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科举制度简介

 若悟369 2022-08-29 发布于安徽

本文作者:无为畅玄

一、 中国选官制度简史

三代至春秋时,国家统治以血缘为纽带,上层官僚为世卿世禄的贵族,卿大夫又将地方人才推举入太学,称选士、俊士,即所谓乡举里选。春秋战国兵戈日交,旧贵族逐渐倒台后,世卿世禄制瓦解,经各国变法,军功爵制和养士制开始出现,实行军功爵制最彻底的秦国首次统一中国。但军功爵制却不完全适用于大一统国家,汉承秦命后虽沿袭军功爵制,但又不完全依赖于军功爵,自文帝“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至武帝“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察举制开始成型。又在辟除、征召、任子等多种举荐制度的配合下,汉朝维持了四百年的统治。但察举制造成官员选拔权向地方下移,至汉末形成门阀士望,所谓“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地方官几乎被大族架空。

至魏晋之时即演变出九品中正制,以祖、父官爵划分乡品,再以乡品高低决定官品,乡品二、三品较上,三品以下则为卑品。但即使乡品相同,起家官品也会按照世族内部的阶层有所区分,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南北朝时,梁武帝既改制确定九品十八班及清浊官,巩固世家地位,又立五经博士设五馆,允许出身于“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却“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可见在南朝,虽然九品中正制稳固了世家门阀的权力,但寒门士子亦能绕过中正制,通过明经科或其他途径入仕。北齐亦有较规范的秀才科选拔,皇帝亲临策问,“秀孝各以班草对,字有脱误者,呼起立席后;书有滥劣者,饮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夺席脱容刀”。隋朝时废九品中正制,秀才科加试赋和杂文,又创立进士科,允许投牒自举,唐朝时考试制度定型,秀才、明经、进士等设为常科,科举制走上了选拔人才的舞台。在之后的千五百年中,科举制虽向政府输送大量人才,但其发展却越发畸形,宋神宗时常科仅留进士一科,明清时选题及文体更受限制,终于清末废除。

二、 明清时的科举考试

明初的科举制度仍不很规范,洪武三年开科的三年后,洪武帝就因取中的士人多文辞优秀却无实践能力而去科举改察举,直到十五年才令科举重开。为规范考试,礼部于洪武十七年颁布《科举成式》,清沿袭之。

文章图片1

图1 明首位状元的“科第世家”牌坊

《成式》规定,乡试于子午卯酉年举行,分三场,入场在考前一天的凌晨三点,点名、搜身等持续一天,至第二天凌晨才发卷开考。贡院备有小炮,每小时鸣炮一响,考生以此判断考试时间。八月初九第一场,试书、经义,其中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五经中自选一经,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八月十二第二场,试论一道三百字,即给出简短论题,考生围绕论点给出论述,该题更注重理论方面,如:圣人在天子之位(嘉靖十九年湖广乡试,下例同。此试张居正中第三十名),判语五条,诏、诰、表一道,二者即古时“应用文”,判语是题目给出事件,考生作出相应文书,题如:官吏给由、功臣田土、禁止迎送、盘诘奸细、带造段疋,诏、诰均是为某位皇帝拟写某时的书面命令,诏如:拟汉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诏,汉武帝元光元年,诰如:拟唐以张弘靖为宣武节度使诰,唐宪宗元和十四年,表则是拟写对皇帝的贺词,如:拟承天守臣率百姓谢圣谕表;八月十五第三场,试策五道,每道三百字,所谓“策”也是论述题,与“论”不同的是,“策”的题目一般是事件,文字叙述长,考生需要针对该事件给出自己的对策,偏重实践能力。

