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百残兵乱南梁,究竟是侯景太厉害,还是南梁太窝囊?

 梦想童年594 2022-08-28 发布于江西

志得意满的萧衍接回来一个定时炸弹

研究过历史后,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但凡有点成就就满足的人,都十分好大喜功。而梁武帝萧衍自认为将整个江南之地治理得国富民安了,就打算拯救一下生活贫穷的北方百姓了。更巧的是吗,他刚有这个想法后,他就做梦了,梦见北方各地的地方长官都向他投降了,在现代人看来,这不过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已,可萧衍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是上天给他的启示。

更巧的是,在他做梦后的第二个月,东魏的高级将领侯景就带着河南十三州来归顺梁朝了。侯景带着十万大军、数百里土地,宣布归降南梁。这一下把萧衍的脑袋撞得云里雾里的,都不敢相信是真的。朝中大臣自然有明白人,他们认为南梁和东魏保持了十多年的和平,如果接纳侯景必将在两国之间重开战火。

但是,朝廷中也有揣摩圣意的人,萧衍的宠臣朱异看出来萧衍贪心中原的土地和人口,就顺着萧衍的意思说:“若拒绝侯景,恐怕之后再没有人愿意归降了。”这句话一下子说到萧衍的心里了,萧衍于是直接驱逐了东魏使者,并封侯景为河南王,接受了侯景的归降。

实际上,西魏的宇文泰也收到了侯景的降表。当时朝中多位大臣都不同意接收侯景,可西魏的河南主将王思政却认为侯景归降是天赐良机,值得冒险。王思政也不等宇文泰的命令,迅速带领本部兵马开始自西向东接收侯景的辖区。事已至此,宇文泰也不得不命令关中的西魏军队随后跟进,进入河南地区。

侯景此时也不好过,虽然他管辖十三州之多,但响应他起兵的只有颍州一地。侯景连蒙带骗,四处出兵,才占领了今天河南大部地区。而他管辖的东部各州,都没有起兵响应,相反都站在高澄一边讨伐他来了。而且侯景还和高澄的讨伐大军打了一仗,惊奇地发现他口中“鲜卑小儿”还挺厉害,直接被围困在了颍州。

宇文泰派出的李弼、赵贵大军,就是在侯景被围困的时候兵临颍州城下的。当高澄的军队发现西魏大军赶到侯,担心遭到两面夹击,主动撤向河北。侯景巴不得把西魏军队推到前面去和东魏军队恶战,干脆将颍州让给西魏,主动撤往悬瓠,与萧衍派来接应他的羊鸦仁会师。李弼、赵贵看到侯景和南梁军队合兵一处,知道了侯景的阴谋,赶紧报告了宇文泰。宇文泰得知侯景在耍弄自己,召侯景长安来面圣。侯景当然不会放弃军队地盘跑到长安去,回复了一封措辞强硬的信,将宇文泰骂了一顿,和西魏的关系彻底完了。但宇文泰也不亏,轻松占领了河南西部四州。

同年七月,南梁的羊鸦仁部进入悬瓠。飘飘然的萧衍决心以侯景归降为契机,在八月下诏北伐东魏。他任命贞阳侯萧渊明为主帅,率领主力东进,计划先攻下彭城,再西进与河南地区的侯景、羊鸦仁等会师,之后再分头北进,收复河北。先不说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南梁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就贸然出兵,那就是根本没有帅才。萧衍的侄子萧渊明根本不懂军事,就连正常的军情好坏也判断不出来。而梁军众将,陈庆之已死,将才凋零,只有将军羊侃一人深通军事,且有实战经验,可以一战。羊侃起兵之初,不是建议萧渊明抓紧时间猛攻彭城,就是建议萧渊明趁机袭击远道而来的魏军援兵。可这个萧渊明一概不听。渐渐地,羊侃清醒了过来,认定跟着萧渊明混没有前途。于是,他率领本部兵马和大部队拉开距离,单独驻扎,以防万一。

