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遗忘在台湾省的60万大陆老兵,在1987年力挽狂澜

 龙泉清溪 2022-08-28 发布于山东

1986年3月,统治菲律宾20年之久的马科斯政权垮台,给台湾带来了巨大冲击。滔滔民意酝酿的温暖潮水,正从太平洋漫向这个被“戒严”了37年的岛屿。

这年5月,一架波音货机突然迫降在广州白云机场,当机门打开,机长扶着舷梯踉跄走下,激动得言语发颤:“我要和家人团聚,我要求到祖国大陆定居!”这就是当年震惊世界的华航事件,让西方媒体尴尬得不知道如何下笔。

第二年的5月9日,母亲节,数万台湾老兵聚集在孙中山纪念馆。他们身穿白色衬衣,背面统一印了一行字:“妈妈我好想你”;正面,则是两个鲜红的大字——

“想家”。

三十多年前,120万人离开祖国大陆来到这个举目无亲的岛屿,其中军队占到了一半。与那另外一半'精英'不同,来到台湾,并非他们自愿的选择。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军事调动,都没来得及和家人告别。

在台湾的生活是孤独的,作为那个格格不入的“外省人”,他们被排斥在主流生活圈之外,只能抱团取暖。

由于性别比例失调,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当了单身汉,其中很多人住在条件简陋的老兵聚居区——眷村。

三十多年的孤独生活,乡音未改,鬓毛已衰,那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悲凉诗意,如今却成了他们最大的奢望。

能在有生之年回趟老家,在父母的坟前磕几个响头,与家乡的兄弟姐妹说说话,已经成为老兵们最大的心愿。

多年以来,领导们一直在“谆谆教诲”:比如说大陆很穷,很多亲戚都会找你借钱,会把你的退休金榨干;比如说那边会还在搞清算,回去就等于送死;比如说台湾一切都好,有什么不满意的尽管提出来……

90年代之后无数的访谈材料证明,在那个两岸隔阂的年代,老兵们对这些所谓“教诲”,深信不疑。

但是,当他们站在孙中山纪念馆前的那一刻,他们就已经打算接受这假想中的所有“惩罚”,只为回家一趟。

这一刻,蒋经国们真正明白,什么叫“血浓于水”。

在巨大民意压力下,1987年10月15日,台湾省正式宣布解除戒严、开放探亲。

【缝合】

台湾海峡,这道长达400公里的天堑,像一道巨大的伤口,流淌的全是中华儿女的血泪。只要这伤口还存在一天,我们就要多疼痛一天。

尤其是这些老兵。

1987年10月16日,就在台湾省开放探亲的第二天,祖国以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速度,迅速出台了《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短时间内,超过10万人申请回大陆探亲。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返乡探亲运动中,数万老兵走上台北街头,深情合唱《母亲你在何方》:

“雁阵儿飞来飞去,白云里;经过那万里可能看仔细。雁儿呀,我想问你,我的母亲在哪里……”

老兵们哭成一片,给当时的台湾年轻人造成了极大精神震撼。

在这群老兵中,高庄文的经历很有戏剧性。他出生于湖南资江的一户大家族,1949年在南京空军参谋学校当士官,因为受过良好教育,南京解放后被强制带到了台湾。

没想到一到台湾,蒋介石就发布了《台湾地区紧急令》,在军队中大搞白色恐怖。许多想家的士兵仅仅因为发了几句牢骚,就被逮捕服刑、甚至无理由枪决。

高先生后来才知道,败退到台湾的那一波所谓“民国精英”,实际上在台湾也没有什么根基,他们唯一可以凭靠的,就是这60万军人。

为了“稳定”士气,蒋介石可谓煞费苦心:先是在军内大搞白色恐怖;然后又开始画大饼,制定一些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反攻”计划;最后直接下令延长士兵服役年限,很多士兵需要服役到五十多岁才能退伍。

由于常年被当成少数人的鹰犬使用,这些军人非常不受台湾当地人待见,结婚变成了奢望,社交圈子也被禁锢在军营。

高先生是幸运的,由于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在军内也有些关系,到台湾后,他很快转到《工人日报》报社工作。

那时候的中国大家族,都有非常深厚的乡土情结。多年来,为了能回老家看看,高庄文想尽了一切办法。

通过报社的关系,他顺利来到了秘鲁,后来又从这里移民到美国,这才终于摆脱了国民党的戒严令。70年代末中美关系正常化,高先生也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湖南老家。

然而,绝大多数老兵都没有这样的幸运。

例如老家在山东的刘家信老人,他21岁被抓了壮丁,稀里糊涂来到了台湾,由于别无所长只能待在军营,一直服役到1982年才退伍。退役后他无亲无故,晚年唯有在老兵宿舍度过。

