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方——三物小白散,典型医案

 谷山居士 2022-08-29 发布于上海

Image

1白喉——王吉春医案

张某,女,6岁,l956年l0月诊。微热声嘶,咳声如吠。西医诊断为白喉。至夜l0时许,病情加剧,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肢冷汗出,喘息欲脱。脉细数,苔白微黄。喉部双扁桃体及悬雍垂处,皆有不规则之灰白色假膜覆盖。症属痰火缠喉之白喉重症,时送医院报救已不及,即用三物白散2克,加麝香少许,冷开水运服。逾15分钟,患儿咳嗽加剧,呕出痰水约半小碗,杂有假膜碎片,呼吸略平。后又呕吐3次,泻下2次,患儿竟能酣然入睡。翌日,呼吸通畅,唇红而润,再服白散1.5克,加麝香少许,又呕吐痰水若干,诸症悉减,假膜消退。后用宣肺清热、利咽化痰汤剂调理善后。

按语:陆渊雷《伤寒论今释》曰:三物白散所治,即近世所谓急喉痹,乃白喉及小儿急性喉炎之类,不必无热,亦不必大便不通,其症喘鸣气促,肢冷汗出,窒息欲死,故曰寒实,曰无热症钦?此其所结,上迫咽喉,与大陷胸汤绝异。”此说甚为精详,可资临床参考。(浙江中医杂志,1987年)《经方100首》〈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肺中空窍,痰实壅满,气逆上冲,所以咳声如吠。口唇发绀,就是胸闷憋气的症状,这是缺氧造成的。肢冷汗出,此是肺气阻滞,郁生痰涎,遏抑清阳,不得四布,故手足厥逆(呕吐陈皮汤理论)。喘息欲脱者,此是肺胀壅实,其人喘阻,目如脱状。脉细数者,细为甲木不降,肺不宣散,数为阳气不降也。白散方,涌吐肺窍之痰实,泄肺胀之壅满。

2喉痹(急喉风)

成绩录云:巽屋之家人,卒然咽痛,自申及西,四肢厥冷,口不能言,如存如亡。(案犹言气息仅属耳)众医以为必死,举家颇骚扰。及成时,迎先生请治,脉微欲绝,一身尽冷,呼吸不绝如缕。急取桔梗白散二钱,调白汤灌之,下利五六行,咽痛始减,厥复气爽,乃与五物桂枝桔梗加大黄汤(桂枝、地黄、黄芩、桔梗、石膏、大黄)须臾,大下黑血,咽痛尽除,数日而平复。(《伤寒论今释》卷四)

医案解要:此案乃喉痹,急喉风之证治也。病卒然咽痛,一阴一阳结之甚也。时天氏谓痹甚则不通而死,所谓喉风是也。

乃阳明主时,阳入于阴,则见四肢厥冷,至戊时,脉微欲绝,出现阴盛格阳,一身尽冷,总由阴寒太盛,阳微欲脱之故,邪结于胸中,闭阻咽喉,痰涎壅盛,则见语言难出,呼吸困难之证。治当急以开其痰结,《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故急以白散调服,以开其结,下其痰浊。白散方后注云病在膈下必利此服后下利五六行,咽痛始减,厥复气爽,可谓鼓桴之应也。后以桂枝桔梗五物加大黄汤,下其余邪,咽痛尽除,数日而平复也。《名医经方验案》

论:这个四肢厥冷,脉微欲绝,都是肺实不宣,隧路梗阻,而气不四达意。此理可观《金匮悬解》陈皮汤之解。

Image

3喉痹

野村之子,一夜,咽喉闭塞,不得息,手足微冷,自汗出,烦闷甚,走急使迎予。予诊之曰:急喉痹也,不可忽视。制桔梗白散,以白汤灌入,须臾,发吐泻,气息方安,因与桔梗汤而痊愈。世医不知此证,缓治而急毙者,见数人焉。故记之以为后鉴。(《橘窗书影》)《经方研习》

