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史记(41-02):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2】

 fuhaizhenren 2022-08-28 发布于浙江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2】

句践卒,子王鼫与立【鼫(shi)与:勾践的儿子。在位六年。。王鼫与卒,子王不寿立。王不寿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子王之侯位。王之侯卒,子王无强立。

勾践逝世,儿子王要鼫(shí,石)与即位。王鼫与逝世,儿子王不寿即位。王不寿逝世,儿子王翁即位。王翁逝世,儿子王翳即位。王翳逝世,儿子王之侯即位,王之侯逝世,儿子王无强即位。

王无强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强【中国:指中原各诸侯国。,当楚威王之时,越北伐齐,齐威王使人说越王曰【齐威王:据梁玉绳《史记志疑》云:楚威不与齐威同时,当作“齐宣王。”】

无强时,越国发兵向北攻打齐国,向西攻打楚国,与中原各国争胜。在楚威王的时候,越国攻打齐国,齐威王派人劝说越王说:

“越不伐楚,大不王【王:称王。】”小不伯【伯:通“霸”。称霸。】。图越之所为不伐楚者【图:谋算。】,为不得晋也【晋,此时晋已分为韩、魏、赵三国,此处的晋指代韩、魏两国。】

“越国不攻打楚国,从大处说不能称王,从小处说不能称霸。估计越国不攻楚国的原因,是因为得不到韩、魏两国的支持。

韩、魏固不攻楚。韩之攻楚,覆其军【覆:覆没,全军被消灭。,杀其将,则叶、阳翟危【叶(旧读she):邑名。在今河南叶县南。阳翟(zhai):邑名。在今河南禹县。二邑当时属韩。;魏亦覆其军,杀其将,则陈、上蔡不安【陈:邑名。在今河南淮阳。上蔡:邑名。在今河南上蔡西南。二邑当时属魏。

韩、魏本来就不攻打楚国。韩国如攻打楚国,它的军队就会覆灭,将领就会被杀,那么叶、阳翟就危险;魏国如攻打楚国也如此,军队覆灭、将领被杀,陈、上蔡都不安定。

故二晋之事越也【二晋:指韩、魏。,不至于覆军杀将,马汗之力不效【效:《集解》云:“效犹见也。”】。所重于得晋者何也?

所以韩、魏事奉越国,就不至于军队覆灭、将领被杀,汗马之劳也就不会显现,您为什么重视得到韩、魏的支持呢?

越王曰:“所求于晋者,不至顿刃接兵【顿刃:指作战。】,而况于攻城围邑乎?愿魏以聚大梁之下【聚:聚集。大梁:魏国都。在今河南开封。

越王说:“我所要求韩魏的,并非是与楚军短兵相接、你死我活地斗,何况攻城围邑呢?我希望魏军聚集在大梁城下,

愿齐之试兵南阳莒地【南阳:地区名,在今山东泰山以南、汶河以北。莒(ju):邑名。在今山东莒县。二地属齐。,以聚常、郯之境【常:亦作“尝”,在今山东枣庄西南。郯(tan):在今山东郯城西北。常、郯皆齐国南境之邑。,则方城之外不南【方城之外不南:意谓魏国聚兵在大梁以牵制楚国,使楚军不能南下侵越。方城之外:方城以北。方城,山名,是楚国北界的大山,在今河南叶县西南。,淮、泗之间不东【淮、泗之间不东:意谓齐国聚兵在常、郯境上,使淮水、泗水之间的楚军不能东进侵齐。

齐军在南阳、莒练兵,聚结在常、郯边界,那么方城以外的楚军不再南下,淮、泗之间的楚军不再向东,

商、於、析、郦、宗胡之地【商、於、析、郦:四邑均属楚。商、於:在今河南淅川西南。析:在今河南西峡。郦(zhi):在今河南内乡东北。宗胡:古邑名。在今安徽阜阳。,夏路以左【夏路以左:楚国通向中原大路的左边。指楚国西北部一带。古代中原居民自称夏或华夏,此指华夏族聚居区域,即中原地区。,不足以备秦,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待:抵御、防备。】

商、於、析、郦、宗胡等地即中原通路西部地区的楚军不足以防备秦国,江南、泗上的楚军不足以抵御越国了。

则齐、秦、韩、魏得志于楚也【得志于楚:在楚国实现自己的愿望。,是二晋不战而分地,不耕而获之【不耕而获之:不耕作而收获粮食。喻指韩魏两国不战就可以分得土地。

那么,齐、秦、韩、魏四国就可以在楚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韩、魏无须作战就能扩大疆土,无须耕种就能收获。

不此之为【不此之为:即“不为此”,不这样做。,而顿刃于河山之间以为齐秦用【河山之间:黄河、华山之间。,所待者如此其失计,奈何其以此王也!

现在,韩魏不这样做,却在黄河、华山之间互相攻伐,而为齐国和秦国所利用。所期待的韩魏如此失策,怎么能依靠他们称王呢!

齐使者曰:“幸也越之不亡也!吾不贵其用智之如目,见毫毛而不见其睫也【豪毛:即“毫毛”,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不见其睫:看不见自己的眼睫毛。

齐国使者说:“越国没有灭亡太侥幸了!我不看重他们使用智谋,因为那智谋就好象眼睛一样,虽然能见到毫毛却见不到自己的睫毛。

今王知晋之失计,而不自知越之过,是目论也【目论:《索隐》曰:“言越王知晋之失,不自觉越之过,犹人眼能见毫毛而自不见其睫,故谓之目论也。”后亦称浅见为“目论”。】。王所待于晋者,非有马汗之力也,又非可与合军连和也,将待之以分楚众也【众:军队。。今楚众已分,何待于晋?

今天君王知道韩魏失策了,却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这就是刚才比方的'能见到毫毛却看不到自己睫毛的眼睛’之论了。君王所期望于韩魏的,并非是要他们的汗马功劳,也并非是与韩、魏联军联合,而是分散楚军的兵力。现在,楚军兵力已分散了,何必有求于韩魏呢?”

越王曰:“奈何?”曰:“楚三大夫张九军【张:铺开。】,北围曲沃、於中,以至无假之关者三千七百里【无假之关:即无假关,在今湖南湘阴北。,景翠之军北聚鲁、齐、南阳【景翠:楚国大夫。,分有大此者乎【分:分散。】

越王说:“怎么办?”使者说:“楚国三个大夫已分率所有军队,向北包围了曲沃、於中,直到无假关,战线总长为三千七百里,景翠的军队聚结到北部的鲁国、齐国、南阳,兵力还有超过这种分散的吗?