梁军进攻彭城时,高澄派出将军慕容绍宗救援。高澄的对策是先击退东边的梁军,再向西进攻侯景。慕容绍宗率军在离彭城十八里的寒山与梁军相遇,当时梁军驻扎在寒山。慕容绍宗先发起进攻。梁军将领们赶紧去找萧渊明请示如何迎敌,不想萧渊明醉得一塌糊涂,根本起不了身子,只是迷迷糊糊地说“救援救援”。众将们面面相觑,谁都不敢动,只有胡贵孙奋勇出战。胡部官兵作战英勇,竟然挡住了魏军的进攻,魏军前锋开始后撤。梁军产生轻敌情绪,追击了几里地。不想,慕容绍宗突然回头再战,又有魏军从两侧包抄过来,将梁军杀得大败,进而连累了尚在大营中的梁军主力。寒山一战下来,梁军损失数万人,包括萧渊明、胡贵孙等在内的将帅都成了俘虏。只有羊侃因为和主力拉开距离驻扎,得以全师而退。

东线梁军轻易就败得一塌糊涂,让侯景也看不下去。他没想到南梁的军队如此不堪一击,这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统治层如此昏庸无用。侯景本想借助南梁的力量与高澄抗衡,如今看来高澄难以取胜,但侯景萌生了攻取南梁的念头。

但是侯景暂时还不能对南梁有任何实质的举动,因为慕容绍宗已经率领得胜之师来进攻他了。梁军大败后,侯景率军退守涡阳。他虽然拥有士兵四万人,战马数千匹,在兵力上对慕容绍宗保持优势。但侯景对高澄部下诸将都看不起,唯独忌惮慕容绍宗,所以一开始他就在心理上输了一截。两军对垒,魏军中有将领想主动出击的,都被慕容绍宗拦住。他判断侯景后勤虚弱,力求速战,所以就和侯景打起持久战、消耗战。侯景最怕这一招,才熬了两个月就弹尽粮绝,坚持不下去了。到了太清三年(549年)正月,侯景撑不下去了,打算率领大军南逃,慕容绍宗马上展开心理战,对侯部官兵高喊:“你们的家属都在河北得到了妥善安置,你们想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吗?你们如果反正,照旧任用!”侯景部下一下子呼啦啦几乎全走光了。侯景仓皇渡过淮河南逃。羊鸦仁闻讯,也放弃悬瓠南撤。

至此,侯景信誓旦旦许诺给萧衍的河南十三州土地一分一毫都不见了踪影,相反萧衍还搭上了几万将士、将国家和东魏推上了战场。侯景逃到淮河南岸以后,身边只有八百名残兵败将,可谓是前途茫然、落魄至极。就在侯景紧张徘徊之时,和南豫州监州事韦黯一向不和的马头戍主刘神茂主动找上门来。他建议侯景袭取寿阳,作为立脚点。侯景明知这是借刀杀人的技法,但他也无路可去了。于是,侯景带着残部直奔寿阳城下,要求韦黯开门接待。韦黯开始不想接纳侯景,侯景就拿萧衍封给自己的一系列官爵吓唬他,逼着韦黯打开城门。侯景一进城,立即反客为主,占领了寿阳。而最神奇的是,萧衍非但没怪罪侯景,还封他为南豫州牧。

除此之外,北方的高澄依旧惦记着侯景。侯景虽然被赶到南方去了,可还盘踞在边界,是个潜在的威胁。经过之前的战争,南北形势对高澄非常有利,他挟得胜之威,可以通过谈判获得更多的好处。高澄就让被俘的萧渊明写信给叔叔萧衍,建议双方和谈。萧衍收到侄子来信,看完立即同意讲和,回信送给东魏。这信使选择从寿阳过界,被侯景抓了个正着。

侯景担心自己被萧衍给卖了,就伪造了一封高澄的来信,要求用萧渊明交换侯景,想试探一下萧衍。萧衍不辨真假,欣然接受交换条件,还给高澄写了一封回信,说“贞阳(萧渊明封贞阳侯)旦至,侯景夕返”。侯景拿到了回信,下定决定要造萧衍的反了。

寿阳城里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军。侯景仅有的八百人,显然是不够造反的。他就在城内外强拉青壮年来当兵,又强抢民间女子许配给将士。侯景败退寿阳后,萧衍就向他提供后勤补给。如今,侯景狮子大张口,向萧衍要大量的军需物资,以备扩军备战。比如侯景向朝廷申请一万匹锦,说要做军袍用。朱异如数发给,只是用青布代替锦而已。侯景又借口武器粗劣且损坏严重,申请派遣建康城的能工巧匠到寿阳直接锻造,朝廷也不拒绝。其实,只要稍微想想,侯景部下的八百人,哪里需要那么多的布匹,哪里需要专门设点造兵器啊?在政治上,侯景也开始寻找同盟者。他知道萧正德对伯父不满,一直对差点到手的太子宝座耿耿于怀。于是,侯景秘密与萧正德联系,表示愿意拥戴他做皇帝。萧正德以为侯景当真拥戴他,高兴地和侯景结盟,准备大干一场。狂风暴雨即将席卷平静了半个世纪的江南。

