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13岁流浪台湾,饿得与狗抢东西吃,长大后送老兵骨灰返回大陆

 朱小鹿 2022-04-26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乡愁,在于游子,便是刻骨铭心。

大爱,发乎内心,一定用之不竭。

有这么一个人,他13岁独自离家,九死一生,漂泊到台湾。

自此,“回家”便是他放不下的心结。

多年后,他终于回家了,并且30多年间,他将200多个老兵的骨灰,从台湾抱回大陆,帮他们“回家”。

这其中,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

他们来自山东、厦门……还有更远的,比如新疆。

但无论多远,他们都“回家”了。

这个一生都在“回家”和帮别人“回家”的人,叫高秉涵。

他的故事,让人感动落泪。

2012年,他曾被评为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至今,他仍在护送着那一坛坛的骨灰,解着一屡屡的乡愁。

亲人别离,独自逃亡

高秉涵,小名春生,1935年出生在山东菏泽高孙庄村,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两人一起创办了当地第一家新式小学。

1948年,辽沈战役结束,国民党官兵节节败退。

这一年,高秉涵的父亲在战乱中去世了。家里顿时失了顶梁柱。

母亲为了让高秉涵躲避战乱,也为了活命,送他投奔南京的学校。

临行前,母亲拿给他二十块大洋、一张初中录取书,拧着他的耳朵再三叮嘱:“儿子,你要活着,娘等着你回来。”

外婆塞给他一个石榴,让他路上吃。

离家的马车上,他低头啃了一嘴石榴的功夫,同车的同学拍着他说:“高秉涵,你娘在给你打招呼。”

等抬头,车子一拐弯,母亲的身影已不见。

高秉涵哇哇大哭。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了母亲,他懵懵懂懂中觉得自己是一粒草籽,无依无靠中,随风飘落。

往后的日子里,他恨自己没有好好跟娘告个别,并再也不碰石榴了。

离别的瞬间,已经是永远抹不去的痛苦记忆。

南京的学校,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败退解散了,小小年纪的高秉涵,随着人群流浪,到了福建的一处沙滩,那里有两艘轮船在等着他们。

他茫然无措地跟着人流上了船,不知道那艘船要去哪里,也不知道等着自己的是什么。

贵人相助,命运转折

船终于靠岸了。

高秉涵问了又问,才知道这个地方叫台湾,也才知道自己离娘越来越远了。

但娘的嘱咐还在耳边,他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回去见娘。

随着百万人潮的涌入,台湾社会已无力负担,对于一个年仅13岁、举目无亲的孩子来说,生存更是难上加难。

有两个多月,没地方住,高秉涵就露宿在火车站;没有吃的,就到垃圾场跟狗抢东西吃。

后来他找了在铁路局干小贩的营生,这期间,偶然遇到了小学时的校长。

校长看着这个出身书香门第的孩子,不忍心他就这样混日子。

校长便推荐他去读中学,白天还要打工的他,只能找夜校上。凭着母亲塞给自己的那张初中录取通知,他幸运地上了夜校初中部。

日子总算安稳了下来,但想家的思绪无法抑制,每年的大年初一,在这个本该举家团圆的日子,他一个人跑到山上大声地哭,对着家乡的方向大声喊,“妈妈,我想你。”

游子的心,每逢佳节备受煎熬。

六年半工半读,高秉涵终于考取了台湾一个管理学院的法律系。

终于,他不用为吃饭发愁了,不久他也成了家。

1963年,高秉涵成为了一名法官。

这之后10年,他辞了职,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成了台湾著名的律师。

虽然,一年年过去,但13岁,却永远留在了他心口最熨帖的地方,对家乡的思念,如奔涌的潮水,时时向他袭来。

他的心愿,游子的心声

游子,最能感受故土的牵绊,也最能同游子感同身受。

当时有名的“金门逃兵”案,审理人就是高秉涵,这是他审理的第一个案子。

那是1963年冬天,一名老家在厦门的士兵,在金门值岗时,抱了一只轮胎就跳到了海里,他想游泳回家,看一眼妈妈。

游了一夜,早晨,他终于到岸了。

他举起双手,对拿着枪走过来的人说:“不要杀我,我是回来看我妈妈。”

他不知道,因为海水回流,原来他又漂回了金门。

这个士兵原是厦门渔民,是出门给母亲抓药时被抓壮丁的。当他知道自己要被处死,他说,早死,灵魂可以早点去看妈妈。

他还托高秉涵将他十几年前买的药,带给自己的母亲。

士兵的叙述,让高秉涵黯然泪下。

高秉涵承诺会将他的骨灰,送回他的家乡。

按照台湾当时的情况,这个“想回家”的士兵,被当作“逃兵”、最终被判了死刑,高秉涵无奈在判决书上签了章。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高秉涵,为了回家看母亲,也能被处死,实在是无辜。

自己何尝不是一个连做梦都想回去看看母亲的人呢?