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斗晋楚:使晋楚相斗。;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况且君王所要求的是使晋、楚争斗;晋、楚不斗,越国不出兵,这就只知两个五却不知十了。

此时不攻楚,臣以是知越大不王。小不伯。复雠、庞、长沙【复:与“且”同义。又,再则。雠:“犫”的省字。楚邑名。在今河南叶县西。庞:在今湖南衡阳。,楚之粟也【楚之粟:楚国的产粮地区。;竟泽陵【竟泽陵:当作“竟陵泽”。古代云梦七泽之一,在今湖北潜江县西。下句“楚之材也”,谓竟陵泽一带是楚国产木材的地方。,楚之材也。

这时不攻打楚国,我因此判断越王从大处说不想称王,从小处说不想称霸。再说,雠(chóu,仇)、庞、长沙是楚国盛产粮食的地区,竟泽陵是楚国盛产木材的地区。

越窥兵通无假之关【窥兵:观兵,检阅军队来显示武力。实指进兵。,此四邑者不上贡事于郢矣【不上贡事于郢:不向楚国进贡,即不服从楚国,不属于楚国的意思。】。臣闻之,图王不王,其敝可以伯【敝:坏,此指不成功。】。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王道:君主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故愿大王之转攻楚也。

越国出兵打通无假关,这四个地方将不能再向郢都进献粮、材了。我听说过,图谋称王却不能称王,尽管如此,还可以称霸。然而不能称霸的,王道也就彻底丧失了。所以恳望您转而攻打楚国。

于是越遂释齐而伐楚【释齐:放弃(攻打)齐国。。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

于是越国就放弃齐国攻打楚国。楚威王发兵迎击越军,大败越军,杀死无强,把原来吴国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北边在徐州大败齐军。

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宾于江南海上【滨于江南海上:指浙江以南至闽、广沿海地区。滨:靠近,接近。江:指浙江。,服朝于楚【服:服从。朝:朝见。】

越国因此分崩离析,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服服贴贴地向楚国朝贡。

后七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佐:帮助。】。汉高帝复以摇为越王,以奉越后【奉:继承。。东越【东越:越人的一支。其首领无诸,相传为勾践的后裔,居今闽、浙一带。秦末,越人无诸、摇曾助刘邦攻打项羽,后来汉朝立无诸为闽越王,立摇为东海王。、闽君,皆其后也。

七代后,君位传到闽君摇,他辅佐诸侯推翻了秦朝。汉高帝又恢复摇做了越王,继续越国的奉祀。东越、闽君都是越国的后代

【段意】:勾践死后传位六代到越王无彊。王无彊受齐国怂恿,与强楚为敌而失败。越国从此分崩离折,走向灭亡。又过了七代到闽君摇因助诸侯灭秦有功,汉高帝又让摇做了越王。

范蠡事越王句践,既苦身戮力【戮力:并力,尽力。】,与句践深谋二十余年【与:帮助】,竟灭吴【竟:终于】,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临:靠近,此指进逼。】,号令中国【号令:发号施令。】,以尊周室,句践以霸【以:因而】,而范蠡称上将军【上将军:古天子将兵称上将军。战国时也有因军功卓著之将领号上将军者。】

范蠡事奉越王勾践,辛苦惨淡、勤奋不懈,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尊崇周室,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天下,难以久居,且句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句践曰【辞:辞别、告别。此指辞职。】

回国后,范蠡以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句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写信辞别勾践说:

“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臣请从会稽之诛:意谓我请求听从使君王受会稽之辱的惩罚。诛:惩罚。】

“我听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当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

句趾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君行令,臣行意:君王行使自己的命令,臣子(范蠡自指)实行自己的意愿。】

勾践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否则,就要加罪于你。”范蠡说:“君主可执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从自己的意趣。”

乃装其轻宝珠玉,【轻宝:轻便珍贵之物。】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私徒属:私家的随从人等。】,终不反。于是句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据梁玉绳《史记志疑》云:蠡已去起,何奉邑之有?《国语》云环会稽三百里以为范蠡地,不言奉邑也。表,表彰。奉邑,供给俸禄的封邑。】

于是他打点包装了细软珠宝,与随从从海上乘船离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范蠡浮海出齐【出:去,到】,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鸱夷子皮:子胥自杀,吴王用鸱夷装了他的尸体,投之于江。范蠡自以为罪同子胥,故用“鸱夷子皮”自谓。】,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治:治理。】

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chī,吃)夷子皮”,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

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致:得到,取得。】。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布衣之极:平民的尽头。极:顶点。】。久受尊名,不祥。

住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

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乡党:同制以五百家为常,一万二千万百家为乡,后用以泛指乡里。】,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间(jiàn,渐)行:潜行,从小路走。】,止于陶【陶:邑名。在今山东定陶西北。春秋时属宋,战国时属齐。】,以为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为生:做生意。】。于是自谓陶朱公。

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携带着贵重财宝,秘密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

复约要父子耕畜【约要:约束,约定。】,废居【废居:指商人见货物价贱则买进,价贵则卖出,以求厚利。废,出卖。居,停蓄。】,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逐什一之利:赚取十分之一的利润。】。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赀:通“资”。巨万:《集解》曰:“万万也。”】。天下称陶朱公【称:称道,称赞。】

又约定好父子都要耕种畜牧,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天下人都称道陶朱公

【段意】:范蠡原是楚国宛人,到越国做大夫,辅佐勾践复国雪耻,功成身退;迁移到齐,化名“鸱夷子皮”,务农致富;辞齐国相印,又迁移到陶,经商而成巨富,称为“陶朱公”。本段附载范蠡三徙的轶事,表明他的见识和才能。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小儿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中男:次子。】,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职:常,常理。】。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市:闹市之中。】”告其少子往视之。

朱公住在陶地,生了小儿子。小儿子成人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拘捕。朱公说:“杀人者抵命,这是常理。可是我听说家有千金的儿子不会被杀在闹市中。”于是告诫小儿子探望二儿子。

乃装黄金千溢【溢:通“镒”。古时金二十两之称。】,置褐器中【褐器:褐色器具。】,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固请:坚决请求。】,朱公不听。

便打点好一千镒黄金,装在褐色器具中,用一辆牛车载运。将要派小儿子出发办事时,朱公的长子坚决请求去,朱公不同意。

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家督:旧时长子管理家事,故称长子为“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大人:父亲。】,乃遣少弟,是吾不肖【不肖:此处意指不孝之子。】”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遗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生:使之得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

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之子。”长子说完想自杀。他的母亲又替他说:“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二儿子命,却先丧失了大儿子,怎么办?”

