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辑部在看啥?

 昵称71217366 2022-08-28 发布于北京

"

导语

「编辑部在看啥」全新改版,即日起正式上线~本周编辑们为大家推荐的是“纪录片单元”,希望大家能在工作之余,横扫焦虑,做回自己,为心灵留下一方安定之地。

“这么大的不能叫鱼了,是龙,是怪物,是巨兽。”

长5.5米以上,体重可达550到680公斤,这是北美最后一种真正的巨型鱼类——白鲟,所能生长到的身体维度。

近期在腾讯视频持续霸占“纪录片每周热播榜”第一名的纪录片《追踪巨型鱼》,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近年来,以《都市渔夫》《传说中的大鱼》为代表的综艺在韩国盛行;在国内的短视频平台上,用户对于捕鱼、赶海类内容有着较强的消费偏好,这类内容也在持续增长中。

整体来看,上述内容都是在略带有设计感的情景下、较为日常性的内容,而《追踪巨型鱼》带来了一种纪实形态下的视觉奇观。

出生在法国山区的西里尔·肖凯从五岁起就开始钓鱼,成为了一名专业探险家兼纪录片制片人,纪录片《追踪巨型鱼》便是由他担任导演、制片人,带着四人冒险摄制组拍摄的一部作品。

钓鱼是一场等待的游戏,一次次的出海,一次次的抛竿,都可能无功而返。西里尔到目前为止的人生,却一直全身心投入其中,是爱好,是事业,可谓其目之所及皆是巨型鱼。

从加拿大北部的雪山群落到南美洲的亚马逊丛林,捕捉巨型鱼的意义,不仅是当下捕捉动作的完成,也是个体能为守护自然生态做出的贡献。

鲟鱼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1.5亿年,但由于环境污染和商业过度捕捞,鲟鱼的栖息地被破坏,影响到食物链上的鲑鱼、老鹰、黑熊等其他生物和整个生态系统。西里尔和团队捕捉到巨型鲟鱼,对其进行生物学标记,跟踪其迁徙路线,就能够保护鱼类产卵的区域。

所以说,一条巨型鱼代表自然生态的未来,也影响着人类的未来。

这是北京小河文化主出品的一部人文类纪录片,2019年第一季开播共五集,2022年第二季开播共六集。这个纪录片主要以书籍为主题,讲述了写书人、做书人、爱书人、读书人的故事,受访者中有大家、有普通人,也有小众圈层中的名人。因一篇公众号推文,我打开了第二季,在看的过程中,给我一种那是“向往的生活”的感觉。

和书籍打交道,在闹市中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宁静,专注于自己的热爱,不被外界叨扰,拥有海量的知识以及“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这些作书人身上体现出的这种宁静、悠扬以及典型的知识分子气质都令我着迷,而我在观看过程中,好像也从中喧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抽离出来,随他们一起深探内心。

此外,我还从这部纪录片中体会到了,书籍作为一种“符号”,所代表多重含义,比如人类文明的延续、“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等等,比如其中一集讲述了95后僧人久美,在外游学时了解到读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后 ,他毅然回到草原建立了第一所公益图书馆,当地村里的孩子们可以免费在这里读书,并接受各地支教老师带来的外界知识等等,非常具有人文关怀意义。

作为一部与书籍有关的纪录片,这句这部纪录片的旁白也十分具有文学内涵,“在迷宫的文字中抽丝剥茧”“有的译者钟爱轻盈,享受在词语的密林中午夜飞行,有的译者则犹如陆地行舟,带你飞越思想高峰”等等,片中这种富有哲理又精练的话语频频出现,言简意赅又匠心独具,如果你是一个爱书之人,如果你想要在城市的喧嚣中收获心灵的宁静,不妨打开它。

“大自然中,每一个物种都有它们的一席之地。这些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是每块土地最精妙的设计。”——这是纪录片《众神之地》开篇的解说词,这部国产自然类纪录片目前豆瓣的评分9.3。

