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介勘解由使的变迁(上)

 日本古典 2022-08-28 发布于湖北
一、勘解由使产生的背景与职能
勘解由使(かげゆし)未在律令制【2】确立时设定的官职中出现,而属于后来设立的“令外官”。但其实它的名称源自律令制下,作为国司【3】交替时用来交接、过度工作的文书――解由状(げゆじょう)(或称解由(げゆ))。一般来说,前任地方官司人员离任前要将所辖工作完成情况上报式部省【4】,式部省再将核实情况的证明文书通知给继任者。例如,如果前任该年并未征收田租,那么继任接到的文书中就会要求继续征收。这一收一发的文书就是解由状。
在日本的史书中,“解由”一词最早见诸《续日本纪》【5】。在卷十一 圣武纪三一节中,有这样的文字:
“五年…….
夏四月……
辛丑,制:「诸国司等相代向京,或替人未到以前上道,或虽交替讫不付解由。因茲,去天平三年,告知朝集使等已讫。然国司宽纵,不肯遵行。仍迁任之人,不得居官,无职之徒,不许直寮,空延日月,岂合道理?国宜知状,迁替之人,必付解由,申送於官。今日以后,永为恒例。」”
这里的“五年”指奈良时代圣武天皇【6】在位时的天平5年(733年),夏四月辛丑即农历4月5日,也就是阳历5月22日。从该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在天平3年(731年)就已产生“解由”的提法。而两年后,解由作为一项强制的制度被确立下来。它的确立,是直接针对当时各国国司交替时权责不明的混乱局面采取的措施。在这以后,能否履行好解由状的交接,成了国司官员是否可以继续顺利晋升的必要条件。从上面这段也可以看出其重要性。此外,虽然今天解由一词已不被使用,但它也曾在我国宋元时代的史书中频繁出现,更早的在五代十国时期(907年至960年),还出现过“解由、历子、考牒”等与官员为政、考核、任免相关的词汇。不过在唐代(618年至907年)及其之前的文献中尚未见该词踪迹。因此与很多确认自我国唐朝传入日本的词汇不同的是,“解由”最初出现的时代、意义、归属等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随着解由制的推行,结合当时国家的赋税情况,新问题也随着出现。在这里首先要提到在圣武天皇执政后期确立,与国司收入密切相关的“公廨稻制度”。公廨一词本指官吏的办公处所,公廨稻就是划拨给国司的部分田产,让他们靠用其上的产出对百姓出举【7】来获得俸禄。公廨稻制度在天平17年(745年)出台,旨在把原本依靠国家正税【8】出举得到收入的一部分支付地方国司官员俸禄这一政策,转变为靠专门田地的部分来支付(其中大国40万束、上国30万束、中国20万束、下国10万束)。目的是把国家得到的收入和地方国司工资开销分离开,辅以增加公出举、限制私出举的法令,来缓解百姓的压力,同时确保中央的收入,支付天平年间的巨大开销【9】。由于国司的收入与公廨稻数量挂钩,因此在实际执行中,国司往往暗自增加公廨稻数量,并依靠权力巧取豪夺,以至桓武天皇【10】执政的延历3年(784年),中央曾颁诏限制地方国司出现的私自开田征税等严重情节。其实国司对百姓的压榨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前后任国司官员之间也会因存留的公廨稻带来的利益产生纠纷。天平宝字元年(757年)10月乙卯的太政官符【11】曾规定国司离任时可以自行分配余留的公廨稻【12】。因此在进行工作交接的解由状中,旧任与新任国司除了协调具体事务的进度,更要为了公廨稻的数量及在借贷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打得不可开交。