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固所善庄生【故所善:原来相好的朋友。】。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听:任凭,听任。】,慎无与争事【慎:千万。】”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赍(jī,基):携带。】

朱公不得已就派了长子,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送给旧日的好友庄生,并对长子说:“到楚国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办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长子走时,也私自携带子几百镒黄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负郭:靠近城郭。】,披藜藋到门【披:分开。藜藋(diao):泛指野草。】,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发书:拿出书信。】,如其父方。

长子到达楚国,看见庄生家靠近楚都外城,披开野草才能到达庄生家门,庄生居住条件十分贫穷。可是长子还是打开信,向庄生进献了千金,完全照父亲所嘱做的。

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过:访,探望。】,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献遗:赠送。用事者:执政者,当权者。】

庄生说:“你可以赶快离去了,千万不要留在此地!等弟弟释放后,不要问原因。”长子已经离去,不再探望庄生,但私自留在了楚国,把自己携带的黄金送给了楚国主事的达官贵人。

庄生虽居穷阎【阎:巷门,亦即指里巷。】,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师尊:当做老师一样尊重。】。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信:讲信用。】

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陋巷,可是由于廉洁正直在楚国很闻名,从楚王以下无不尊奉他为老师。朱公献上黄金,他并非有心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后再归还给朱公以示讲信用。

故金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病不宿诫:自己哪一天生病不能预先告知别人。】,后复归,勿动,”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殊:很。短长:过或不及。意谓效果无法预料。】

所以黄金送来后,他对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钱财,以后再如数归还朱公,但哪一天归还却不得而知,这就如同自己哪一天生病也不能事先告知别人一样,千万不要动用。”但朱公长子不知庄生的意思,以为财产送给庄生不会起什么作用。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间时:适当时机。】。言“某星宿某【某星宿某:天上某星的位置移到了某处。】,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

庄生乘便入宫会见楚王,说:“某星宿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有危害。”楚王平时十分信任庄生,就问:“现在怎么办?”庄生说:“只有实行仁义道德才可以免除灾害。”

楚王曰:“生休矣【生休矣:犹言先生休息吧。】,寡人将行之【行之:照办。即按庄生所说的去办。】”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封三钱之府:封闭储存钱币(金、银、铜)的仓库。】。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

楚王说:“您不用多说了,我将照办。”楚王就派使者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楚国达官贵人吃惊地告诉朱公长子说:“楚王将要实行大赦。”长子问:“怎么见得呢?”贵人说:“每当楚王大赦时,常常先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昨晚楚王已派使者查封了。”

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重:看重,引申为可惜。】,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若:你。】

朱公长子认为既然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释放了,一千镒黄金等于虚掷庄生处,没有发挥作用,于是又去见庄生。庄生惊奇地问:“你没离开吗?”

长男曰:“固未也【固未也:本来没有(离开)。】。初为事弟【事弟:弟弟的事情。】,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

长子说:“始终没离开。当初我为弟弟一事来,今天楚国正商议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释放,所以我特意来向您告辞。”

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知道他的意思是想拿回黄金,说:“你自己到房间里去取黄金吧。”大儿子便入室取走黄金离开庄生,私自庆幸黄金失而复得。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儿子:小儿辈,此指范蠡长男。】,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恤:体恤,怜悯。】,乃以朱公子故也。

庄生被小儿辈出卖深感羞耻,就又入宫会见楚王说:“我上次所说的某星宿的事,您说想用做好事来回报它。现在,我在外面听路人都说陶地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君王并非体恤楚国人而实行大赦,却是因为朱公儿子才大赦的。”

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论:定罪。】,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弟丧归。

楚王大怒道:“我虽然无德,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布施恩惠呢!”就下令先杀掉朱公儿子,第二天才下达赦免的诏令。朱公长子竟然携带弟弟尸体回家了。

至,基母及邑人尽哀之【邑人:同邑之人,同乡的。】,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顾:只是,不过。不能忍者:不能容忍(即舍不得)的事(指钱)。】

回到家后,母亲和乡邻们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长子一定救不了弟弟!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有所不能忍心放弃的。

是少与我俱【是少与我俱:这(孩子)小时候就和我在一起。】。见苦【见:知道,觉得。】,为生难【为生:谋生。】,故重弃财。

他年幼就与我生活在一起,经受过各种辛苦,知道为生的艰难,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不敢轻易花钱。

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坚:好车。良:善马。】,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

至于小弟弟呢,一生下来就看到我十分富有,乘坐上等车,驱驾千里马,到郊外去打猎,哪里知道钱财从何处来,所以把钱财看得极轻,弃之也毫不吝惜。

前日吾所当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以杀其弟【卒以:终于因此。】,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原来我打算让小儿子去,本来因为他舍得弃财,但长子不能弃财,所以终于害了自己的弟弟,这很合乎事理,不值得悲痛。我本来日日夜夜盼的就是二儿子的尸首送回来。

故范蠡三徙【三徙:自越徙于齐,又自齐徙于陶。】,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非苟去而已:不是随便离开就罢了。】,所止必成名【所止:所到之处。】。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朱公【世传:世人相传。】

范蠡曾经三次搬家,驰名天下,他不是随意离开某处,他住在哪儿就在哪儿成名。最后老死在陶地,所以世人相传叫他陶朱公

【段意】:写范蠡在陶时一件轶事。其次子因杀人罪被囚楚国,长子死争替幼弟赴楚行贿救次弟,长子终因吝惜财物而葬送了兄弟性命。众人悲伤,而范蠡“独笑”,因为他早已预见到这一切,认为如此结果合于事理,不值得悲伤。本文以杰出的文学笔触描绘出范蠡极其明智而达观的性格。

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渐九川【渐九川:开挖疏通九条大河。九川:指弱、黑、河、、江、沇、淮、渭、洛等九条河。九州:指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州。】,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艾(yi,亿)安:同“乂安”,谓太平无事,艾,通“乂”,治理。诸夏:指周王朝分封的各国,也泛指中国。艾(yi)安:太平。艾,通“乂”,安定。】

