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弟珍:浅议"自学•议论•引导"三学法则对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意义

 昵称15221501 2022-08-28 发布于湖北

知网加急《基础教育参考》22年 8月版面 

浅议"自学·议论·引导"三学法则对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意义

张弟珍  兰州市第五十四中学

摘要:"自学·议论·引导"三学法则通过学科教学用数学的方式促成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引导学生用学科视角探索生存的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考量社会生活状况;能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对社会生活的态度。

关键词:三学法则,核心素养

"自学·议论·引导"三学法则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思维为目的,是新课改过程中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形式与内容、评价与结果的生成过程。

初中数学"三学法则"在教学理念上秉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教学相长;在教学价值取向上,关注学力的培养,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在课堂形式上,形成了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相机引导的基本结构。在渗透数学核心素养过程中独创性地提出了"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生成"的"三学"新理念及可复制的新课堂模式。

"三学法则"教学法重视发展数学思维,这与实施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相契合。教学中尤其重视学生思维的生成和发展,要求教师首要做的是深入研读教材文本,确定学生学习的课时最终目标,以促成思维发展为动机,预设学生学的内容,学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第二,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能够结合不同学情深挖教材体系和知识点,有目的进行思维拓展,及时对学习中学生出现的偏差予以纠正;最后,"三学法则"教学法在单元教学设计上不是简单的数学知识点的相加,而是着眼整个单元知识体系,构思局部一课,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勾勒单元整体知识体系,打通知识的内外联系,回归具体一课设计不同课时,逐一解决重难点问题。

"三学法则"教学法可以帮助师生确立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评价者和合作者才是教师;师生间、生生间和谐平等,互助合作,教学相长。"三学法则"教学法的运用要求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智力因素的参与是课堂灵动、活跃的关键,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指向,学习活动就失去催化剂,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如果没有明显的智力因素参与,教学意图就不能实现。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必须重视智力因素的高效参与,避免课堂陷入低效的非智力活动。

"三学法则"教学法明确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而且是学会、探究、合作;不仅要用本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还要用它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不仅要能解决问题,还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增强心理素质,让学生在知、情、意、行、价值观等多方面和谐发展。课堂教学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其在互动探究中的主动体验、互相启迪的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是学程中的合作者或者说伙伴,教师要擅长使用合作伙伴的角色指引、激励、评价、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概念抽象、逻辑推理、学科建模、数理运算、直观想象、统计分析等六个方面,初中阶段注重概念理解,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几何直觉、操作能力、空间概念、推理能力、数据概念、模型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自学·议论·引导"三学法则依据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表现、学段课程目标及学业要求,从三个方面落实数学核心素养达成及发展情况。

1.整理教学内容,实施单元教学,以结构化数学学科为载体,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算术能力、几何直觉和空间概念。

2.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社会情况,以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数学和学科实际出发,在用数学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语言解析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建模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灵活运用"三结合"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习得和运用、实践和探究活动中获得经验的积累,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逐步养成善于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探究、主动交流合作等学习习惯,初步形成思辨能力。

"自学·议论·引导"三学法则通过学科教学用数学的方式促成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引导学生会用学科视角探索生活的社会;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考量社会生活状况;能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对社会生活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李虞南 陈育彬《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30例 学力是这样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李虞南《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 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