这部纪录片一共四集,片名中的 " 神 " 是源于华夏地区的四大 " 神兽 ",分别是野牦牛、中华白海豚、亚洲象、东北虎。它们分别来自中国的 " 四个角落 ",从西藏神山冈仁波齐到广东铜鼓村、香港大澳,到西双版纳,再到吉林的长白山。

整体来看,这部纪录片有很BBC的镜头语言和品相,但归根究底是中国的价值底色,讲述的是一个自然、动物、人类,相互交融的故事,是独属于中国本土的野生动物和民族文化。

并且,整部片子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除了第三集《寻找故土》讲述了一个完整的亚洲象群家族故事外,其余基本为多线叙事。比如第一集就以春夏秋冬作为明线,以野牦牛求偶、新生、死亡作为暗线,讲述现代牧民如何与野牦牛相处的故事。

另外,与其他自然纪录片不同的是,在《众神之地》的故事中,频频出现人的身影。比如西藏原住民智达,他家的牦牛总是会被野牦牛拐跑;比如大澳的渔民,经常被中华白海豚偷吃鱼、咬破网;再比如长白山采参人老徐,他们采集冬青的地点有时就是东北虎十月活跃的区域。这部纪录片记录着人与自然的矛盾,也记录着人类在 " 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 这一命题上的努力与付出。

其实,要如何与野生动物共存,这部纪录片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它只是用不同的视角和真实的镜头告诉了我们当下的现状,并希望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去尊重,去敬畏。

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高考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关卡,它一年一度、意义非凡,甚至可能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关键转折点,特别是2020年的中国高考。在疫情的强烈影响下,这场参与者高达1071万人次的大规模入学考试,成为了国家和人民所面临的一次巨大考验。而纪录片《高考2020》,就真实记录了这一特殊年份下,中国不同地区高考的历史影像。

纪录片《高考2020》由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英国纪录片导演罗飞、柬埔寨纪录片导演潘西西、美国纪录片导演米切尔·法卡斯,以及中国纪录片导演康成业五位国内外知名导演共同执导。他们分别奔赴武汉、北京、上海、南京和鄂尔多斯五大城市,从与高考相关的不同个体视角出发,来传递疫情之下人们乐观、坚韧、永不言弃的精神与心态。

该片在拍摄对象的选择上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不仅有即将踏入考场的考生,也有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与他们一起吃苦受累的家长,还有为考生顺利考试保驾护航的志愿者们。《高考2020》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着中国人为高考所付出的努力,更进一步展现出高考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作为一部只有6集,每集时长10分钟左右体量的纪录片,《高考2020》没有构建特别庞大宏观的叙事体系,而是以朴素、细腻的镜头语言,讲述着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点滴故事。例如上海考生徐云驰在高考前突发高烧,这在疫情肆虐的当下是极为糟糕的,不过好在他最终有惊无险的踏进了考场。还有身处抗疫一线的护士长,被迫缺席了女儿的备考生活;因为当初险些错过高考时间,所以成为爱心司机帮助更多高考学子圆梦等内容片段,都以简单但动人的笔触,书写着名为“高考”的温暖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有多位外国导演参与这部纪录片的创作,不仅让更多中国观众看到了外国人眼中的高考模样,同时也增强了海外观众的认同感,深刻践行了“以国际视角,讲好中国故事”的宗旨和理念。

一直以来,“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观念自小学起就伴随着我,但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大多时候我对他们的认知只局限于书本上的文字,对他们的概念模糊而遥远,但实际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记忆和烙印,每一个民族里的人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鲜活人生。

这部由云南美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色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策划推出的人文纪录片《中国云南十五个特有少数民族影像志》,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当下的生产生活与文化习俗。在第一季的内容中,影片展现了哈尼族、阿昌族、布朗族、基诺族和拉祜族五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在这里,你能了解到这些民族的创世传说,厘清他们从古至今的迁徙路线,也能看到代代沿袭的民俗礼仪、祭祀生产;能看到不同区域的少数民族村寨治理的制度规范,也能感受到他们天性中对歌舞的热爱执着。除了衣食住行,我们也能通过镜头,看到藏在大山里的各种非遗文化和生产技艺。而随着时代发展,这些民族在保留传统祭祀、年节的基础上,也积极寻求创新突破,因地制宜,依靠自身的歌舞技艺、种茶技术和纺织技术等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茶叶贸易,将民族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同步进行。