太史公说:夏禹的功劳很大,疏导了九条大河,安定了九州大地,一直到今天,整个九州都平安无事。

及苗裔句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北观兵中国:向北到中原地区显示军威。观兵:炫耀兵力,示威。】,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句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遗烈:遗留的功业。】

到了他的后裔句践,辛苦劳作,深谋远思,终于灭亡了强大的吴国,向北进军中原,尊奉周室,号称霸王。能说句不贤能吗!这大概也有夏禹的遗风吧。

范蠡三迁皆有荣名【三迁:指范蠡的居城、居齐、居陶。荣名:美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臣主若此:臣若此,指范蠡多智计;主若此,指句践苦身焦思以图强。欲毋显,得乎:此句谓想要不显赫,可能吗?】

范蠡三次搬家都留下荣耀的名声,并永垂后世。臣子君主能做到这样,想不显赫可能吗

【段意】:赞美越王勾践苦身焦思,终于灭掉了强盛的吴国,完成霸业,是继承了其祖先夏禹遗留下的事业;称赞范蠡多有作为,声名传于后世。表达了只要君明而臣贤必定功业显赫的社会政治理想。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2】

句践卒,子王鼫与立【鼫(shi)与:勾践的儿子。在位六年。。王鼫与卒,子王不寿立。王不寿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子王之侯位。王之侯卒,子王无强立。

勾践逝世,儿子王要鼫(shí,石)与即位。王鼫与逝世,儿子王不寿即位。王不寿逝世,儿子王翁即位。王翁逝世,儿子王翳即位。王翳逝世,儿子王之侯即位,王之侯逝世,儿子王无强即位。

王无强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强【中国:指中原各诸侯国。,当楚威王之时,越北伐齐,齐威王使人说越王曰【齐威王:据梁玉绳《史记志疑》云:楚威不与齐威同时,当作“齐宣王。”】

无强时,越国发兵向北攻打齐国,向西攻打楚国,与中原各国争胜。在楚威王的时候,越国攻打齐国,齐威王派人劝说越王说:

“越不伐楚,大不王【王:称王。】”小不伯【伯:通“霸”。称霸。】。图越之所为不伐楚者【图:谋算。】,为不得晋也【晋,此时晋已分为韩、魏、赵三国,此处的晋指代韩、魏两国。】

“越国不攻打楚国,从大处说不能称王,从小处说不能称霸。估计越国不攻楚国的原因,是因为得不到韩、魏两国的支持。

韩、魏固不攻楚。韩之攻楚,覆其军【覆:覆没,全军被消灭。,杀其将,则叶、阳翟危【叶(旧读she):邑名。在今河南叶县南。阳翟(zhai):邑名。在今河南禹县。二邑当时属韩。;魏亦覆其军,杀其将,则陈、上蔡不安【陈:邑名。在今河南淮阳。上蔡:邑名。在今河南上蔡西南。二邑当时属魏。

韩、魏本来就不攻打楚国。韩国如攻打楚国,它的军队就会覆灭,将领就会被杀,那么叶、阳翟就危险;魏国如攻打楚国也如此,军队覆灭、将领被杀,陈、上蔡都不安定。

故二晋之事越也【二晋:指韩、魏。,不至于覆军杀将,马汗之力不效【效:《集解》云:“效犹见也。”】。所重于得晋者何也?

所以韩、魏事奉越国,就不至于军队覆灭、将领被杀,汗马之劳也就不会显现,您为什么重视得到韩、魏的支持呢?

越王曰:“所求于晋者,不至顿刃接兵【顿刃:指作战。】,而况于攻城围邑乎?愿魏以聚大梁之下【聚:聚集。大梁:魏国都。在今河南开封。

越王说:“我所要求韩魏的,并非是与楚军短兵相接、你死我活地斗,何况攻城围邑呢?我希望魏军聚集在大梁城下,

愿齐之试兵南阳莒地【南阳:地区名,在今山东泰山以南、汶河以北。莒(ju):邑名。在今山东莒县。二地属齐。,以聚常、郯之境【常:亦作“尝”,在今山东枣庄西南。郯(tan):在今山东郯城西北。常、郯皆齐国南境之邑。,则方城之外不南【方城之外不南:意谓魏国聚兵在大梁以牵制楚国,使楚军不能南下侵越。方城之外:方城以北。方城,山名,是楚国北界的大山,在今河南叶县西南。,淮、泗之间不东【淮、泗之间不东:意谓齐国聚兵在常、郯境上,使淮水、泗水之间的楚军不能东进侵齐。

齐军在南阳、莒练兵,聚结在常、郯边界,那么方城以外的楚军不再南下,淮、泗之间的楚军不再向东,

商、於、析、郦、宗胡之地【商、於、析、郦:四邑均属楚。商、於:在今河南淅川西南。析:在今河南西峡。郦(zhi):在今河南内乡东北。宗胡:古邑名。在今安徽阜阳。,夏路以左【夏路以左:楚国通向中原大路的左边。指楚国西北部一带。古代中原居民自称夏或华夏,此指华夏族聚居区域,即中原地区。,不足以备秦,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待:抵御、防备。】

商、於、析、郦、宗胡等地即中原通路西部地区的楚军不足以防备秦国,江南、泗上的楚军不足以抵御越国了。

则齐、秦、韩、魏得志于楚也【得志于楚:在楚国实现自己的愿望。,是二晋不战而分地,不耕而获之【不耕而获之:不耕作而收获粮食。喻指韩魏两国不战就可以分得土地。

那么,齐、秦、韩、魏四国就可以在楚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韩、魏无须作战就能扩大疆土,无须耕种就能收获。

不此之为【不此之为:即“不为此”,不这样做。,而顿刃于河山之间以为齐秦用【河山之间:黄河、华山之间。,所待者如此其失计,奈何其以此王也!

现在,韩魏不这样做,却在黄河、华山之间互相攻伐,而为齐国和秦国所利用。所期待的韩魏如此失策,怎么能依靠他们称王呢!

齐使者曰:“幸也越之不亡也!吾不贵其用智之如目,见毫毛而不见其睫也【豪毛:即“毫毛”,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不见其睫:看不见自己的眼睫毛。

齐国使者说:“越国没有灭亡太侥幸了!我不看重他们使用智谋,因为那智谋就好象眼睛一样,虽然能见到毫毛却见不到自己的睫毛。

今王知晋之失计,而不自知越之过,是目论也【目论:《索隐》曰:“言越王知晋之失,不自觉越之过,犹人眼能见毫毛而自不见其睫,故谓之目论也。”后亦称浅见为“目论”。】。王所待于晋者,非有马汗之力也,又非可与合军连和也,将待之以分楚众也【众:军队。。今楚众已分,何待于晋?