侯景乱梁

侯景大规模的扩军,引起了很多地方官员的警觉。合州刺史、鄱阳王萧范多次密报侯景将反,萧衍不相信。将军羊鸦仁从悬瓠撤退后,受到朝廷训斥,他不敢返回朝廷,带兵留屯淮河一带。侯景在南方没有熟人,因为和羊鸦仁一起在河南打过仗,算是有过交情,就想约他一起造反。羊鸦仁立即把侯景派来的人和信扣押到建康,向萧衍告发。侯景谋反证据确凿,可是朱异却说:“侯景只有区区几百残兵,能干什么!”萧衍竟然把侯景的使者送回寿阳,对此还不闻不问。甚至侯景还反咬一口,说羊鸦仁诬陷他,同时,还要求扩大辖区,不然就要率兵临江。侯景一个败将,公然要挟朝廷,萧衍却依旧保持着一贯的慈悲胸怀,没有杀羊鸦仁,没有同意侯景移防的要求,当然也没有斥责侯景,而是对他厚加赏赐。萧衍希望这件事情能够“和稀泥”,不了了之。可见我们的“佛门天子”愚蠢到了可怕的程度。

八月初十,侯景准备就绪,正式在寿阳宣布造反。他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以讨伐朱异、徐驎、陆验、周石珍为名。侯景挑的人也不错,这几个人要么是贪污成性,要么就是苛刻出名,民怨极大。侯景这么做,还蒙蔽不少百姓。萧衍知道侯景造反后,还满不在乎地说:“侯景有几个兵,能成什么事?”他任命自己的六儿子、邵陵王萧纶为大都督,率领四路大军包抄寿阳。梁军占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且是在内线作战,只要萧纶正常发挥,就应该能歼灭侯景。萧纶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不慌不忙地集合军队、渡过长江,慢慢向寿阳进军,没有采取其他任何措施。

侯景的谋士王伟分析道:敌强我弱,兵力过分悬殊,不能和萧纶正面刚,固守寿阳也是死路一条;只能冒险出奇招。王伟建议侯景放弃寿阳,倾尽全力,直取建康。这个正常人都要犹豫再三的险招,被侯景迅速采纳,并在九月二十五日以打猎为名,率军出了寿阳城。侯景进军神速,八天后占领谯州,再半个月后占领历阳,很快饮马长江北岸。而萧纶还不知情,慢腾腾地向寿阳进军呢!

侯景之所以能够如入无人之境,除了萧纶的无能外,还有就是几十年的和平已经消磨了南梁的警惕性和战斗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争,他们完全蒙住了。直到历阳失守传到建康,萧衍这才开始认真筹划用兵方略。大将羊侃当时在建康担任尚书,他建议立即派兵扼守长江南岸重要渡口采石,阻止侯景渡江,同时严令萧纶迅速攻占寿阳(实际上,高澄已经乘虚占领了寿阳),然后南北夹击侯景,到时候侯景前有长江天险阻隔,必败无疑。朱异却认为侯景绝对不会渡河。萧衍再次调兵遣将,派侄子萧正德负责前线军事,又派名将陈庆之的儿子陈昕去镇守采石。

局势发展到现在,就轮到萧正德这个内奸上场发挥了。他一上任就调集了几十艘大船,准备接应侯景渡江。紧要关头,采石的调防又出现了纰漏。将军王质原本率兵三千扼守采石,接到调令后不等陈昕到达就带兵撤走了。这就导致关键的地点采石没有一点军队防守,在萧正德派船前来接应的情况下,侯景的军队从容渡江,越过采石向江南深处发展。这时,侯景的部队才发展到八千人,只有几百匹马。叛军兵临城下,建康城中的多数军民都没有经历过战争和动乱,人心惶惶。城外百姓纷纷逃进城内,秩序大乱。萧衍授权太子萧纲全权负责御敌,同时依靠羊侃参谋军事。

