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秉涵:13岁离家赴台,晚年送老兵骨灰返陆,获2012年感动中国奖

 苏文说历史 2021-10-07

1948年末,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结束,解放战争胜利的天平已经偏向了共产党一边。

福建沿海的某个渡口,十多万国民党官兵正在静静等待着坐船出海。等到天亮,终于来了一艘船。船一靠岸,黑压压的人群开始争先恐后往船上挤。

人群中有一个小男孩,孤零零一个人,茫然不知所措地也跟着人流挤上了船。当时他并不知道这艘船将要去哪里,更不知道他的命运将由此发生了巨变。

这个小男孩名叫高秉涵,当年只有13岁。这艘船要去的远方,名叫台湾。64年后,高秉涵被评为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高秉涵

一、最后一口石榴

高秉涵,原名高春生,1935年出生于山东菏泽,外祖父是清末最后一批公费留学生,资深的国民党元老,父母都是搞教育的,一起菏泽农村开了一所新式小学。当时的高家是菏泽少有的书香门第。

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向解放区发起突然进攻,菏泽是敌我决战的重要战场。1947年某一天,正在菏泽办新式小学的高父,因为一次偶然的地方冲突被枪杀。高家失去了顶梁柱,从此分崩离析,一落千丈。

为了保住高家的香火,1948年秋,13岁刚刚小学毕业的高秉涵,在一片懵懂中被母亲送上了离家的马车,南下躲避战火。

坐在马车上,身边的同学们都在跟父母告别,而高秉涵却抱着外婆塞给他的石榴,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同学猛推他:“你娘喊你!”高秉涵正咬着一口石榴,没顾上抬头,等他咽下石榴再抬头的时候,车子恰好拐弯,母亲消失在了视线中。

因为这一口石榴,高秉涵错过了与母亲的最后一面。之后很多年时间里,高秉涵无法原谅自己,再也没有吃过一口石榴。

▲高秉涵与母亲的合照

一个13岁的孩子能去哪里呢?高秉涵什么都不懂,没心没肺的,甚至显得非常“高兴”,像是要出去玩一样,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即将来临。

后来,他和其他同学被送到了南京的一所流亡学校,是国民党开的。但没过多久,这所学校也倒闭了,学生们一哄而散。高秉涵不知道要去哪里,想回家但不敢,于是就傻傻地一直跟着“帽子上有太阳的人”跑。

国民党部队一边打一边撤,等高秉涵真的看到了尸体后,过往的所有美好幻想瞬间消失殆尽,死亡原来离他这么近。他此刻才明白母亲临走前的嘱咐,“一定要活着回去”是什么意思。这是母亲的愿望,也是他此刻最大的愿望。

后来,他跟着人流一直走,走了好几个月,终于停下来了,他们来到了海边。一个山东娃人生中第一次看到了海,多日的奔波劳累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他兴奋地大声尖叫。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一旦跨过了这片海,他将再也看不到母亲了。

13岁的高秉涵傻傻地跟着大部队蹲守在海岸边。后来不知道等了多久,终于来了一艘船,黑压压的人群开始争着抢着往上挤。高秉涵也不知道这艘船要去哪儿,只是跟着人流一起往前挤。

后来,他顺利登上了船,蹲在厕所的一个角落里,船摇摇晃晃不知道走了多久,终于靠岸了。

二、没有明天了

刚到台湾的时候,高秉涵不知所措,他问别人这是哪里,一个好心人告诉他,这个地方叫台湾,是个岛。后来又辗转通过好几个人的描述,高秉涵才终于意识到台湾离山东究竟有多远,他也逐渐意识到回家仿佛是不可能的事了。

高秉涵痛哭不止,他后悔离开家乡,后悔上船,迫切想要回家。可现实是,他已经来到了台湾岛,无亲无故,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为了活命,高秉涵真的像个流浪汉一样,在街上垃圾桶里找吃的,和野狗抢西瓜吃——有时遇到有好几只野狗的时候,他还不敢去抢,等到只剩一只的时候,才敢上去抢。

“那时候没有将来呀。我怎么活,今天怎么活,明天怎么活都不知道呀。”这是后来高秉涵接受记者采访,回忆起当时那段痛苦生活时说的话。

当时台湾一下子涌进了几百万人,吃饭是最大的问题,连国民党老兵都没人管,更何况高秉涵这样一个不知名的毛头小子呢。当时根本没人管他的死活。

▲台北街景1949年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高秉涵一直牢记着母亲的嘱托,一定要活着,只有活着才可能回去。于是,虽然他当时只有十三四岁,但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他坚持下来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高秉涵获得了在铁路局当小贩的工作,正是在这里,他凭借当年母亲塞在包里的一张初中新生入学证明,成功返回了校园。