文章图片2

图2 嘉靖十九年湖广乡试第二场试题

文章图片3

图3 嘉靖十九年湖广乡试第三场第一策

乡试在各省省会的贡院中举行。考生在礼部发放的卷票上写明籍贯、姓名等信息后,凭票领试卷。考生将本场试卷答毕后,墨卷送入外帘。受卷官核对考生与墨卷是否相符,无误后交予弥封官密封考生信息,密封完成并盖印后送交誊录官将墨卷誊录为朱卷,而后两卷一同送往对读官校对,若发现缺漏即用黄笔改正。之后朱卷送入内帘评阅,墨卷留存外帘。外帘各官均由同知、通判及知县充任,保证阅卷的有序进行。以上繁复工序基本杜绝了考官对考生的放水,但考生仍有可能夹带资料以作弊,故而在考前须经搜检官搜身检查。

文章图片4

图4 卷票及各考官用墨

文章图片5

图5 考生夹带

文章图片6

图6 墨卷及朱卷

考生必须在贡院的号舍中熬过九天。号舍极狭,宽三尺,深四尺,高八尺,仅可容纳一人,配一条悬空桌板及座位,考生在里面连伸懒腰都费劲。会试又在八月,盛夏酷暑难耐,蚊虫大量滋生,考场空间狭小,整个贡院的卫生条件可见一斑。但如此肮脏的贡院也是多少士子趋之若鹜之地,《儒林外史》中,童生周进竟在参观贡院时晕了过去,醒转后又大哭,最后竟吐出血来,原来是他考了数十年的童试,连个秀才也无,更无缘进这 “污秽之地”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功名。

文章图片7

图7 号舍及计时炮

乡试放榜后,即有报子手持捷报,一路高呼至新科举人家中,随着报子来的还有一大群乡亲邻居和本地官绅。“范进中举”将这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报子至范进家中报喜时,原本门可罗雀的院子里“挤了一屋的人,茅草棚地下都坐满了,邻居都来了,挤着看”,捷报升起,范进中全省第七——“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而后前任知县张静斋又来拜会,先扯了一番“亲切的世兄弟”,又“谨具贺仪五十两”,更送范进三进三间的好宅子。范进得了这么多好,只因他中了举,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官场。明代举人能做如中书舍人、教谕等低品官,能得授知县已是极好。举人入仕最著名的莫过于从教谕做起,终至南京右都御史的海瑞海刚峰。乡试首名即“三元”中的第一元——解元,优秀乡试作品也会被选入《闱墨》、《乡试录》中供后人学习。

文章图片8

图8 举人捷报

文章图片9

图9 闱墨及乡试录

礼部会试为乡试次年二月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内容与乡试同,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即“三元”中的第二元——会元。殿试于三月一日举行,考时务策论一道,一千字以上,等额录取。次日先由读卷官阅卷,按优劣批“○”“△”“、”“│”“╳”五等,再进由皇帝审阅定次。进士分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首名即“三元”中第三元——状元,授六品翰林院修撰,第二、三名为榜眼、探花,授七品翰林院编修;二甲第一为传胪,授从七品官,称进士出身;三甲授正八品官,称同进士出身。读卷官先拆封二、三甲进士试卷录金榜,最后由内阁官拆封一甲试卷录榜。金榜分大小,大金榜盖印,供百姓观看,小金榜不盖印,只供皇帝阅览。之后新科进士会在礼部享用皇帝赐宴,并赴国子监拜谒孔子,工部亦会在国子监立石刻名。

文章图片10

图10 殿试卷

文章图片11

图11 一甲匾额

文章图片12

图12 小黄榜

文章图片13

图13 嘉靖二年进士碑


参考文献

[1]周奇,金滢坤.论隋代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J].人文杂志,2022(05):129-140.

[2]孙录见,刘文瑞,訾建军,张芸.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06):99-105.

[3]李磊.九品中正制与士族的崛起[J].人民论坛,2020(26):142-144.

[4]崔亚鹏. 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几个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5]刘海峰.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J].历史研究,2000(06):3-16+190.

[6]明太祖实录.三年五月十一日,六年二月二十三日,十五年八月一日,十七年三月一日

[7]大明会典.卷五,卷七十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