今天君王知道韩魏失策了,却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这就是刚才比方的'能见到毫毛却看不到自己睫毛的眼睛’之论了。君王所期望于韩魏的,并非是要他们的汗马功劳,也并非是与韩、魏联军联合,而是分散楚军的兵力。现在,楚军兵力已分散了,何必有求于韩魏呢?”

越王曰:“奈何?”曰:“楚三大夫张九军【张:铺开。】,北围曲沃、於中,以至无假之关者三千七百里【无假之关:即无假关,在今湖南湘阴北。,景翠之军北聚鲁、齐、南阳【景翠:楚国大夫。,分有大此者乎【分:分散。】

越王说:“怎么办?”使者说:“楚国三个大夫已分率所有军队,向北包围了曲沃、於中,直到无假关,战线总长为三千七百里,景翠的军队聚结到北部的鲁国、齐国、南阳,兵力还有超过这种分散的吗?

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斗晋楚:使晋楚相斗。;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况且君王所要求的是使晋、楚争斗;晋、楚不斗,越国不出兵,这就只知两个五却不知十了。

此时不攻楚,臣以是知越大不王。小不伯。复雠、庞、长沙【复:与“且”同义。又,再则。雠:“犫”的省字。楚邑名。在今河南叶县西。庞:在今湖南衡阳。,楚之粟也【楚之粟:楚国的产粮地区。;竟泽陵【竟泽陵:当作“竟陵泽”。古代云梦七泽之一,在今湖北潜江县西。下句“楚之材也”,谓竟陵泽一带是楚国产木材的地方。,楚之材也。

这时不攻打楚国,我因此判断越王从大处说不想称王,从小处说不想称霸。再说,雠(chóu,仇)、庞、长沙是楚国盛产粮食的地区,竟泽陵是楚国盛产木材的地区。

越窥兵通无假之关【窥兵:观兵,检阅军队来显示武力。实指进兵。,此四邑者不上贡事于郢矣【不上贡事于郢:不向楚国进贡,即不服从楚国,不属于楚国的意思。】。臣闻之,图王不王,其敝可以伯【敝:坏,此指不成功。】。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王道:君主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故愿大王之转攻楚也。

越国出兵打通无假关,这四个地方将不能再向郢都进献粮、材了。我听说过,图谋称王却不能称王,尽管如此,还可以称霸。然而不能称霸的,王道也就彻底丧失了。所以恳望您转而攻打楚国。

于是越遂释齐而伐楚【释齐:放弃(攻打)齐国。。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

于是越国就放弃齐国攻打楚国。楚威王发兵迎击越军,大败越军,杀死无强,把原来吴国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北边在徐州大败齐军。

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宾于江南海上【滨于江南海上:指浙江以南至闽、广沿海地区。滨:靠近,接近。江:指浙江。,服朝于楚【服:服从。朝:朝见。】

越国因此分崩离析,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服服贴贴地向楚国朝贡。

后七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佐:帮助。】。汉高帝复以摇为越王,以奉越后【奉:继承。。东越【东越:越人的一支。其首领无诸,相传为勾践的后裔,居今闽、浙一带。秦末,越人无诸、摇曾助刘邦攻打项羽,后来汉朝立无诸为闽越王,立摇为东海王。、闽君,皆其后也。

七代后,君位传到闽君摇,他辅佐诸侯推翻了秦朝。汉高帝又恢复摇做了越王,继续越国的奉祀。东越、闽君都是越国的后代

【段意】:勾践死后传位六代到越王无彊。王无彊受齐国怂恿,与强楚为敌而失败。越国从此分崩离折,走向灭亡。又过了七代到闽君摇因助诸侯灭秦有功,汉高帝又让摇做了越王。

范蠡事越王句践,既苦身戮力【戮力:并力,尽力。】,与句践深谋二十余年【与:帮助】,竟灭吴【竟:终于】,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临:靠近,此指进逼。】,号令中国【号令:发号施令。】,以尊周室,句践以霸【以:因而】,而范蠡称上将军【上将军:古天子将兵称上将军。战国时也有因军功卓著之将领号上将军者。】

范蠡事奉越王勾践,辛苦惨淡、勤奋不懈,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尊崇周室,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天下,难以久居,且句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句践曰【辞:辞别、告别。此指辞职。】

回国后,范蠡以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句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写信辞别勾践说:

“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臣请从会稽之诛:意谓我请求听从使君王受会稽之辱的惩罚。诛:惩罚。】

“我听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当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

句趾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君行令,臣行意:君王行使自己的命令,臣子(范蠡自指)实行自己的意愿。】

勾践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否则,就要加罪于你。”范蠡说:“君主可执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从自己的意趣。”

乃装其轻宝珠玉,【轻宝:轻便珍贵之物。】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私徒属:私家的随从人等。】,终不反。于是句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据梁玉绳《史记志疑》云:蠡已去起,何奉邑之有?《国语》云环会稽三百里以为范蠡地,不言奉邑也。表,表彰。奉邑,供给俸禄的封邑。】

于是他打点包装了细软珠宝,与随从从海上乘船离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范蠡浮海出齐【出:去,到】,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鸱夷子皮:子胥自杀,吴王用鸱夷装了他的尸体,投之于江。范蠡自以为罪同子胥,故用“鸱夷子皮”自谓。】,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治:治理。】

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chī,吃)夷子皮”,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

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致:得到,取得。】。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布衣之极:平民的尽头。极:顶点。】。久受尊名,不祥。

住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

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乡党:同制以五百家为常,一万二千万百家为乡,后用以泛指乡里。】,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间(jiàn,渐)行:潜行,从小路走。】,止于陶【陶:邑名。在今山东定陶西北。春秋时属宋,战国时属齐。】,以为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为生:做生意。】。于是自谓陶朱公。

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携带着贵重财宝,秘密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

复约要父子耕畜【约要:约束,约定。】,废居【废居:指商人见货物价贱则买进,价贵则卖出,以求厚利。废,出卖。居,停蓄。】,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逐什一之利:赚取十分之一的利润。】。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赀:通“资”。巨万:《集解》曰:“万万也。”】。天下称陶朱公【称:称道,称赞。】