曾振辉老人又是另外一个情况,1950年他跟随薛岳的大军防守海南岛,在海南解放后又坐船撤到了台湾,多年以来,他最大的念想,就是再吃一口父亲做的炒牛肉……

在1987年掀起的那一波10万人探亲潮中,很多老兵半生夙愿得以实现,台湾海峡这道华夏儿女心口的裂痕,第一次得到了温暖的缝合。

【同胞】

“在两岸隔阂的这38年,举家退到台湾的那一批所谓民国精英,通过这60万无辜军人和从大陆搜刮的天量财富,过上了人上人的生活,却把这些无辜老兵抛向了命运的深渊。”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很想从人民的视角出发、给出这种充满正义裁决姿态的盖棺定论。

然而人性是复杂的,由亿万人性汇流而成的历史,就更加复杂。

当我们细究这60万老兵的人生经历,会发现,对故乡的怀念虽然是他们共同的心结,但并非所有人都真心希望两岸隔阂的彻底消失。

举两个例子。

家住江苏常州的钟凯老人虽然一直想要回家,但是1987年政策放开后,他反而犹豫了——因为他的手里,有大陆同胞的血债。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当天,当时还在国民党侦缉队任职的钟凯和几个同事一起,“处决”了两位解放军。

他听到南京方向传来的阵阵炮声,越想越害怕,没来得及和母亲打招呼就连夜逃跑,并在几天后赶上了宁波去台湾的航船。

在台湾,他靠着这份“投名状”混得风生水起:当然,和那些抓壮丁抓来的单纯士兵相比,钟凯这样没有退路的人,无疑忠诚度更高,是国民党重用的对象。

他很快脱离军界,获得了电力公司的重要岗位,过上了优越的生活。

九十年代返乡探亲时,他甚至不敢白天进城,最终还是相关部门的干部亲自解释,才打消了他的顾虑。

还有一个例子,和抗美援朝有关。

1953年,在美国和蒋介石的轮番洗脑后,1.4万名志愿军战俘“主动”选择去了台湾。

周关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战俘营中,他在特务挑唆下在身上刺了字,来到台湾后甚至还和其他人一起宣誓加入了国军。

如果是普通人,或许还可以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宽容理解;但作为一名战士,这样的行为显然是会被唾弃的。

周关明到台湾后,由于特殊的背景被所有人排斥,非常思念家乡。1991年回家探亲后一直想归根大陆,无奈由于台湾相关部门的花式阻挠,最终没能实现。

与其他老兵相比,这些人身负“投名状”,心态非常复杂。

对于他们以及他们在台湾省的后代而言,想家是真的,不想两岸隔阂彻底消失,可能也是真的。

亲身经历过国民党那个漫长的“戒严”时代,他们对祖国的认知还停留在半个世纪之前。

一道海峡,半个多世纪,一边是星辰大海的气量,一边是沟壑溪流的揣摩,这样的局面也令人不胜唏嘘。

所以在台湾问题上,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同胞”关系。

对于手足同胞,再多的不愉快都将被时间抹去,一个强大的民族从来不会对同胞过失斤斤计较。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而钟凯和周关明两位老人的处理结果也说明,制造麻烦、妨害交流的从来都不是大陆一方,而是那一小撮别有用心的“精英分子”。

【沙漏】

精英的血脉恒久流传,而老兵的乡愁终将在时间里绝迹。

时间进入2021年,老兵返乡探亲潮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由于生活的窘迫和精神的空虚,那一波老兵早已寥寥无几。

他们之中,有幸拥有后代的人,更是寥若星辰。

九十年代,因老兵们的努力而在台湾广为传唱的《妈妈我好想你》,对年轻一代而言,也渐渐失去了那种刻骨铭记的感动。

写《一片槐树叶》的纪弦在2013年驾鹤,写《乡愁》的余光中在2017年去世,写《边界望乡》的洛夫在2018年永远闭上了双眼……

熬干了一代人的乡愁,熬干了几十万人的眼泪,他们终究没能看到两岸合璧、故乡亲近的那一天。

台湾省,一块苦难的土地,在经历过长达50年的漫长殖民统治之后,没能享受片刻华夏大家庭的温暖,很快又沦为少数人的名利场、以及某个霸权国家玩全球制衡的棋子。

对于现在的台湾省而言,什么最珍贵?

情感羁绊最珍贵。

祖国什么都不缺,唯独需要那份同胞之间、血浓于水的情感羁绊。

这世间情感的缺失,主要都是由时间造成。

如果情感羁绊是一个漏斗,那几十万背井离乡、满腹乡愁的老人,就是漏斗里的沙子,一年过去,漏掉一点;十年过去,漏掉一批;百年过去,漏掉所有。

年轻一代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人给他们讲述家乡的风土与人情,没有人告诉他们故乡的光荣与伟大……海天两隔而心无波澜,这是何等的悲哀。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台湾同胞,今天看到这样的诗句,希望你们内心依然有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阅读体验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