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奖热门中国作家残雪:我们的文化摧毁、毒害了我们的天才

 singer0852 2022-08-28 发布于北京

诺奖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象征着对一个国家的肯定,尽管诺奖实质上只是对于个人的某一项成就给予肯定,依然抵挡不住国人对于诺奖的关注与狂热。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呼声很高的作家中中国作家残雪榜上有名,自从2012年莫言获得诺奖以来,国人的文化自信普遍增强,同时国人对于中国作家能否再获诺奖也抱有了很大的希冀。

而这位在国外呼声很高的作家——残雪,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却是一个小众的存在,对于残雪的态度也持两种较为极端的分裂,追捧残雪的读者对残雪赞誉有加,认为残雪是“中国的卡夫卡”,读不懂残雪的人对于残雪作品的价值持高度怀疑的态度。
对于这样一位曲高和寡的作家,大家都非常关注她对当今国内的文学现状的看法,而在2017年,残雪发表的《我们的文化摧毁、毒害了我们的天才》引起大家的争议。

残雪文学观念的形成

要读懂一部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的成长历程,做到知人论世,残雪成长的岁月正值中国从旧社会走向新时代转变的过程。

在残雪小时候,父亲被打成“右派”,一家人搬进山林4年,这四年里残雪与动植物玩耍,渐渐得怯与于外界的交流,不喜合群,大家说往东她就往西,也许正是这份叛逆让她固执地走向与中国传统主流文学观相悖的道路,而这四年的人与自然的体验也使她的文学中充满了自然的意象。

如《苍老的浮云》中的的楮树、《黄泥街》中的鬼笔菌、《山上的小屋》中的狼等等,都在作品中以不同的姿态呈现出或恶或善或美等与其它部分构成她在《我们的文化摧毁、毒害了我们的天才》中所追崇的精神世界。

性格内向使生活在兄弟姐妹众多的家庭里的残雪格格不入,从小她最怕的就是家里来客人,对于家长们热衷于让子女给客人展示才艺的做法十分不解,甚至觉得这么做的同龄人十分幼稚,而对自己与他们竟属于同一阶层更感到懊恼。

于是她常常沉浸在自我的遐想中,把自己分裂成多个个体,让各个自我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斗争、合作,不得不说这与她文学观念中十分强调的自省意识有十分契合的继承与发展。

残雪全家合影|左二为残雪,左三为残雪的哥哥,著名哲学家邓晓芒

在阅读残雪的小说中总有一股神秘的精神色彩,朦胧而又似乎隐喻着、呼唤着读者去思考、去追寻。

这与她的外婆对她的影响密不可分,残雪的外婆是典型的南方封建女性,她喜欢用民间巫祝、敬畏鬼神的传统来应付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神神兮兮的表现深刻地印在残雪的脑海中,并逐渐形成神秘的精神特质在她的作品中呈现。

校园生活对于残雪而言也是孤单落寞的过去,内向的性格使得她难以融入集体,老师同学们看不到她的默默付出,敏感的内心令她对一切外在评价十分在意,通过各种各样的努力仍旧无法改变,神经质的恐惧一切,表现越来越狂傲怪拗。
五年级那年残雪的肺叶出现了洞孔,必须休学,所以在一个人成长的岁月里残雪整日在家中探寻内心的世界,愈发远离集体,但这并不意味着逃避集体,而是用理性的思维去剖析

孤独是残雪成长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也直接反映在她的作品中。

在这段日子里,残雪整日与各式各样的文学接触,从《安徒生童话》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红楼梦》到《安娜·卡列尼娜》,从中国文学经典到世界名著,尤其是与卡夫卡的相识,她被文学的世界深深吸引,被文学中所蕴含的光明与黑暗所震撼。

在长大后,残雪每日都要学习三四个小时的英语,所以她能够直接阅读英语原著小说,能够直接领略异域文学的风采。

残雪的文学创作如同她的遭遇一般,充满了“苦行僧”似的“挨”。每日起床后她只进行一小时的文学创作,每次大概写一千字左右,但是在这以外的时间里她都会用于自我精神的遐想,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世界文学的瑰宝。

正如她在《我们的文化摧毁、毒害了我们的天才》中所说的:“从另一种文化中去获取这种开拓的工具。”

从残雪发表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见卡夫卡、博尔赫斯、列夫·托尔斯泰等西方主流作家对她的影响是很深刻的,而她自己也一直践行着自己秉持的创作观念去创作。

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残雪不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焕发新的生机需要借助西方的思维方式与思维工具,西方的文学发展也需要与中国文化结合,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搬运。

残雪争议

在《我们的文化摧毁、毒害了我们的天才》原文中,残雪从对“伟大的中国小说”一词的批判延伸到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地域性的探讨,在她看来,停留在表面经验、过分推崇本民族传统、写实的作家的作品生命力是短暂的,有野心的作家应该有更深、更广的追求。

由此为基准点展开了其对现存文学作品自审批判意识的认识,从西方主流文学观念来批判中国文学缺少彻底的自相矛盾即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

在她的论述中,中国文学从未作为独立的精神产物而存在,传统文学依附与表层的特点也使作品内涵流于表面、肤浅,无法促人自省,自我批判,从而实现自我的发展。
而现今中国文坛几十年来一直在推崇的“现实关怀”在她看来是流于表面经验的伪文学,在她看来,中国作家能否战胜文化惰性,从另一种文化来开拓,才是真正进入了纯文学的世界,真正达到自救与改造国民的境界。
残雪的作品给人的印象是晦涩难懂,甚至对一部分读者是拒绝的态度,残雪认为:“读我的小说是需要有一些准备的,或者说需要经过训练。”

她认为,自己的作品是高层次的纯文学创作,阅读她作品的读者必须先读过一些现代艺术的东西,先对西方经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可见她把自己的文学与通俗文学鲜明的区分开了,对于读者的要求也很高。

残雪一直都在追求纯文学的创作,她致力于精神层面的文学,希望读者能够透过她的小说看到自己内心的斗争世界,而她本人的文学创作也随着时间的积淀,愈发向精神内在的深度发展。

残雪认为自己的作品只能给予读者暗示,将自己所领略到的广博深邃,透明的灵魂之境暗示阅读她文学的读者,因此她认为阅读她作品的读者需要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自审、自我批判的能力。

结语

不亲自去了解一个作家,阅读她的作品,是没有资格进行评判的,文学理论的世界也从没有对错,立场、观念不同,思维方式不同,都是造成对残雪评价出现两种极端的因素,至于我们的文化是否摧毁、毒害了我们的天才,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一部作品如果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能够超越时代在未来依旧焕发光彩,那么这部作品的价值就是值得肯定的。

文/枕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