按:白散方是治寒实结在胸中,水寒伤肺,所以用桔梗开肺、贝母化寒痰解结、巴豆辛热破坚结。曹颖甫先生指出:本散非但可以治重证之肺痈,且可以荡涤一切顽痰壅塞,在膈上者,能使之吐,在膈下者,能使之泻。东人多有用之者,吾不愿国内之大医反弃而勿道之。(《经方实验录》)

白散方一般医生均不敢用,主要是因为巴豆有毒,但不能因噎废食弃之不用,如核能既可制造原子弹伤人,也可用于发电。关键是消除其有害的一面,利用其治疗疾病的一面。  

以下介绍外用、内服巴豆治病的四个处方,可供读者参考。

1)治小儿痢疾:巴豆3粒,黄腊10克,捣成膏,敷贴脐孔,胶布固定。如无灼痛感可敷一天取下,如有小水泡,可在下方挑破放水。(《实用儿科外治手册》)

2)治小儿白喉:巴豆去壳研成细末,与朱砂各取0.5克,置于普通膏药之中心。贴于患儿两眉之间,经8小时除去,只贴一次。膏药除去后,局部皮肤发生红斑,继之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涂以1%龙胆紫,日后即干枯自愈。可配合青霉素肌注。(《新医学》197319页)

3)巴豆壳汤治小儿中毒性肠麻痹:巴豆壳1.5克,广木香、枳壳各9克。日一剂,水煎鼻饲徐徐注入,功效行气消胀。治疗虚胀亦可与健脾补中之剂结合运用,亦能矢气频频,腹胀亦宽。

此外,对重症患者,除内服本方外,可将生姜30克,葱60克,加白酒50毫升捣烂,加热,用纱布包后置脐周按摩,收效尤捷。(《浙江中医杂志》19662期)

4)治面神经麻痹:巴豆(取1-2年内的陈巴豆,太久或太新鲜者都不用)9-12克,去壳,捣如泥,按患者手心大小捏求饼状,敷患侧手心处,外敷塑料薄膜,绷带固定。24小时后将巴豆饼翻过,再敷24小时。48小时后将原巴豆饼取下,再次捣制成饼状,再敷患侧手心24小时,按此方法共敷33夜,若病情需要,可按原法取巴豆再敷1~2次。(《新医药学杂志》19793期)《经方研习》

8寒实结胸——张锡纯医案

白散方中桔梗、贝母,其分量之多少无甚关系,至巴豆为方中主药,所用仅二厘强,纵是药力猛烈,亦难奏效。此盖其分量传写有误也,愚曾遇有寒实结胸,但详细录出以征明之

一人年近三旬,胸中素多痰饮,平时呼吸其喉间恒有痰声。时当孟春上旬,冒寒外出,受凉太过,急急还家,即卧床上,歇息移时,呼之吃饭不应,视之有似昏睡,呼吸之间痰声漉,手摇之使醒,张目不能言,自以手摩胸际呼吸大有窒碍。延医治之,以为痰厥,概治以痰厥诸方皆无效。及愚视之,抚其四肢冰冷,其脉沉细欲无,因晓其家人曰:此寒实结胸证,非用《伤寒论》白散不可。遂急购巴豆去皮及心,炒黑捣烂,纸裹数层,压去甚油(药房中名为巴豆霜,恐药房制不如法,故自制之),秤准一分五厘,开水送下,移时胸中有开通之声,呼吸顿形顺利,可作哼声,进米汤半碗。翌晨又服一剂,大便通下,病大轻减,脉象已起,四肢已温,可以发言。至言从前精神昏愤似无知觉,此时觉胸中似满闷。遂又为开干姜、桂枝尖、人参、厚朴诸药为一方,俾多服数剂以善其后。