萧纲和羊侃任用萧正德、庾信等人参与城防,其中前者守卫建康南边的正门宣阳门,后者守卫朱雀桥要害。结果,萧正德看到侯景军队来到后,直接打开城门,亲自出城迎接。侯景和萧正德两人在马上相互作揖寒暄,怎么看都像是朋友重逢,不像是敌人。庾信是只是个文学家,率领三千从来没有打过战的军队阻挡在侯景面前。此外,还有一条秦淮河奔流在两军中间。大敌当前,庾信还在津津有味地啃甘蔗,突然对岸射来一阵乱箭,有一支正中庾信身旁的门柱,庾信惊得扔掉甘蔗,扭头就逃。三千部下随之一哄而散。侯景轻松迈过秦淮河,顺利占领了建康外城。

建康经过几代王朝的建设,规模宏大,城内有城,形成了台城、东宫和石头城三座内城。侯景大军迅速占领东宫,杀向台城。防守石头城的是萧纲的儿子萧大春。萧大春见外城失陷、台城危急,弃军逃往京口去了。石头城驻军便投降了侯景。至此,台城被包围得严严实实的。好在羊侃临危不惧,诈称接到飞箭射来的信件,说萧纶率领大军回援,即将到达。台城里这才人心稍定。这时距离侯景在寿阳起兵,仅仅只有两个半月时间。

台城攻防战

白天,侯景指挥将士猛攻台城。东宫紧挨台城,叛军爬上屋顶,朝城里射箭。夜晚,侯景就在东宫里饮酒作乐,还放火烧毁了建康的几处宫署,东宫极为丰富的藏书也被付之一炬。很快,战火就将建康城破坏得瓦砾累累。

叛军火攻台城大门。羊侃下令在大门上方凿洞,从洞里往外倒水灭火。叛军又用大斧劈门,一扇门眼看就要被劈开了。羊侃就从门的裂缝中伸出长矛刺杀,连杀了两名敌兵。侯景造了几百只一丈多长、有六条腿的木头架子,在上面蒙上浸湿的牛皮,下面藏六名军士,称之为“木驴”。羊侃下命向城墙根投掷石块,把木驴砸得粉碎,杀伤里面的士兵。侯景就改造了一些尖顶、石块打不坏的木驴。羊侃就下令火攻,在火把、箭镞上浇上油、涂上蜡,点火抛下去、射下来,将木驴烧毁。侯景又造了十多丈高的登城楼,推近城墙,以便叛军在楼上向城内射箭。台城守军看见庞然大物般的车子逼近,不知如何是好,恐惧莫名。羊侃却成竹在胸,说这些车子既高大又沉重,而台城四周的壕沟土质疏松,车子到了城边一定会倒。果然,臃肿的登城楼推到壕沟附近,纷纷因重心不稳就自己倒掉了。

十一月初,侯景改用原始的办法,在台城东西两面堆土山,打算将土山堆得和台城一样高,从山上攻进城去。叛军驱赶大批居民运士筑山,谁手脚慢一点劈头就打,谁跌倒了就被埋进土地,当做山体的一部分。建康城里一片号哭之声。城内唯一的办法,就是迎着叛军筑山的方向,也筑造土山,正面将叛军压制下去。城里太子、亲王以下的人都背土夯土,又在土山上筑楼,又招募了两千敢死勇士,披上铠甲,登山作战。不幸的是,突然天降大雨,台城里的土山坍了。叛军趁机进逼,羊侃下令大家把任何可以燃烧的东西,木材、衣服等等,都点上火,抛掷出去,硬生生地把叛军打退了。同时,羊侃带人在坍塌处赶筑了一道城墙。台城这才转危为安。

侯景猛攻多日,没有丝毫进展,反而死伤了不少将士。他改变战术,改攻为困,在台城四周筑起营垒,隔断内外联络,准备打持久战。同时,侯景向城里射赏格,宣称只要杀了朱异等人他便退兵。台城里也放出话,“有能献侯景首级的,即授侯景所任官职,并赏钱一万万、布绢各一万匹。”侯景把羊侃的儿子押到城下,逼羊侃投降。羊侃不为所动,说:“尽管把他杀掉好了!”侯景不放弃,几天后又押羊侃的儿子到阵前。羊侃拿起弓就射儿子,还说:“我以为你早已死了,怎么还在!”侯景知道感情要挟对羊侃没用,之后不再用这招了,还把羊侃的儿子给放了。