又约定好父子都要耕种畜牧,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天下人都称道陶朱公

【段意】:范蠡原是楚国宛人,到越国做大夫,辅佐勾践复国雪耻,功成身退;迁移到齐,化名“鸱夷子皮”,务农致富;辞齐国相印,又迁移到陶,经商而成巨富,称为“陶朱公”。本段附载范蠡三徙的轶事,表明他的见识和才能。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小儿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中男:次子。】,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职:常,常理。】。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市:闹市之中。】”告其少子往视之。

朱公住在陶地,生了小儿子。小儿子成人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拘捕。朱公说:“杀人者抵命,这是常理。可是我听说家有千金的儿子不会被杀在闹市中。”于是告诫小儿子探望二儿子。

乃装黄金千溢【溢:通“镒”。古时金二十两之称。】,置褐器中【褐器:褐色器具。】,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固请:坚决请求。】,朱公不听。

便打点好一千镒黄金,装在褐色器具中,用一辆牛车载运。将要派小儿子出发办事时,朱公的长子坚决请求去,朱公不同意。

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家督:旧时长子管理家事,故称长子为“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大人:父亲。】,乃遣少弟,是吾不肖【不肖:此处意指不孝之子。】”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遗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生:使之得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

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之子。”长子说完想自杀。他的母亲又替他说:“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二儿子命,却先丧失了大儿子,怎么办?”

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固所善庄生【故所善:原来相好的朋友。】。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听:任凭,听任。】,慎无与争事【慎:千万。】”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赍(jī,基):携带。】

朱公不得已就派了长子,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送给旧日的好友庄生,并对长子说:“到楚国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办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长子走时,也私自携带子几百镒黄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负郭:靠近城郭。】,披藜藋到门【披:分开。藜藋(diao):泛指野草。】,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发书:拿出书信。】,如其父方。

长子到达楚国,看见庄生家靠近楚都外城,披开野草才能到达庄生家门,庄生居住条件十分贫穷。可是长子还是打开信,向庄生进献了千金,完全照父亲所嘱做的。

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过:访,探望。】,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献遗:赠送。用事者:执政者,当权者。】

庄生说:“你可以赶快离去了,千万不要留在此地!等弟弟释放后,不要问原因。”长子已经离去,不再探望庄生,但私自留在了楚国,把自己携带的黄金送给了楚国主事的达官贵人。

庄生虽居穷阎【阎:巷门,亦即指里巷。】,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师尊:当做老师一样尊重。】。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信:讲信用。】

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陋巷,可是由于廉洁正直在楚国很闻名,从楚王以下无不尊奉他为老师。朱公献上黄金,他并非有心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后再归还给朱公以示讲信用。

故金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病不宿诫:自己哪一天生病不能预先告知别人。】,后复归,勿动,”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殊:很。短长:过或不及。意谓效果无法预料。】

所以黄金送来后,他对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钱财,以后再如数归还朱公,但哪一天归还却不得而知,这就如同自己哪一天生病也不能事先告知别人一样,千万不要动用。”但朱公长子不知庄生的意思,以为财产送给庄生不会起什么作用。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间时:适当时机。】。言“某星宿某【某星宿某:天上某星的位置移到了某处。】,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

庄生乘便入宫会见楚王,说:“某星宿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有危害。”楚王平时十分信任庄生,就问:“现在怎么办?”庄生说:“只有实行仁义道德才可以免除灾害。”

楚王曰:“生休矣【生休矣:犹言先生休息吧。】,寡人将行之【行之:照办。即按庄生所说的去办。】”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封三钱之府:封闭储存钱币(金、银、铜)的仓库。】。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

楚王说:“您不用多说了,我将照办。”楚王就派使者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楚国达官贵人吃惊地告诉朱公长子说:“楚王将要实行大赦。”长子问:“怎么见得呢?”贵人说:“每当楚王大赦时,常常先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昨晚楚王已派使者查封了。”

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重:看重,引申为可惜。】,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若:你。】

朱公长子认为既然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释放了,一千镒黄金等于虚掷庄生处,没有发挥作用,于是又去见庄生。庄生惊奇地问:“你没离开吗?”

长男曰:“固未也【固未也:本来没有(离开)。】。初为事弟【事弟:弟弟的事情。】,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

长子说:“始终没离开。当初我为弟弟一事来,今天楚国正商议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释放,所以我特意来向您告辞。”

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知道他的意思是想拿回黄金,说:“你自己到房间里去取黄金吧。”大儿子便入室取走黄金离开庄生,私自庆幸黄金失而复得。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儿子:小儿辈,此指范蠡长男。】,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恤:体恤,怜悯。】,乃以朱公子故也。

庄生被小儿辈出卖深感羞耻,就又入宫会见楚王说:“我上次所说的某星宿的事,您说想用做好事来回报它。现在,我在外面听路人都说陶地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君王并非体恤楚国人而实行大赦,却是因为朱公儿子才大赦的。”

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论:定罪。】,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弟丧归。

楚王大怒道:“我虽然无德,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布施恩惠呢!”就下令先杀掉朱公儿子,第二天才下达赦免的诏令。朱公长子竟然携带弟弟尸体回家了。

至,基母及邑人尽哀之【邑人:同邑之人,同乡的。】,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顾:只是,不过。不能忍者:不能容忍(即舍不得)的事(指钱)。】

回到家后,母亲和乡邻们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长子一定救不了弟弟!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有所不能忍心放弃的。

是少与我俱【是少与我俱:这(孩子)小时候就和我在一起。】。见苦【见:知道,觉得。】,为生难【为生:谋生。】,故重弃财。

他年幼就与我生活在一起,经受过各种辛苦,知道为生的艰难,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不敢轻易花钱。

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坚:好车。良:善马。】,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

至于小弟弟呢,一生下来就看到我十分富有,乘坐上等车,驱驾千里马,到郊外去打猎,哪里知道钱财从何处来,所以把钱财看得极轻,弃之也毫不吝惜。

前日吾所当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以杀其弟【卒以:终于因此。】,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原来我打算让小儿子去,本来因为他舍得弃财,但长子不能弃财,所以终于害了自己的弟弟,这很合乎事理,不值得悲痛。我本来日日夜夜盼的就是二儿子的尸首送回来。

故范蠡三徙【三徙:自越徙于齐,又自齐徙于陶。】,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非苟去而已:不是随便离开就罢了。】,所止必成名【所止:所到之处。】。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朱公【世传:世人相传。】

