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秉涵:一世离愁,海峡浅浅,明月弯弯,已做游子,不为游魂

 繁星1 2023-10-07 发布于山东

“你做了游子

死了不能做游魂

要回家”

20年多年,近200位台湾老兵

因他 ,魂归故里

图片

▲高秉涵参加海峡论坛

在两岸打破隔绝状态,开启民间交流30周年 。在18号的海峡论坛大会上,一位83岁的台湾老人,他的故事,让在场的许多人潸然泪下。

图片

高秉涵,1936年出生在山东荷泽。

他的一生,经历了背井离乡的颠沛流离,也见证了海峡两岸从坚冰横亘到交流合作的历史变迁。

图片

我这辈子,再也不吃石榴

图片

“故乡最难忘的是什么”?

高秉涵无数次

面对过这个问题,

也无数次用一个答案回答:“娘!”

图片

▲高秉涵和母亲

1948年,内战激烈。高秉涵的母亲担忧自己十三岁儿子的安危,在他的包袱里放了二十块袁大头和一张初中新生入学证明,在父亲坟前磕了三个头后,就让他离家投奔南京的学校。

图片

▲退败台湾时的国民党军队

离别时,高秉涵只顾着吃手中的石榴,就这一口的时间,当他再抬头时,同学对他说:“你妈刚才喊你。”

他赶紧扭头,车却已经拐过弯,他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在高秉涵内心的某个角落,一个画面永远定格在十三岁的那一年。

“这辈子再也不吃石榴”也是那年。

图片

药片成粉,他有了一生的亏负

图片

乱世游离,尝尽世间疾苦,漂落台湾的高秉涵靠着母亲在他包袱里放的那张入学证明,才有机会考上台湾国防管理学院的法律系,并在毕业后被派往金门担任了审判员。

时间到了1963年冬天,一名台湾士兵在值岗时,冒险抱了一只轮胎就跳入金门海峡,他想游回自己在厦门的家,再看一眼妈妈。可惜游了一整夜的他,被回流的海水又冲回了金门。

按照当时台湾的法律,他被判处死刑。

图片

▲一位驻守在金门的台湾士兵

这起金门逃兵案的审判人,就是高秉涵。临刑前,这名士兵把几十年前买的药交给了高秉涵,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帮自己带给在家乡的母亲。这些药片几乎已成粉末,高秉涵拿在手里,忍不住痛哭流涕。

因为他在心里责怪自己,责怪自己竟然变成了一个杀死想要回家探母的儿子的刽子手。

他也思念着自己远在山东的母亲。

他说,两岸开放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厦门,想找到那个逃兵的母亲,替他尽孝,但那位母亲,早已不在了。

图片

漂泊一生,吾心归处是吾乡

图片

高秉涵的一生,见证了两岸之间的历史沧桑。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誓和平统一大政方针,呼吁通过商谈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尽快实现通邮通航,以利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参观交流。

图片

▲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

在台湾民众的不断呼吁下,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同意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当年12月,第一批回乡探亲老兵踏上归程,骨肉团圆、亲人重逢,一幕幕感人场景承载着历史的伤痛,更彰显着两岸改善发展的希望与生机。

图片

▲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

图片

▲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

图片

▲高秉涵回到家乡

迈过海峡,踏上回家的路,年近花甲的高秉涵终于站在了母亲的墓前,嚎啕大哭。

一句“娘,我回来了”,隔了将近四十年。

但遗憾的是,许多老兵直到人生谢幕也没能赶上这一天。从那以后,高秉涵频繁往返于两岸之间,兑现着他对老兄弟们的承诺。

图片

▲高秉涵送老兵骨灰返乡

他将台湾老友的骨灰一个个从花莲公墓接回,大理石的骨灰罐,一个就七八斤重。他每年都坚持在春天和秋天分别带回大陆两个。

然而很多都已找不回亲人。他就把骨灰撒在村子里的大槐树或者田地旁,对战友说:

“我把你交在这儿啦,落了土,你安心吧。”

图片

▲高秉涵送老兵骨灰返乡

年复一年,他奔波于台湾和大陆之间,带着老兵的心愿,让他们与家乡的泥土在一起,落叶归根的期盼,他懂得。

图片

▲高秉涵 20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2012年,高秉涵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这样写道: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那段往事,还是会像飞鸟的翅膀,一下子掠过内心深处。这是一个人的“命运跌宕”,也是一代人的“岁月山河”。

图片

高秉涵曾说:让他们那一代人的乡愁把海峡填满吧!让以后回家的人路不再远。

供稿:团福建省委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