在政治上,侯景有很大的收获。十一月初一,他拥戴萧正德即位做皇帝,自己做了丞相。之前,江南的世族大家和达官显贵奴役大批奴婢、下人。奴仆们的待遇很低,普通怨恨主人。侯景就宣布,凡是家奴投降者,一律解除家奴的身份。于是,建康附近的奴仆们纷纷投靠侯景,加入叛军,人数有数千之多。这批人超过了侯景最初的八百残兵,成为叛军的核心战斗力。侯景挑选了一名朱异的家奴,任命他为仪同三司,让他跨骏马、穿锦袍,到台城下骂朱异:“你做了三十年官,才是个中领军,我刚跟侯王,就已经做到仪同了。”这话对台城内王公大臣们的家奴吸引力很大。有上千家奴逃出台城,加入了叛军。侯景对这些翻身奴仆都厚加赏赐和重用。

如此攻防了一个月,战局停滞了下来。侯景担心南梁援军云集,又因为军需粮草告罄,不得不下令抢劫民间粮食和金帛、人口,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叛军公然抢劫,开始对江南富庶之地造成惨痛的破坏。

困守台城的官兵,所有的希望都在“勤王”的援兵上了。侯景的叛军都集中在台城附近,其他地区还在梁朝官府统治之下。只要有几个人出兵救援台城,就不怕侯景不灭。最先到达建康的援军是原本计划进攻寿阳的邵陵王萧纶的部队。他慢腾腾地走到半途,后方传来警报,说侯景已经渡过长江了。萧纶慌起来,马上下令后队改前队、前队改后队,日夜赶奔建康而去。不过这支军队的军事素质太差,不仅行军速度慢,而且中途还迷路了,直到十一月底才赶到建康城东的蒋山。这时,台城都已经被围攻了一个月了。萧纶的到来,让侯景很害怕。毕竟萧纶的部队人多势众,而且是南梁的主力军。侯景把抢来的妇女、珍宝都聚拢到石头城,并备好船只,都做好逃跑的准备了。结果两军交锋,侯景发现自己实在是太高估萧纶军队的战斗力了。几个回合打下来,萧纶大败,部队只剩下一千多人。他只好东撤,远远看着建康,就是不敢近前。

比萧纶晚几天,宗室萧嗣、西豫州刺史裴之高等人也率领援军到达。不过他们不敢与侯景交战,只是在长江江面上的蔡洲驻扎,等待更多的援军到来。而台城内的情况也开始恶化。羊侃、朱异相继死去。朱异的死倒没什么,但是羊侃的去世,使得城内失去了抵抗的核心。城中弥漫起紧张气氛来。侯景则抓紧援军云集前的短暂平静,日夜赶造攻城器械,企图尽快攻下台城。从十二月中旬开始,叛军连续猛攻台城十多天。幸运的是,台城有一名下级军官吴景精通城墙攻防之术,指挥军民抵抗,保全了台城。但是,城内有军官叛逃侯景,教侯景引玄武湖水灌台城。侯景照做,水漫台城,积水逐渐加深,城内军民的处境更加艰难了。

当时天下最有能力救援台城的是就是镇守重镇荆州的萧衍七子、湘东王萧绎。虽然萧衍非常疼爱这个儿子,但萧绎听说建康失陷、台城危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父皇和太子都危在旦夕。万一他俩同时“归天”了,萧绎我不就能够“高升”一步了吗?所以,萧绎对救援一事一点都不上心。直到十二月中旬,台城被围将近两个月后,才派儿子萧方等从公安出发,顺江而下。他拨出来的援兵,只有一万人。

尽管有很多因素,但各地的勤王军队还是陆续到达秦淮河畔。分别有衡州刺史韦粲率领的本部五千兵马;江州刺史萧大心派将军柳昕率领的两千兵马;司州刺史柳仲礼率领的步骑一万多人;从淮河南下救援的羊鸦仁率领的三万人。此外会合已经徘徊在建康周边的萧嗣、裴之高等人,到当年的除夕夜,各地勤王的军队已经超过了十万人,远远胜过侯景的一万叛军。大家推举柳仲礼做大都督,推进到秦淮河南岸。