就此问题,原本负责解由制的式部省已经无法应付,必须设立专门机构来处理这个广泛出现的棘手问题。因此,在桓武天皇治下的延历16年(797年),勘“解由”使一职诞生了。顾名思义,它勘查解由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具体说是检查国司交接过程中的解由状、理清交替手续、评判抑制纷争,而实际上也是为了加强皇权,使中央能够更好地监督、控制地方行政。
与其它职务一样,勘解由使内的职务被分为长官、次官、判官和主典四级。首任长官由颇受桓武天皇信任、时任从四位上左大弁伊势守的菅野真道【13】和出自藤原北家、时任正四位下近卫大将的藤原内麻吕【14】兼任。具体执行一级的判官则由老臣纪古佐美的长子纪广滨【15】担任。到延历22年(803年),秋篠安人【16】接任勘解由长官,25年(806年)正月,多治比今麻吕【17】任勘解由次官。在这8年多时间里,勘解由使一职内不但对具体纠纷进行调解,还根据相应的诏勅和太政官符制定了明确的相关法令,使解由制有章可循。如在延历22年(803年)退任前,菅野真道就编撰了1卷共41条的《撰定交替式》(延历交替式)【18】,并获得桓武天皇的认可,作为执行的依据。


二、勘解由使的中断
在延历25年的3月17日,70岁的桓武天皇去世,皇太子安殿亲王继位,即平城天皇【19】,改元大同元年。他登基后不久,就积极参与政治,着手大规模改组宫司、减少冗员【20】,停止花费巨大的年中行事【21】,改善了中下级官员的待遇;同时,他还派出中央高级官员直接调查地方实际情况、干预地方事务、了解民情,力图休养生息。后一方面的革新正导致了勘解由使的中断。
大同元年6月间,平城天皇废除已经有效运行近9年的勘解由使一职,将中央对地方国司的行政监察权力按照地理上的道【22】为单位划分,除了东山道外的六道每道设立一名观察使,共称六道观察使。首任的六位分别是吉备泉【23】(南海道)、藤原葛野麻吕【24】(东海道)、原勘解由长官秋篠安人(北陆道)、藤原绪嗣【25】(山阴道)、藤原圆人【26】(山阳道)和藤原绳主【27】(西海道),其中藤原绪嗣后又改任新设的负责东山道的畿内观察使,而由阿倍(安倍)兄雄【28】接管山阴道。这些人同时还兼任参议职务。接着在转年4月间,参议一职被取消,仅以天皇下辖七道观察使监督地方行政。在《日本后纪》【29】第十六至十九卷中,多处记载了观察使设立后的4年间,藤原圆人、阿倍兄雄、藤原绪嗣上奏请求削减百姓负担、开仓济民等事情【30】。
虽然勘解由使的监察权力改由观察使行使,但观察使的寿命及其短暂。这并非后者自身的缺陷,而源于平城朝和其后的嵯峨朝【31】初期的政治斗争。
这场斗争的明线,或者说是事件后撰写的史书中描述的是:平城天皇在还是安殿亲王的时候就娶了前面提到的藤原绳主之女为妃,而且同时喜欢上了她的母亲藤原药子【32】。因为药子并未守寡,所以此举受到当时桓武天皇的反对,但平城天皇继位后,还是将药子接入宫,并且提拔了药子的哥哥藤原仲成。藤原仲成仗着自己妹妹权势熏天,做下不少坏事,其中于大同2年(807年)诬陷天皇的异母弟伊予亲王和其母、南家的藤原吉子谋反,使两人双双服毒自杀。因为连座,原勘解由长官、时任北陆道观察使的秋篠安人也被左迁为毫无权力的造西寺长官【33】。但平城天皇一直身体不好,加之大同4年(809年)再次发病,所以将天皇位让给弟弟神野亲王(嵯峨天皇),并让自己的儿子高岳亲王当上皇太子。但此后对嵯峨天皇一系列改革不满的药子和仲成撺掇病情有所好转的平城上皇复位,还移到了旧都平城京【34】搞上皇、天皇对立的二所朝廷。这其中嵯峨天皇的一个重要改革则是废除观察使一职,而恢复参议。最终掌握武力的一方胜出。在弘仁元年(810年)9月,嵯峨天皇先发制人,把支持上皇的公卿们牢牢控制起来,接着命人射杀了藤原仲成,设关卡阻拦欲进行干预的上皇。在藤原葛野麻吕等近臣的劝谏下,知道自己复位无望的上皇剃发出家,药子服毒自杀,史称“药子之变”。但是如果没有藤原药子的存在,这一事件真的就不会发生吗?