范蠡曾经三次搬家,驰名天下,他不是随意离开某处,他住在哪儿就在哪儿成名。最后老死在陶地,所以世人相传叫他陶朱公

【段意】:写范蠡在陶时一件轶事。其次子因杀人罪被囚楚国,长子死争替幼弟赴楚行贿救次弟,长子终因吝惜财物而葬送了兄弟性命。众人悲伤,而范蠡“独笑”,因为他早已预见到这一切,认为如此结果合于事理,不值得悲伤。本文以杰出的文学笔触描绘出范蠡极其明智而达观的性格。

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渐九川【渐九川:开挖疏通九条大河。九川:指弱、黑、河、、江、沇、淮、渭、洛等九条河。九州:指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州。】,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艾(yi,亿)安:同“乂安”,谓太平无事,艾,通“乂”,治理。诸夏:指周王朝分封的各国,也泛指中国。艾(yi)安:太平。艾,通“乂”,安定。】

太史公说:夏禹的功劳很大,疏导了九条大河,安定了九州大地,一直到今天,整个九州都平安无事。

及苗裔句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北观兵中国:向北到中原地区显示军威。观兵:炫耀兵力,示威。】,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句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遗烈:遗留的功业。】

到了他的后裔句践,辛苦劳作,深谋远思,终于灭亡了强大的吴国,向北进军中原,尊奉周室,号称霸王。能说句不贤能吗!这大概也有夏禹的遗风吧。

范蠡三迁皆有荣名【三迁:指范蠡的居城、居齐、居陶。荣名:美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臣主若此:臣若此,指范蠡多智计;主若此,指句践苦身焦思以图强。欲毋显,得乎:此句谓想要不显赫,可能吗?】

范蠡三次搬家都留下荣耀的名声,并永垂后世。臣子君主能做到这样,想不显赫可能吗

【段意】:赞美越王勾践苦身焦思,终于灭掉了强盛的吴国,完成霸业,是继承了其祖先夏禹遗留下的事业;称赞范蠡多有作为,声名传于后世。表达了只要君明而臣贤必定功业显赫的社会政治理想。


原文 ~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2】

勾践卒,子王鼫与立。王鼫与卒,子王不寿立。王不寿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无彊立。

王无彊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彊。当楚威王之时,越北伐齐,齐威王使人说越王曰:“越不伐楚,大不王,小不伯。图越之所为不伐楚者,为不得晋也。韩、魏固不攻楚。韩之攻楚,覆其军,杀其将,则叶、阳翟危;魏亦覆其军,杀其将,则陈、上蔡不安。故二晋之事越也,不至於覆军杀将,马汗之力不效。所重於得晋者何也?”越王曰:“所求於晋者,不至顿刃接兵,而况于攻城围邑乎?原魏以聚大梁之下,原齐之试兵南阳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则方城之外不南,淮、泗之间不东,商、於、析、郦、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则齐、秦、韩、魏得志於楚也,是二晋不战分地,不耕而穫之。不此之为,而顿刃於河山之间以为齐秦用,所待者如此其失计,柰何其以此王也!”齐使者曰:“幸也越之不亡也!吾不贵其用智之如目,见豪毛而不见其睫也。今王知晋之失计,而不自知越之过,是目论也。王所待於晋者,非有马汗之力也,又非可与合军连和也,将待之以分楚众也。今楚众已分,何待於晋?”越王曰:“柰何?”曰:“楚三大夫张九军,北围曲沃、於中,以至无假之关者三千七百里,景翠之军北聚鲁、齐、南阳,分有大此者乎?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此时不攻楚,臣以是知越大不王,小不伯。复雠、庞、长沙,楚之粟也;竟泽陵,楚之材也。越窥兵通无假之关,此四邑者不上贡事於郢矣。臣闻之,图王不王,其敝可以伯。然而不伯者,王道失也。故原大王之转攻楚也。”

於是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後七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汉高帝复以摇为越王,以奉越後。东越,闽君,皆其後也。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於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硃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硃公。

硃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硃公中男杀人,囚於楚。硃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硃公长男固请欲行,硃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遗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柰何?”硃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於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硃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後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至,谓其妇曰:“此硃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後复归,勿动。”而硃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於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柰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告硃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硃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兒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硃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硃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柰何以硃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硃公子,明日遂下赦令。硃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硃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故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硃公。

太史公曰: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勾践,苦身焦思,终灭彊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後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

越祖少康,至于允常。其子始霸,与吴争彊。槜李之役,阖闾见伤。会稽之耻,勾践欲当。种诱以利,蠡悉其良。折节下士,致胆思尝。卒复雠寇,遂殄大邦。後不量力,灭於无彊。


译文 ~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2】

勾践逝世,儿子王要鼫(shí,石)与即位。王鼫与逝世,儿子王不寿即位。王不寿逝世,儿子王翁即位。王翁逝世,儿子王翳即位。王翳逝世,儿子王之侯即位,王之侯逝世,儿子王无强即位。

无强时,越国发兵向北攻打齐国,向西攻打楚国,与中原各国争胜。在楚威王的时候,越国攻打齐国,齐威王派人劝说越王说:“越国不攻打楚国,从大处说不能称王,从小处说不能称霸。估计越国不攻楚国的原因,是因为得不到韩、魏两国的支持。韩、魏本来就不攻打楚国。韩国如攻打楚国,它的军队就会覆灭,将领就会被杀,那么叶、阳翟就危险;魏国如攻打楚国也如此,军队覆灭、将领被杀,陈、上蔡都不安定。所以韩、魏事奉越国,就不至于军队覆灭、将领被杀,汗马之劳也就不会显现,您为什么重视得到韩、魏的支持呢?”越王说:“我所要求韩魏的,并非是与楚军短兵相接、你死我活地斗,何况攻城围邑呢?我希望魏军聚集在大梁城下,齐军在南阳、莒练兵,聚结在常、郯边界,那么方城以外的楚军不再南下,淮、泗之间的楚军不再向东,商、於、析、郦、宗胡等地即中原通路西部地区的楚军不足以防备秦国,江南、泗上的楚军不足以抵御越国了。那么,齐、秦、韩、魏四国就可以在楚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韩、魏无须作战就能扩大疆土,无须耕种就能收获。z现在,韩魏不这样做,却在黄河、华山之间互相攻伐,而为齐国和秦国所利用。所期待的韩魏如此失策,怎么能依靠他们称王呢!”齐国使者说:“越国没有灭亡太侥幸了!我不看重他们使用智谋,因为那智谋就好象眼睛一样,虽然能见到毫毛却见不到自己的睫毛。今天君王知道韩魏失策了,却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这就是刚才比方的'能见到毫毛却看不到自己睫毛的眼睛’之论了。君王所期望于韩魏的,并非是要他们的汗马功劳,也并非是与韩、魏联军联合,而是分散楚军的兵力。现在,楚军兵力已分散了,何必有求于韩魏呢?”越王说:“怎么办?”使者说:“楚国三个大夫已分率所有军队,向北包围了曲沃、於中,直到无假关,战线总长为三千七百里,景翠的军队聚结到北部的鲁国、齐国、南阳,兵力还有超过这种分散的吗?况且君王所要求的是使晋、楚争斗;晋、楚不斗,越国不出兵,这就只知两个五却不知十了。这时不攻打楚国,我因此判断越王从大处说不想称王,从小处说不想称霸。再说,雠(chóu,仇)、庞、长沙是楚国盛产粮食的地区,竟泽陵是楚国盛产木材的地区。越国出兵打通无假关,这四个地方将不能再向郢都进献粮、材了。我听说过,图谋称王却不能称王,尽管如此,还可以称霸。然而不能称霸的,王道也就彻底丧失了。所以恳望您转而攻打楚国。”