太清三年(549年)正月初一,勤王军队和侯景叛军在建康郊区的青塘激战。勤王军队中最积极的韦粲的部队关键时刻因为大雾迷路,在大雾中手忙脚乱地搭建营栅准备固守。侯景瞅准时机,率军猛扑杀入韦粲大营。韦粲英勇迎战,与儿子、三个兄弟、一个堂弟都力战而死。柳仲礼得报,赶往增援,缠住侯景死战。柳仲礼是员勇将,部队又人多势众,斩杀了数百名叛军。而叛军大多数都是强拉来的民夫和解放了的奴仆,缺乏训练,稍遇挫折就向后逃窜,又被挤入秦淮河中淹死了一千多人。战场形势开始对侯景不利。柳仲礼和侯景单挑,长矛几乎刺中侯景,不幸在大雾中缺乏防备,被敌将从背后偷袭,肩部中了一刀。他在部将的护送下,仓皇逃离战场。这一战,两军打了一个平手。侯景不敢再渡秦淮河,勤王援军也不敢渡过河去,双方就隔河对峙。

之前被侯景大败东撤的邵陵王萧纶收拾残部,在京口会合东部各军,也赶到了秦淮河南岸。这时,萧方等、王僧辩率领的荆州兵,还有从高州(今广东阳江)赶来的援军也先后赶到。援军的声势再次高涨起来。为了让台城知道援军云集的消息,萧嗣的部下李朗用苦肉计,故意违抗军令挨了一顿鞭子,然后投奔侯景,麻痹叛军后跑入台城。城里知道援军源源而来,人心大振。形势变得对梁朝君臣有利。

但是各路援军缺乏统一指挥,大都督柳仲礼为人粗暴,傲慢无礼,不能服众。更严重的是,散布各处的梁朝宗室诸位王、公、侯爷都各怀鬼胎,不仅不能合作,更没人出来说话。因此,建康城外的援军虽多,却是各自为政,眼看着台城被围,就是无人上前。多路援军的军纪恶劣,只顾在秦淮河畔掳掠,反而失去了民心。

叛军的日子也不好过,侯景包围着台城,勤王援军又包围着他。侯景原本依靠建康城东的存粮支撑,如今被援军断了路,无法运来。侯景听到荆州兵赶到,心里也发憷。进退不得之时,谋士王伟建议侯景“诈和”,假意求和,抓紧把东城的粮食运进石头城,抓紧休整兵马,等对方懈怠后,再一举击破。侯景又一次欣然采纳,派人向台城求和。

萧衍见侯景议和,大怒:“和不如死!”太子萧纲苦苦哀求允许议和。他眼看着台城将要不保,自己的太子地位就要动摇了;而如果能保住台城,稳定一下局面,自己还是太子,还有机会当皇帝。于是,萧纲力主议和。萧衍犹豫再三,对萧纲说:“你要和,就你去办吧,只是不要为千载之后的人所笑!”大臣傅岐反对议和,指出这是侯景的缓兵之计。但是萧纲固执己见,派人与侯景和谈。二月中旬,双方在台城外会盟。和谈达成,建康城内外平静了下来。

但是,侯景以各种借口为理由,一会是部队要休整,一会是朝廷某些大臣对他不友好,要求撤换,就是不肯渡江北撤,继续包围着台城。他督率部下抓紧抢运粮食,明显是用心险恶。即便如此,原先就不是真心勤王的各路诸侯纷纷懈怠下来。最大的地方实力派、湘东王萧绎已经集合荆州主力部队,在长江中游驻扎了一个多月,别有用心地等待着台城的消息。愚蠢的萧衍、萧纲父子还发文各地,说和谈成功。萧绎闻讯,准备返回江陵。侯景的叛军见各路援军纷纷懈怠,立即翻脸突袭台城。三月十二日夜,叛军在城中叛将的接应下,攻破台城。'

永安侯萧确抵敌不住,跑进宫里向萧衍报告:“台城失守。”萧衍躺在床上,问:“还能不能打?”萧确回答:“无力再战了。”萧衍长叹一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的确,南梁是萧衍打下来的,也即将灭亡。萧衍能在王朝命悬一线的时候,认识到“自我失之”,还算有自知之明,多多少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过他的“亦复何恨”就是自欺欺人的话了。即便治理了将近五十年天下的萧衍对江山没有留恋,并不在乎,江南的百姓也已经陷入了战火煎熬之中,富庶的经济也惨遭破坏,怎么能说“亦复何恨”呢?这是萧衍不负责任的自我安慰罢了。

结语

侯景以区区八百残兵为主力,一路横扫江南,终于在五个月内攻破了南梁。侯景确实厉害,而南梁也确实窝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