每当想起这些往事,高秉涵都无比思念母亲。当时如果不是母亲的嘱托,他根本坚持不下去;如果不是母亲细心塞的入学证明,他也不可能重回校园。母亲对高秉涵而言,是永远的牵挂。

上市六十年代初,高秉涵凭借良好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顺利从台湾“国防管理学院”的法律系毕业,被派到金门当了一名审判员。金门距离大陆非常近,天气好的时候,站在高处甚至可以看到远处厦门的村庄。

当高秉涵得知被派到这里的时候,非常兴奋,仿佛离回家更近了一步。从1948年离开家,十几年过去了,母亲一定还在等着他回家。

▲金门距离厦门大约只有10公里

高秉涵担任法官后审的第一个案子,是一个台湾士兵的案子。他原也是大陆人,是一个厦门的渔民,当年是外出替母亲买药的时候,被国民党部队强行征兵,带到这里的。十几年时间里,和高秉涵一样,他无时无刻不想回家,无时无刻不想念母亲。

后来他决定铤而走险,一天晚上涨潮的时候,偷偷抱轮胎下海,决定从金门游回大陆。游了整整一个晚上,终于靠岸了,本以为是到家了,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因为海水回流,他又被冲回了金门海岸。然后,他被国民党士兵当场抓捕。

▲从厦门看金门

后来,他被判了死刑。临死前,高秉涵去看望他,心里异常痛苦,他太理解这种想回家的愿望了。然后,高秉涵答应等未来回大陆的时候,将代替他去看望他的母亲。(后来,高秉涵遵守承诺去了,可遗憾的是,他的母亲早已不在了。)

就是因为这件事,高秉涵内心更加痛苦,他担心母亲等不及他回家就不幸去世,他想念家乡的小吃,想念家乡的大山,想念家乡的口音。

因为不能回家,他唯一可以解乡愁的方式,就是和同在台湾的菏泽同乡一起用菏泽话聊天,一起聊家乡的事,相互鼓励,相互安慰,等待回家的那一天。

▲年轻时候的高秉涵

三、断肠人在天涯

在金门工作那些年,高秉涵对母亲和家乡的思念从来没有消失过。平常似乎感觉不到,但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是最痛苦的。中国老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高秉涵直到那时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每年大年初一,他都会一个人跑到山顶,对着大陆的方向大喊,喊什么呢?就一个字:娘!每次喊完,都是声嘶力竭,然后一个人在山顶上大哭。

▲金门太武山

余光中后来写了一首诗《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就是高秉涵等流落台湾的大陆人的真实写照。没经历过异乡生活的人,很难真正体会到这首诗的含义。只有身在异乡,才能真正明白什么叫“断肠人在天涯”,对家乡的思念达到极致的时候,真的就仿佛“肝肠寸断”。

▲高秉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陆和台湾关系比较紧张,高秉涵根本没办法回去。直到后来,1979年,高秉涵去国外出差的时候,偶然得知大陆也派了一个代表团,顿时心潮澎湃,他连夜写了一封信,打算拜托大陆代表团带回自己的家乡。此时距离他1948年离家,已经过去了31年。

可信写完后还没等他交出去,这件事就被同伴偶然知道了。当时台湾对大陆有“三不”: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最终,迫于压力,高秉涵没有把信交出去。直到后来,他又辗转通过一个美国朋友,才将这封信寄出去。

当时写的收信地址是:山东菏泽,西北35里路,小高庄,宋书玉。高秉涵在信中说:“娘,这么几十年,我还有这个毅力,还要活着,就是为了最后能够活着见你一面,娘,你要等我活着回来。”

▲高秉涵寄给母亲宋书玉的信

信寄出去后一直没有消息,高秉涵非常担心信件遗失,但他也没办法,只能一直等。直到第二年5月12日,高秉涵收到了一封回信。

信刚拿到手的时候,高秉涵并没有马上看,他不敢看,因为怕看到不好的消息。他就一直拖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在妻子的鼓励下,颤抖着打开了这封信。可刚看到第一句话,高秉涵就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信是他弟弟写的,弟弟和他说,母亲早已经去世一年了。