实际上这场斗争的暗线要归结于当时齐头并进的藤原式家与北家之间的角力以及他们所分别倚赖的平城上皇与嵯峨天皇间的权力斗争。在平城天皇父亲桓武天皇时代,因为藤原百川的功劳,藤原式家不但与天皇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上层朝廷也占有重要地位,如百川之子绪嗣29岁就成为桓武天皇任内的参议,又如药子与仲成之父种继曾被桓武天皇委任为营造长冈京的实际主要负责人。可以想到的是,无论药子在平城天皇身边是否得宠,以绪嗣、仲成等人为代表的藤原式家和北家、南家之间的明争暗斗都不会少。前面提到的的伊予亲王和母亲藤原吉子便是南家失利的例子。与重用式家的平城上皇相反,嵯峨天皇上任伊始倚仗的则是北家,特别是当他作太子之时担任春宫职(太子辅导)的藤原冬嗣。嵯峨天皇刚刚登基,就废除观察使、恢复参议,冬嗣也被鲜见地连升两级成为参议。所以这些实际上都只是双方角力的一部分。至于结果则是北家胜出,式家落败。那么把药子之变作为一场权力争斗的结果比将责任推卸给藤原药子或是藤原仲成某个人要更能使人信服一些吧。
未完待续……


注释:
【1】检非违使:日本平安时代设立的官职,最早出现在弘仁年间(810年-824年)。意思是 “对非违(非法、违法)予以检察”,权力上最盛的时囊括平安京地区的治安维护、缉拿审判及解决包括平民、贵族的民事问题等。详见:小议检非违使的变迁
【2】律令制:这里指日本从飞鸟时代至平安时代末期中央集权式的统治制度。以大宝元年(701年)和天平宝字元年(757年)分别颁布的大宝律令与养老律令为代表,对身份、户籍、田制、税收、官制、军制等都作了详细规定。
【3】国司:律令制下,日本地方行政单位(令制国)的行政统治官僚,分为四等――守(长官)、介(次官)、掾(判官)和目(主典)。对该国内的田地、赋税、放贷等具有很大权力。根据国的大小(从大到小分为大国、上国、中国和下国),不同国的国司官位也不同。
【4】式部省:律令制下设立的八个中央行政机构之一,主管行政文官人事、朝仪、学校等。通过负责文件起草、联络等工作的左弁官局,由主管国政的太政官指挥。
【5】《续日本纪》:日本平安时代编撰的官方史书,记载自文武天皇元年(697年)至桓武天皇延历10年(791年)之间的历史大事,菅野真道、秋篠安人等于延历16年(797年)完成,总计四十卷,是奈良时代的基本史料,正史“六国史”中的第二部。
【6】圣武天皇:奈良时代的第45代天皇,在位时间为724年至749年,年号包括神龟、天平和天平感宝。
【7】出举:分为公出举和私出举,是国家(公)或私人(私)对农民百姓借贷稻种、粮食等物资,再回收利润的借贷方式。最初曾是以劝农、救济为目的的自由借贷,后逐渐与正税并行,成为国家和地方的强制措施和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
【8】正税:即田租,是每年主要按照户籍上的人丁为单位对百姓收取的赋税。
【9】注:天平年间曾发生长屋王之变(元年(729年))、藤原广嗣之乱(12年(740年))、多次流行疾病(疱疮)(其中9年(737年)的一次中,藤原四兄弟更相继病死)、为此圣武天皇在各地建立国分(尼)寺(13年(741年)),还修建东大寺大佛(15年(743年)),并曾试图从平城京迁都为果。
【10】桓武天皇:平安时代的第50代天皇,在位时间为781年至806年,年号包括天应和延历。
【11】太政官符:律令制下太政官向下属国司等发出的正式公文。
【12】见《续日本纪》卷二十 孝谦纪四:“乙卯,太政官处分:「比年,诸国司等,交替之日,各贪公廨,竞起争论,自失上下之序,既亏清廉之风。於理商量,不合如此。今故立式。凡国司处分公廨式者,总计年所出公廨,先填官物之欠负未纳,次割国內之储物,后以见残,作差处分。其法者,长官六分,次官四分,判官三分,主典二分,史生一分。其博士、医师、员外官者,各准当色。」”
