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宗的臊子面是什么样的?都会放什么食材?

 昵称63703230 2022-08-29 发布于江苏

说起臊子面,那可是最“西北”的一碗面。西北人爱吃面,会吃面,“一顿离了面,心就发瞀(mú)乱”,且不说甘肃兰州的牛肉面,“面食大佬”陕西更是有一百多种出名的面条。可就算花样再多,臊子面的地位始终无法代替。

花样臊子面,想吃哪一碗?

正宗的臊子面不仅配料丰富,它还是秋冬清早融解寒霜的第一碗面,是归乡游子最想吃的第一碗面,是宴请亲朋好友的第一碗面,是逢年过节办喜事唱大戏的第一碗面,也是拜祭先祖神灵的第一碗面......在西北,吃臊子面是家常便饭,也是最高礼仪。

从关中到陇原,从河西到宁夏,这碗面,西北人吃了三千年。它就像一个以食物为依托的精神基座,诉说着周秦以来华夏饮食厚重的文化底蕴。下面,且听风物菌把臊子面的故事娓娓道来。

九字口诀:一碗面的“简历”

臊子面精工细作,堪称西北面食里的集大成者。最著名的,自然是岐山臊子面。西北各地臊子面的做法,都与岐山臊子面大致相似。臊子面的“简历”只有九个字:“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想要做出一碗地道的岐山臊子面,这句口诀的每个字都是不可小觑的关卡。

首先,岐山臊子面对面条的要求近乎苛刻——不是扯面,不是手擀面,不是削面,是铡面。“薄”,是擀面要薄。长如线而柔韧、细如丝而不断,切出来的面条才能让臊子与汤入味。 “筋”就是筋道,面条要筋道。和面功夫要到位,再用关中平原新收的高筋面粉,不但洁白,而且筋道。“光”指的是做出来的面条要光滑均匀,面煮至九成熟入凉水过凉,在浇汤前还要再用面汤回热。“煮在锅里莲花转,挑在筷子打秋千,捞在碗里一条线”,这样的面才算合格。

臊子面的面条,要洁白如玉,晶莹剔透。 摄影/徐海洋

其次,和“非西北”臊子面不同的是,西北臊子面是有汤的,而且是“宽汤”——满满一碗汤,几乎看不到里面的那一口面。“稀”的意思,就是汤多面少。“煎”是西北方言,意思是“烫口”。臊子面的汤,要“煎煎的”才好吃,辣汤烫手,端上来香味飘窜。“汪”是说臊子汤的油要汪,汤色油亮,在汤的表层盖一层辣椒油,而油的主要作用,也是保持汤的温度。

最后剩下的三字口诀是“酸、辣、香”。岐山香醋是臊子面的点睛之味。淋醋是一件大事,要经历从入伏制曲,到农历八月发酵的漫长等待。而红汤里的秦椒辣椒粉,是油鲜红亮的精髓,让人鼻尖冒汗,大呼过瘾。“油泼辣子就是菜”是陕西十大怪之一,臊子面用的辣椒油就是油泼辣子。至于“香”字,就是吃臊子面的整体感受了,这个香来源于面,来源于汤,来源于臊子面的全部原料以及整个制作过程。臊子面最突出的特点并不是酸或者辣,正是“佮味”——恰到好处的“和谐”。

那么臊子面都会放哪些食材呢?臊子面的臊子,五颜六色,层次分明,既有肉臊子也有素臊子,素臊子里还有底菜、配菜、漂花之分。老陕做肉臊子,不叫炒也不叫烧,叫“燣(lán)”。燣臊子时可以荤素同炒,加入岐山香醋和秦椒面,用文火一烧,醋的刺激就变成了绕指柔,肉臊子也软烂入味又粒粒分明;也可以荤素分开炒,燣好的肉臊子舀进盆里,放凉后凝固成酡红色的脂膏,夏天化不掉,冬天不结冰,吃时放进汤里,总是香气诱人。