于是越国就放弃齐国攻打楚国。楚威王发兵迎击越军,大败越军,杀死无强,把原来吴国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北边在徐州大败齐军。越国因此分崩离析,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服服贴贴地向楚国朝贡。

七代后,君位传到闽君摇,他辅佐诸侯推翻了秦朝。汉高帝又恢复摇做了越王,继续越国的奉祀。东越、闽君都是越国的后代。

范蠡事奉越王勾践,辛苦惨淡、勤奋不懈,与勾践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尊崇周室,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回国后,范蠡以为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句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写信辞别勾践说:“我听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当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勾践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否则,就要加罪于你。”范蠡说:“君主可执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从自己的意趣。”于是他打点包装了细软珠宝,与随从从海上乘船离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chī,吃)夷子皮”,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住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携带着贵重财宝,秘密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他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买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又约定好父子都要耕种畜牧,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天下人都称道陶朱公。

朱公住在陶地,生了小儿子。小儿子成人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楚国拘捕。朱公说:“杀人者抵命,这是常理。可是我听说家有千金的儿子不会被杀在闹市中。”于是告诫小儿子探望二儿子。便打点好一千镒黄金,装在褐色器具中,用一辆牛车载运。将要派小儿子出发办事时,朱公的长子坚决请求去,朱公不同意。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之子。”长子说完想自杀。他的母亲又替他说:“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二儿子命,却先丧失了大儿子,怎么办?”朱公不得已就派了长子,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送给旧日的好友庄生,并对长子说:“到楚国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办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长子走时,也私自携带子几百镒黄金。

长子到达楚国,看见庄生家靠近楚都外城,披开野草才能到达庄生家门,庄生居住条件十分贫穷。可是长子还是打开信,向庄生进献了千金,完全照父亲所嘱做的。庄生说:“你可以赶快离去了,千万不要留在此地!等弟弟释放后,不要问原因。”长子已经离去,不再探望庄生,但私自留在了楚国,把自己携带的黄金送给了楚国主事的达官贵人。

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陋巷,可是由于廉洁正直在楚国很闻名,从楚王以下无不尊奉他为老师。朱公献上黄金,他并非有心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后再归还给朱公以示讲信用。所以黄金送来后,他对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钱财,以后再如数归还朱公,但哪一天归还却不得而知,这就如同自己哪一天生病也不能事先告知别人一样,千万不要动用。”但朱公长子不知庄生的意思,以为财产送给庄生不会起什么作用。

庄生乘便入宫会见楚王,说:“某星宿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有危害。”楚王平时十分信任庄生,就问:“现在怎么办?”庄生说:“只有实行仁义道德才可以免除灾害。”楚王说:“您不用多说了,我将照办。”楚王就派使者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楚国达官贵人吃惊地告诉朱公长子说:“楚王将要实行大赦。”长子问:“怎么见得呢?”贵人说:“每当楚王大赦时,常常先查封贮藏三钱的仓库。昨晚楚王已派使者查封了。”朱公长子认为既然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释放了,一千镒黄金等于虚掷庄生处,没有发挥作用,于是又去见庄生。庄生惊奇地问:“你没离开吗?”长子说:“始终没离开。当初我为弟弟一事来,今天楚国正商议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释放,所以我特意来向您告辞。”庄生知道他的意思是想拿回黄金,说:“你自己到房间里去取黄金吧。”大儿子便入室取走黄金离开庄生,私自庆幸黄金失而复得。

庄生被小儿辈出卖深感羞耻,就又入宫会见楚王说:“我上次所说的某星宿的事,您说想用做好事来回报它。现在,我在外面听路人都说陶地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君王并非体恤楚国人而实行大赦,却是因为朱公儿子才大赦的。”楚王大怒道:“我虽然无德,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布施恩惠呢!”就下令先杀掉朱公儿子,第二天才下达赦免的诏令。朱公长子竟然携带弟弟尸体回家了。

回到家后,母亲和乡邻们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长子一定救不了弟弟!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有所不能忍心放弃的。他年幼就与我生活在一起,经受过各种辛苦,知道为生的艰难,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不敢轻易花钱。至于小弟弟呢,一生下来就看到我十分富有,乘坐上等车,驱驾千里马,到郊外去打猎,哪里知道钱财从何处来,所以把钱财看得极轻,弃之也毫不吝惜。原来我打算让小儿子去,本来因为他舍得弃财,但长子不能弃财,所以终于害了自己的弟弟,这很合乎事理,不值得悲痛。我本来日日夜夜盼的就是二儿子的尸首送回来。”

范蠡曾经三次搬家,驰名天下,他不是随意离开某处,他住在哪儿就在哪儿成名。最后老死在陶地,所以世人相传叫他陶朱公。

太史公说:夏禹的功劳很大,疏导了九条大河,安定了九州大地,一直到今天,整个九州都平安无事。到了他的后裔句践,辛苦劳作,深谋远思,终于灭亡了强大的吴国,向北进军中原,尊奉周室,号称霸王。能说句不贤能吗!这大概也有夏禹的遗风吧。范蠡三次搬家都留下荣耀的名声,并永垂后世。臣子君主能做到这样,想不显赫可能吗?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