【13】菅野真道(天平13年(741年)至弘仁5年(814年)),平安时代初期公卿,为桓武天皇信任,曾负责延历13年(794年)迁都平安京的工作,也是两年后完成的《续日本纪》的主要撰写人。同年成为首任勘解由长官,勘解由使一度被废止时曾先后任山阴道、东海道观察使,最高达从三位参议。
【14】藤原内麻吕(天平胜宝8年(756年)至弘仁3年(812年)),平安时代初期公卿,藤原北家。其父真楯、内麻吕和其子房前生前最高位分别为正三位大纳言、从二位右大臣和正二位左大臣,一步步奠定了藤原北家繁荣的牢固基础。
【15】纪古佐美(730年代前半至延历16年(797年)),奈良后期和平安初期的贵族、官僚。前期主要负责军事上对日本列岛东北部虾夷的征讨,在延历8年(789年)对虾夷族长阿弖流为的作战失败后返京,后协助平安京迁都。官位最高达正三位大纳言兼皇太子傅。纪广滨(天平宝字3年(759年)至弘仁10年(819年)),纪古佐美长子,首任勘解由判官,一度任畿内观察使,以及后来的参议、左兵卫督、大宰大弐等职。
【16】秋篠安人(天平胜宝6年(754年)至弘仁12年(821年)),平安时代贵族,出自土师氏,因居住在平城京郊的秋篠,故被赐“秋篠朝臣”之姓。曾参与编撰《续日本纪》,并担任勘解由使废除前的长官。平城天皇时代,在改任北陆道观察使时,因伊予亲王事件连座被黜。此后嵯峨天皇时复官,参与撰写了当时的《弘仁格式》。
【17】多治比今麻吕(?至天长2年(825年)),从式部少辅升任勘解由次官,在弘仁8年(817年)任参议、左京大夫、大藏卿、摄津守,11年(820年)任从三位大宰帅。多治比氏为第28代宣化天皇后代,是奈良时代的中级贵族,平安时代逐渐没落。
【18】格、式分别类似于今天所说的法令的修订案和实施细则。
【19】平城天皇:平安时代的第51代天皇,在位时间为806年至809年,在位时年号为大同。
【20】注:在806年至809年间,平城天皇合并、废止了京城的众多职能重复、冗余的寮、司、监、署,如:中务省的左右大舍人寮合并、画工司并入内匠寮、内礼司并入弹正台;治部省的丧仪司并入兵部省的鼓吹司;兵部省的隼人司并入卫门府、兵马司并入左右马寮(分别来自主马寮和内厩寮);刑部省的脏赎司废止;大藏省的漆部司、缝部司分别并入中务省的内匠寮、缝殿寮;宫内省的筥陶司并入大膳职。五卫府中的左右卫士府并入卫门府;中卫府废止、授刀卫府、外卫府分别变为左、右近卫府。东宫春宫坊的主浆署并入主膳监、主书署、主兵署先被并入主藏监、后又废止了主藏监、舍人监和主工署。左右兵库寮合内兵库合并为兵库寮等等。
【21】年中行事:宫中每年依旧例进行的节日庆典、祭祀、法会等等活动,因为参与人员众多,往往花费巨大。详见:平安朝廷的年中行事
【22】注:五畿七道是律令制下日本广域的行政划分。五畿(畿内)指京城(平城京、平安京)附近的五个令制国(山城、大和、河内、和泉及摄津);七道则是根据山脉、临海等地形因素分出的各由多个令制国组成的区域,每个道中各国之间还通以宽窄(大、中、小)不同的官道,包括东海道(中路)、东山道(中路)、北陆道(小路)、山阴道(小路)、山阳道(大路)、南海道(小路)和西海道(小路)。
【23】吉备泉(740年或743年至814年),平安时代贵族,右大臣吉备真备之子,首任南海道观察使,后官至正四位下参议。
【24】藤原葛野麻吕(天平胜宝7年(755年)至弘仁9年(818年)),平安时代公卿,藤原北家,是藤原房前的庶长子鸟养的孙子,曾任遣唐使,后在平城天皇时担任东海道观察使,曾一度任正三位中纳言,支持上皇,但在药子之变中劝诫平城上皇放弃争斗、出家。此后被贬为民部卿。嵯峨天皇时代参与撰写了《弘仁格式》。