乡愁,是游子血液中流传的基因。

那些台湾的老兵,谁又不是被乡愁缠绕着,至死不忘那一抔家乡的泥土呢。

菏泽同乡会,高秉涵是第一任会长。

老乡们把彼此当作亲人,用家乡话述说着对那块土地的眷恋,抚慰着彼此无处安放的乡愁。

1982年,曾经流落台湾、后又移民国外的一个老乡,受高秉涵所托,带了家乡菏泽的泥土去了台湾。

这个老乡到台湾的第二天,高秉涵就将同乡们召集到一起。

同乡们眼泪吧嗒吧嗒地掉着,等着捧回分给自己的一汤匙泥土。

他们手捧着泥土,有的磕头,有的喊着爹娘……

无比虔诚,又无比心酸。

高秉涵因为分土有功,还多得了一汤匙。

他将一汤匙小心存在了银行保险箱里,将一汤匙分七次放到水里喝了下去。

故乡的土,对于他们而言,就是最香最甜的思乡良药啊。

回家,永远是他们最向往的。

菏泽籍老兵们将希望寄托到年轻一些的高秉涵身上,托付他说,如果他们赶不上回家,等路通了,一定要将他们的骨灰送回去。

老乡的托付,高秉涵拍着胸脯承诺,让他们安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两岸开放探亲。

在台湾的老乡和老兵中,高秉涵属于比较幸运的人,他读了书、成了家,经济条件也不错。

但很多老兵没有上过多少学,日子过得很潦倒,有的至死都是孑然一身。

高秉涵不计成本,尽己所能去帮忙。

1991年,他首次回到阔别42年的山东老家,还帮着老乡带信件、带礼物。

跟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他抱回来的几位老兵的骨灰。

那个被处决士兵的骨灰,他也亲自送到了厦门。

从此,他奔走在回家的路上,也帮着老兵一一“回家”。

这件事并不容易,每个骨灰盒都重达十公斤,高秉涵护送骨灰回乡,无论多难,他都亲手捧着,才安心和放心。

有一次,遇到暴雨,他只得抱着骨灰坛在一个小亭子里躲了一夜,到第二天才被救援机构营救出来。

这件事在台湾传开,一传十、十传百,开始是老乡,后来是不认识的老兵,他们辗转找到他,托付给他自己的身后事。

高秉涵一一承诺。

如今,高秉涵已先后把两百多名老兵的骨灰,从台湾送回家乡。

台湾的老兵们时常念叨着一句话:“活着做了游子,死了不能做游魂,活着要回家,死了也要回家。”

无论漂泊到哪里,心系家乡,落叶要归根。

高秉涵了却了他们“回家”的心愿。

悲喜家书,重回故土

1979年,在高秉涵离开家整整31年的时候,他写下了第一封家书,辗转几个月费尽周折,这封信才到他的亲人手里,又经过近一年的漫长等待,才回到他手里。

高秉涵手攥着信,内心忐忑不安,怕听到不好的消息,拖到了第二天才拆开信件,当听到太太念道,母亲已于1978年去世……他叫太太不要念了。

思念成了空白,他把自己关到了房里,终日以泪洗面。

他甚至后悔写了信,不然,在他心里,娘还在等着他回家。

乡愁,无边无际,唯有故土,才能蔚籍。

1987年,两岸探亲开放。

1991年5月,高秉涵首次回到阔别四十多年的故乡。

回村的路上,他心脏就开始突突地狂跳起来……

到村口,他停了半个小时才挪动了脚步,听到了乡音,他说找人,找春生……

游子回故乡,近乡情更怯。

面对梦牵魂萦、离别了四十多年的故乡,故乡近在眼前,满腹心绪,他却说不出一句话。

那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游子的感觉。

娘没了,心里空……

高秉涵的弟弟回忆,他拿出保存的母亲的小棉袄,哥哥看到后,扑通就跪在地上磕头,边磕头边大哭……

睹物思人,物仍在,人已去,悲从中来。

也许,此刻,高秉涵释然了,他兑现了对娘的承诺,他活着回来见娘了。

麦苗青青时节,他去父母的坟上培土,上坟。

他大声告慰他们,“你们的大儿子回来看你们了,你们的大儿子在做善事,会让你们以我为荣。”

高秉涵说过这样一句话:“高秉涵不是有钱人,高秉涵也不是穷人,因为高秉涵有用不完的爱。”

是的,他有一颗大爱之心,他让200多位老兵完成了心愿,魂归故里,生不能膝下尽孝,死亦要化为家乡的一抔土。

悲莫悲兮生别离,少小离家,终得回。

高秉涵的善举,感动了万千中国人。

2012年,高秉涵获选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声的想念。

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领奖台上,他眼中有光,精神矍铄,清瘦的身体里有满满的能量。

这一刻,他足以告慰自己的爹娘,自己的父老乡亲。

后记

如今,高秉涵还在尽余生之力,帮助更多的老兵“回家”。

2016年,82岁的高秉涵像往常一样,带了几位老兵的骨灰,回到了山东。

他对现场的记者说:“故乡,等于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故乡,也是我们生命的归属。他们把我当作亲人,我一定要兑现承诺。”

2017年,有一档综艺节目,山东一位奶奶委托节目组,帮她找自己在台湾的亲人。

节目组想到了找高秉涵老先生帮忙。

高秉涵在台湾多方寻找,终于将保存在公墓中的老兵遗骨找到,他还亲自护送遗骨到山东。

节目组拍到这样一个场景,高秉涵抱着骨灰到了老兵家的村口时,那一家人在村口长跪着迎接。

这一幕让在场众人泪目。

高秉涵说:“我得到的心安理得,和快乐,比我付出得多得多。”

高秉涵这么多年,义务帮老兵们回家,出于对游子的感同身受,和大爱之心。

看到一句话,“如果生命里有什么让你感动而流泪,那是因为你在别人身上找到了自己丢失的一部分。我们能感动,是因为我们还善良。”

高秉涵为我们深深地演绎了这句话

血脉相连,落叶归根,愿每个人都有最好的归宿。

愿人们不再让乡愁缠绕。

END
看更多人物故事
请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朱小鹿


三连一下,植树造林靠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