高秉涵最不想看到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母亲最终没能得到他的消息,遗憾离开了人世。弟弟还告诉他,自从他走之后,母亲一直思念着他,每年过年都会多放一双碗筷,直到去世前,嘴里依然念叨着他的名字;母亲去世后,他曾在母亲的枕头下发现了两样东西:一个是高秉涵小时候的照片,一个是当年母亲给高秉涵做的棉袄。

看到这些,高秉涵泪流满面,三十多年的思念如今化为幻影。收到信的当天,一向兢兢业业从不缺勤的高秉涵,请假没有去工作,他独自待在家里,望着天花板流泪。

当年因为战乱,他被迫离开了家乡。如今终于长大成人,却不得不遭遇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台湾和大陆明明离得这样近,却返回故乡,这种痛苦犹如锥心刺骨。

▲高秉涵

四、生已是游子,死不作游魂

又过了几年之后,1987年,在何文德等台湾老兵的强烈呼吁下,台湾当局终于被迫答应有限制开放台湾老兵回乡探亲。于是从1988年开始,一批又一批台湾老兵登上了返乡的旅途,此时距离他们离开大陆,已经有近40年。

但当时能返回大陆的老兵,其实只是一小部分,有很多老兵没有回去,主要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或身体条件不允许。

当时高秉涵是台湾菏泽同乡会的会长,经常组织无法返乡的老兵,在家聚会。他们曾哭着对高秉涵说,自己这辈子是回不去了,将来有可能的话,恳请高秉涵将自己的骨灰带回大陆。高秉涵忍痛答应了这个请求。

▲1987年台湾老兵何文德发起了台湾老兵返乡探亲运动

1991年,高秉涵终于回到了山东。家里的老房子都不在了,亲人也都已经离开了村庄。这个十三岁离家,年过花甲的老人,最终站在母亲的墓前,大哭了一场。

不过,这次他不仅是一个人返乡,而是带着那些无法返乡的台湾老兵的骨灰一起回家。当年,他们在台湾相聚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活着已做游子,死后不做游魂。”

当初高秉涵承诺过要带这些游子“落叶归根”,如今他要践行这个承诺。

▲高秉涵(中)送老乡骨灰落叶归根

他带了菏泽老兵王士祥的骨灰坛。王士祥是他读小学时的校工,外出时被抓壮丁,没和妻女道别就到了台湾。后来王士祥在台湾一直没有再婚,做水泥工赚辛苦钱,后来患肝癌病逝。他临死前交待高秉涵:“万一有天可以回家了,你一定要把我的骨灰带回菏泽杜庄,交给我女儿。”高秉涵做到了。

他带了一位同乡桑顺良的骨灰坛。桑顺良当年在台湾当过警察,人很帅,但很奇怪的是一直不肯谈女朋友。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从他的遗书里得知真相。原来他当年离家前,曾谈过一个女朋友,名叫肖娟娟。他在遗书中拜托高秉涵:“如果肖娟娟还活着且没有结婚,请把他的骨灰转交给肖娟娟;如果肖娟娟已经死了,就把他的骨灰埋在肖娟娟的墓旁边。”后来,高秉涵找到了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也一直没有结婚。她收下桑顺良的骨灰和遗书后,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他还带了老兵吴全文的骨灰。1991年,吴全文的探亲申请本来都已经批下来了,结果临出发却被查出肺癌晚期,不久后就病逝了。高秉涵帮忙把他的骨灰转交给了他的母亲。吴母抱着儿子骨灰,热泪满面:“白天盼,夜里盼,盼回来的却是一坛白骨...能看到白骨,我也如愿了……”然后紧紧握住高秉涵的手,感谢他不辞万里,让她们母子“团聚”。

▲高秉涵(左)

从1991年开始,几十年时间,高秉涵无数次往返大陆和台湾,帮助台湾的游子“回家”。每次办理骨灰返乡,烦琐的程序最长可能要花两三年时间,而一时取不走的骨灰坛,就只能存放在家里;有时甚至还要被迫夜宿墓地....

高秉涵几十年如一日地奔波,不是简单的诚信二字所能代替的。中国人离开讲究落叶归根,高秉涵太能理解这些老兵有家回不了的痛苦,所以他无论如何也要帮这些游子“回家”。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

▲高秉涵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2013年2月19日,高秉涵被评为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推荐人阎肃说:“(高秉涵)抱回的岂止百十个骨灰罐,抱回来的人心啊,成千上万上万。坚信着亲情骨血相连,谁也隔不断隔不断。”

什么叫血浓于水?这些老兵虽身在台湾,但心依旧想念着大陆,想念着故乡,想念着亲人。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不是一湾海峡所能阻断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