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牡丹与猫的正午

 万卷作文 2022-08-28 发布于广东

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①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识其精粗②。丞相正肃吴公③与欧阳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④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⑤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高渐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善求古人笔意⑥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尝:曾经。

②精粗:精良和粗劣。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③正肃吴公:即吴育(1004~1058年),字春卿,浦城人,官至参知政事。他谥号为“正肃”。

④披哆(chǐ ):披散張开,指花朵完全开放,花瓣向外张开。

⑤房:这里指花房,即花冠,花心。

⑥笔意:这里是指画作的意境。

【参考译文】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优劣。丞相吴育是欧阳修的亲家,他看到这幅古画后说:“这是正午的牡丹。根据什么来判断它(是正午的牡丹)呢?画中的牡丹花完全开放而且颜色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样子;猫的瞳孔缩成一条线,这就是正午时猫的眼睛。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心是聚拢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猫的瞳孔在早晨和晚上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间,猫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这是善于研究古人笔下的意境啊!

【文化常识】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评析】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狗来富,猫来贵”。古人称“七十曰耄,八十曰耋,百年期颐”。猫、蝶与“耄耋”同音,具有长寿的吉祥寓意,所以猫和蝶就成为入画的好题材。

《正午牡丹图》即用一只猫和牡丹组图。猫的眼睛一到正午变成一条垂线,恰好指向十二点,正午也恰是牡丹盛开之时,牡丹表示富贵,寓意“富贵运气正好达到顶峰”,如日中天。

还可以扯得再远一些。《西窗集》是诗人卞之琳于上世纪30年代翻译的一本小书。其中法国人波德莱尔在《钟表》一文中开头的一句话就是:“中国人从猫的眼睛里看时辰。”

他在文中接着写道:“有一天,一个传教士在南京郊外散步,发觉他忘了带表,就向一个小男孩儿问,现在是什么时候了。天朝的这个小家伙,先迟疑了一下,然后灵机一动,回答说:'我会告诉你。’一会儿,他回来了,手抱着一只肥硕的大猫,和它瞪眼相看了,就毫不迟疑肯定说:'正午还差一点儿。’确实如此。”

原来,猫的妙处并不仅是“捕鼠”,还在于“报时”。古人还能通过猫瞳孔的形状变化来判断时辰。白日正午,光照强烈,为减少光线射入,猫的瞳孔缩小,呈上下竖直的一条线;夜晚光线微弱,为增加透光量,则瞳孔充分放大呈圆形;其他时刻,则呈不同程度的椭圆形。 

猫眼为何能一日三变?只因猫的瞳孔很大,收缩强烈,宛如一只精密的自动照相机镜头。

“猫眼一线日当午”。从猫眼里看时间,能更深地体会一种放松和悠闲。而这个,既适合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模糊计时法,也适合中国人闲适、从容的审美情趣。从猫眼里看时间,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和智慧。

再回到《正午牡丹》这个小故事。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描绘精细入神“善求古人笔意也”。重神意必须是对被绘之物有足够的观察与了解,待充分体会与把握后再行描绘,方能“神奇迥出,别有生动之意”。同样道理,要想识画之妙,亦非善于观察不可。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