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本与赏析|农倩倩诗歌《莲花未开》(外二首)及其赏析

 视觉作家李承骏 2022-08-28 发布于广西

她用方块字描摹起淡笔水墨、诗画人间

——农倩倩诗歌《莲花未开》(外二首)赏析

诗歌文本@农倩倩          赏析@李承骏

周日一早起来,照例是一得闲就打开《百色作家》公众号投稿邮箱(2541118968@qq.com)。闪入眼帘的是一组诗稿,署名农倩倩。名字有点陌生,想来是第一次投稿。
没想到读了诗之后,感觉眼前有一幅幅画图正在徐徐展开。一下子就让我还有些睡意朦胧的眼睛瞬间瞪大。
我们先来看农倩倩老师的第一首诗《莲花未开》。
莲花未开
◎农倩倩
我坐在窗边
看天空忽现乌云
风落无声
焚不尽的劫灰
剩这一番树影荒芜
恍若隔世
你转身离去
我以为今夜纷纷又大雪
茫茫殊途
我看见
有一缕淡雅圣洁的光芒
在黑暗中无暇
她说
你看到了吗
我送给你一朵花
莲花未开
我却满心欢喜
尘世温柔
这首诗第一句就打入了“我”这个主体正闲坐窗边看乌云,是闲逸的一个姿态。紧接着诗人以“风落无声”,突然把画面由几近静态带入动荡:“焚不尽的劫灰/剩这一番树影荒芜”……确实,任是谁闲坐窗边,看远远近近稀疏的树影,荒芜的周边,没有一声鸟叫,着实令人顿生“恍若隔世”之感。
第二节诗人以“你转身离去”,把第二个人物带入此诗。而“你”这个转身离去对于“我”而言,影响甚大,以至于“我以为今夜纷纷又大雪”。这一句诗的好,一来描写“我”因“你”离去而产生的心情如雪夜;二来“纷纷又大雪”这个主语后置的巧妙用法,营造出来的氛围,远比“又大雪纷纷”更为韵味悠远。
接下来诗人用“茫茫殊途”来区隔开“你”与“我”,暗示彼此之间的曾经已不可逆回。
然后以“我看见”来写人生的柳暗花明:诗人接到了“一朵圣洁”在黑暗中的馈赠——即便这朵及时雨般的莲花“未开”,然“我满心欢喜”。因此,顿感“尘世温柔”。正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人生的悲戚或欢愉,除了物质,原也与心境干系甚大。
农倩倩老师的第二首诗是《故土》。
这一首的笔力比《莲花未开》更集聚、更凝炼。
故土
◎农倩倩
也只能在记忆中了
那宛若翠莲的石头花
那飘满红布条的老树
那夕阳下的老黄牛
和那不再隔世的村庄
就只能在记忆中了
那眉目淡淡的姑娘
那早已更名换姓的老屋
那慵懒在阳光下的黄狗
还有那照片中的老人
……
诗人直接用“也只能”“就只能”来给这首诗仅有的两节诗作开头用,一下子就奠定了《故土》这一首诗的感情基调:那就是许多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少小离家老大却不能常回”故乡的无奈。
这一份无奈有多重?无法称量。
诗人只是记得,“那宛若翠莲的石头花”,牵引出来一系列的故乡元素:飘红布的老树、夕阳下抬眸望远,停步反刍、眼角有泪的老牛,那眉目淡淡却已渐渐长开的姑娘,那“更名换姓”的老屋,那晒太阳的黄狗,那照片中慈祥却依稀远去的老人,都已跟那“不再隔世”——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农村,已公路通达,通讯迅捷,因而不再隔世而立——却跟心里的距离越发遥远的村庄别在远方。
全诗没有一句煽情的句子,但读来令人泪目。
农倩倩老师的第三首诗是《泛红的天空》。
泛红的天空
◎农倩倩
慢慢地走着
我路过广场中央的白榕
听不到的人潮暗涌
夜色渐浓
行人遗落的孤寂
让街景陷入朦胧
你行色匆匆
早已搬迁的书店外
抬头 看到了
泛红的天空
……
相比于上两首在空间与心态上的虚写、联想与远观、回忆较重,这一首诗人更侧重于实写。
她写“慢慢走过广场”时的心情,人潮暗涌中“夜色渐浓”。第二节是对第一节营造的情境的加重和推进,此处的“你行色匆匆”并非特指哪一个人,而是泛指每一个可能正在走过广场及其左近的人们。
末一节特地点到“早已搬迁的书店外”,来暗示城市的变异与世事沧桑,“抬头 看到了”那一片“泛红的天空”。
这一首整首诗淡然,不悲不喜,只是在描摹城市生活中的一个瞬间,以此来抒写人间常态,正是在不断地变幻与创新中获得相对的平衡与四停八稳。  
这是我第一次读到农倩倩老师的诗歌,但这几首短诗所展现出来的简约笔法和淡墨山水画般的浓浓中国风,却令我印象深刻。期冀读到更多农倩倩老师的新作、佳作。也欢迎有更多的作者、读者一起参与到我们的诗歌写作中来,让平淡的生活中,偶尔也有五彩斑斓的时候。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诗和远方,完全可以在我们自己的手底下升腾起来,跃然在我们自己的天空。
2022.08.28于诗豹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