瘦肉臊子,臊子面里的“硬菜”。 摄影/陈仓识火

臊子面的配菜非常丰富,少不了的是黄花菜、木耳,有的人还把黄花菜视作臊子面的“灵魂”;底菜是当地时兴菜,秋冬春多用胡萝卜,夏季多用西红柿等。切成丁的老豆腐土豆,也是臊子面里的常客。漂花就是飘在汤表面的菜。一般选取切成菱形的鸡蛋饼、蒜苗、葱花等。漂菜往里一丢,整碗面的“色”“味”就都齐全了。

别急,出了岐山,还有一圈臊子面江湖!

自明代后期辣椒传入中国,西府宝鸡的臊子面就分了放辣椒的岐山臊子面,和不放辣椒的扶风臊子面两种风格。无论是辣还是鲜,陈醋的酸香是共通的。以酸味打底,扶风臊子面的臊子肉温和鲜香,汤底也是用鸡汤炖出来的清亮的浅褐色;不用辣子,多了几分闺秀之气。

西府以岐山为最,京兆西安以灞桥出名。灞桥臊子面,汤是灵魂——骨头高汤清亮味足,不以吃面为主,倒以喝汤为主,汤多面少,面成了陪衬。再到杨凌、武功,臊子面的配菜多了些匠心。比如豆腐,就要先入油煎炸,再置于室外,在风雪中冰冻,以造就柔韧和爽脆混搭的口感;而鸡蛋饼、葱花、带片,要用刀切成菱形,漂在碗里,舒展开来,像是一面面旗帜,因此,这里的臊子面还被称为“旗花面”

麟游人则在面条上下功夫。面不再是铡面了,而是血条面——面粉用猪、羊血搓成块,擀薄擦油,切细,蒸熟晾干。等臊子汤做好了,将做好的血面入汤,泡几分钟即可食用。吃起来味浓而不腥,色红而不辣,油厚而不腻。出了陕西,临近的甘肃庆阳用羊肉做臊子,更具风味。在甘肃兰州、定西一带,臊子面还可以搭配卤肉一起吃,再来一碟虎皮辣子,满腹滴很!

吃臊子面,为啥不喝汤?

吃臊子面还有一个比较“奇葩”的习俗:只吃面,不喝汤。在以前西北农村的流水席,这汤可不是被倒掉的,而是倒回锅里,继续烧开使用。“流动的面条,不动的老汤”,外地人一定觉得不雅,如今为了卫生,这种情况很少见到了。所以,吃臊子面为什么会流传这样的习俗呢?

相传,西周初年,周文王和部下一起吃饭,碗里还剩下几口汤,下属们就将汤重新倒入锅中,对周文王说,让我们也沾沾你的福气。于是,就有了汤回锅的“福巴子”说法。至于臊子和铡面的大刀,也对应一个传说——周文王大刀斩蛟龙,剁碎龙肉,制成臊子。后来,周武王改进猪肉臊子,因此有“武王臊子文王面”的说法。

尽管这些传说夸张离奇,但在周兴之地,吃臊子面的礼仪习俗,依然是周礼的一面镜子。有学者考证,岐山臊子面源于周代尸祭制度的“竣余”礼仪,即先敬神灵祖灵,剩下的才轮到君卿,最后才是一般人。吃面条剩下的汤不能倒掉,还得回锅,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

今天,臊子面还意味着丰收、和谐。西北的宴席上,总少不了一碗热腾腾的臊子面。三千年的文化礼仪,经冬历春的小麦精华,天南海北的各色佐菜,皆承载于一碗之中。薄、劲、光之面,煎、稀、汪之汤,酸、辣、香之味,一碗臊子面,总能让人吃得酣畅淋漓,肺腑熨帖,回味无穷。

本回答改编自地道风物原创文章《最“西北”的一碗面,为什么是它?》,作者李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