我们常说,“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但实际上,我们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知之甚少,打开《中国云南十五个特有少数民族影像志》,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云南,也会看到更加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世界,跟随镜头进入他们的观念体系,相信你也会被他们骨子里对自然的敬畏、对脚下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努力和坚守感动、震撼。

你见过在纪录片里唱Rap的吗?这个人还不是别人,正是AKA苏东坡。

作为一个对纪录片兴趣不高的观众,却对《历史那些事》有着不一样的“情愫”。这部纪录片是由B站出品,以轻松诙谐的口吻去讲述历史而著称。

第一集以“吃”为引,看到了苏东坡居然是个“平生只为口忙”的老饕;第二集以探秘的形式,讲述了溥仪的故事,标题叫《我在我家偷文物》;第三集是“春光乍泄”版的杨勇……每一集的人物、故事都结合着密集的网络热梗,比如:离宫出走的杨坚,在街头用港台腔叫嚣“回宫是不可能回宫的啦,这辈子都不可能回宫”“朕杨坚就是饿死,就是死外面,就是搁着跳下去,都不可能给那个母老虎低头的”,转身他就“真香”了。

可能资深的纪录片爱好者会觉得肤浅幼稚,但对于我这种纪录片入门选手刚刚好。除了有趣这一点外,片中的所有人物都让我觉得真实,不再只是书本中的一个名字,而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在我心里《历史那些事》才是真正做到了“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讲故事”。

归田园居似乎是不少人的理想,但真正回归乡野的生活,对于出生或者长久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来说,却恐怕是一场“灾难”。最初的新鲜感过后,发现自己要面对的是不再动动手机就可以解决的生活日常。以逃离城市开始,以逃出乡村结束。我们向往的田园生活,要实现它有多难呢?

莫莉是一位美食博主,她的梦想是用一个自己的传统农场,她认为可以从农场上找到许多生活的意义。在她的理想中,农场应该拥有果园、花园和动物,就像童话书中那样的农场。莫莉结识了野生动物摄影师约翰并走入婚姻。理想到实践之间的转折来自他们领养的小狗托德。缺乏安全感的托德在他们离开家之后无法停止狂吠,邻居不胜其扰,房东无奈让他们搬走。

夫妻二人觉得要养好托德,拥有自己的农场或许是一个出路。没有积蓄、没有经验的他们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行动,最终有人资助了他们。莫莉和约翰终于在加利福尼亚州拥有了1200亩的荒地,它是一个旧的工业化柠檬农场。说是荒地并不未过,干涸的土地、枯竭的河流,缺乏生机,跟莫莉理想中的农场天差地别。面对荒地,莫莉脑海中有很多规划,这里是花园,那里可以种植香蕉...... 然而一切都要从土地开始。

他们在6个月的时间里,在传统农业领域高手艾伦的指导下,用掉了大笔经费来修整、改善土地。土地恢复养分,为农场后续重获生机打下了基础。他们砍掉了几百亩之前中的树、修复了池塘,开启了耕种、饲养的生活日常。鸡、鸭、猪、牛、羊......它们的到来让农场变得热闹且生机勃勃。尤其是来到农场的第一头猪艾玛,生下15只小猪仔的她,对农场的壮大功不可没。

然而,大自然中总有意外出现。不断入侵农场的土狼咬死了农场的鸡。约翰在挣扎中举起猎枪打死了一只土狼。在这一刻,他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产生了一丝怀疑:他们所追求的自然的平衡,是否真的可以达到?

两部片子连起来看,恰好是莫莉和约翰的十年。2011年,他们到达农场。艾伦告诉他们,生命可以在农场中获得轮回的平衡。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艾伦因病逝世,他们失去了挚友和导师。年迈辞世的托德也长眠于农场。与此同时,农场也逐渐成长为莫莉理想中的样子。他们很少使用工业机器、农药,农场的运转依赖于他们所创造的生态圈,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自然给了他们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