,对事情的最后结果承担责任。担责不是简单地把责任扛到自己肩上,而是扛那个结果

第二,当事情出现了事先没有预料的因素时,结果超出了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尽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善后。

第三,从心底里不要有“我已经尽力了”、“我命不好”之类的念头,即使有,也要把它压在心里。这样,才能冷静地分析客观原因,诚实地做出解释,而不是简单地把责任推给其他人,推给命运,也不要简单地推给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