【25】藤原绪嗣(宝龟5年(774年)至承和10年(843年)),平安时代公卿,藤原式家的百川的长子。父亲早逝后,受到桓武天皇怜爱而晋升迅速,29岁成为参议。延历24年(805年)与老臣菅野真道展开“德政论争”,提出停止征讨虾夷、促进平安京建设的主张,并被采纳。平城天皇时代,与藤原圆人积极推行观察使制度,对保护下层民众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平城上皇与嵯峨天皇对立的问题上,因为支持同为式家出身的药子而最终失势(药子的父亲继种和绪嗣为从兄弟)。后参与撰写《日本后纪》、《新撰姓氏录》等著作。在淳和天皇承和之变(藤原北家良房胜利,伴氏、橘氏受到重大打击,北家的爱发、式家的吉野(绪嗣从兄弟绳继之子)被贬)后去世,之前达到正二位左大臣。
【26】藤原圆人(天平胜宝8年(756年)至弘仁9年(819年),平安初期公卿。藤原北家房前七子枫麻吕之子。与其他主要任京官的北家成员不同,圆人和父亲长期在担任地方官(如西海道问民苦使、大宰少弐)、国司(美浓、备中、安艺、备后、丰后等国),了解民众疾苦,因此施政也颇得民心。在平城天皇时代,相继任山阳道、北陆道观察使,积极提出救济百姓、抑制权门(贵族、寺社等)建议,维持经济平稳发展。因此后来他也得到嵯峨天皇的赏识和信任,弘仁3年(812年)成为右大臣。去世后得到嵯峨天皇准许,赠正一位左大臣。
【27】藤原绳主(天平宝字4年(760年)至弘仁8年(817年)),平安初期公卿,藤原式家百川之弟藏下麻吕之子,也是妻子藤原药子父亲种继和藤原绪嗣的从兄弟。女儿和妻子均被平城天皇招入宫宠幸。担任过遥远的西海道观察使。事变后,在嵯峨天皇任内担任过参议、中纳言、兵部卿等职。后代成为式家主枝,多以文章见长。
【28】阿(安)倍兄雄(?至大同3年(808年)),是飞鸟时代曾任从二位右大臣的阿倍御主人的玄孙。平城天皇时历任右兵卫督、近卫中将和东山道、畿内观察使,去世于观察使任上。后来的子孙多从事阴阳师一职,其中安倍晴明为其6世孙。
【29】《日本后纪》:日本平安时代编撰的官方史书,记载自桓武天皇延历11年(792年)至淳和天皇天长10年(833年)之间的历史大事,由藤原绪嗣于承和7年(840年)完成,总计四十卷,是平安时代初期的基本史料,正史“六国史”中的第三部。与其它几部史书相比,《日本后纪》包含更多的和歌,而且在记录历史中,加入了编者藤原绪嗣个人的态度、批判等内容。现存十卷,后人通过对比《日本纪略》和《类聚国史》的内容,对遗失的部分作了修补。
【30】包括藤原圆人3次(大同2年9月己亥(原出自《类聚国史》)、大同3年5月庚子(现存)、大同4年7月乙巳朔(原出自《类聚国史》))、阿倍兄雄1次(大同2年10月壬子(原出自《类聚国史》))、藤原绪嗣2次(弘仁元年5月辛亥、壬子(原出自《类聚国史》))
【31】嵯峨天皇:平安时代的第52代天皇,在位时间为809年至823年,在位时年号为大同、弘仁。
【32】藤原药子、藤原仲成:两人均出自藤原式家。父亲种继是藤原百川弟弟清成之子。百川曾是桓武天皇击败天武系皇族的最大功臣,是式家一度繁荣的功臣。种继也曾主要负责对长冈京的营造和从平城京的迁都工作。但他被反对迁都的贵族暗杀。为此桓武天皇震怒,怀疑幕后指使是自己弟弟、当时的皇太子早良亲王,于是将其流配。后者忧郁而死,传说变成怨灵,一直困扰着桓武天皇。桓武天皇后来决定再迁都至平安京,据说也为了避开早良亲王的怨灵。详见:浅谈藤原氏
【33】造西寺司:延历15年(796年)创立的临时职,负责对西寺的营造。长官(一人,从五位上),次官(从五位下)。
【34】平城京:位于今天的奈良市,天平17年(745年)圣武天皇迁都至此,直到延历3年(784年)桓武天皇迁都长冈京为止,是当时日本的首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