如畏巴豆之猛烈不敢轻用,又有变通之法,试再举一案以明之

一妇人年近四旬,素患寒饮,平素喜服干姜、桂枝等药。时当严冬,因在冷屋察点屋中家具为时甚久,忽昏仆于地,异诸床上,自犹能言,谓适才觉凉气上冲遂至昏仆,今则觉呼吸十分努力气息始通,当速用药救我,言际忽又昏愤,气息几断。时愚正在其村为他家治病,急求为诊视。其脉微细若无,不足四至,询知其素日禀赋及此次得病之由,知其为寒实结胸无疑。取药无及,急且胡椒三钱捣碎,煎两三沸,徐徐灌下,顿觉呼吸顺利,不再昏厥。遂又为疏方,干姜、生怀山药六钱,白术、当归各四钱,桂枝尖、半夏、甘草各三钱,厚朴、陈皮各三钱,煎服两剂,病愈十之小。又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多服数剂,以善其后。

论:胡椒这么厉害

9寒实结胸——叶桔泉医案

(急性胃肠炎并发肺炎)

一小儿患肺炎,该儿约四五岁,住闾门外杨安浜,其父以驳船为业。邀予往诊时,见患儿面色㿠白,目瞪不稍瞬。体无热,呼吸紧促,牙关拘急,诊脉沉滑。询之,据称病起时已肺炎,经用注射药及强心针等,并外敷消炎膏多次,热始退,但变成此状。西医已谢绝,其父母亦以为无救,故抱离床褥,而放置于木质浴盆中,以待气绝。因其戚介绍,邀予作最后之一决。予诊其脉尚有力,心脏循环无碍,呼吸虽较促,并无窒息现象,目虽呆瞪少瞬,但又无其他痉搐症状,肛门检温恰得常温(37℃)。予对是病竟不得要领,一时几无从下手,于是将患儿反复检诊,听取心音及肺部,左肺略有捻发音,腹诊上亦无特征,胸脘间则有膨满状,以较重之按压,则患儿微蹙其颜貌,大便已二日不下,小便亦极少。予因详询初病时情形,据谓三日前患儿很健康,饮食如常,是日下午先呕吐,继腹泻两次,遂发高热惊厥,以急救故,即请洪姓西医,因不见效,又请李姓西医云云。予乃恍然知其为急性胃肠炎并发肺炎者,肺炎球菌经注射用药后虽被克服,而原始病之胃炎,及黏液病毒尚未化去,而致于此。乃书三物白散0.3克,嘱以少许多次频频灌服,以激起吐下为度。翌日又邀诊,见该儿眼珠稍灵活,而面色神情均较好。据称灌服白散后,初尚无动静,至晚忽大呕,面色涨红挣扎,几似欲死之状,约数分钟后,得吐出胶痰,约半杯许,随即发出长声太息,至天明又得泻下痰沫(黏液),乃渐见活动,但仍不哭不啼,呆若木鸡。再检体温,反下降至36度,脉较细微,舌苔白腻,宿垢不少,唯依然痛不出声者约经两星期之久,其时虽神情活动,饮食睡眠渐趋正常,而仍不哭不语,嗣后时以紫圆攻之,约经二十余日始告痊愈。(《叶橘泉医案》)《经方研习

论:肺主呼吸,寒实结胸,肺窍满实,则如成真空,天气闭塞,不能宣散,所以不能出声,不能大小便,不能四肢动。肺实一泄,肺气宣发,则通调百脉,则能出声,二便通调,四肢灵活。

10寒实结胸——叶桔泉医案

周姓小孩,3岁。急性肺炎,高热悸搐,经某医院抢救,注射抗生素,并用冰帽,热退后出院,哑不言,不啼不哭,不咳不喘,不食不眠,予饮料,略能咽下,如此已数日。诊时,面色苍白,脉沉细而滑,舌苔薄白,鼻根露青脉,神志清醒,眼珠转动,偶有太息呻吟,欲吐不吐之状,按之心下痞硬,上腹肌紧张,稍加压,即呈蹙眉欲哭样,腹直肌挛急如筋,指、趾尖凉冷,此属“寒实结胸”。《伤寒论·太阳病篇》云:“病在阳,宜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噗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出,……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因与桔梗白散6分,先以1分末汤调、少少灌之,不知,稍增量,以得吐或下为度。药后,先吐黏痰,继即泻下,旋即高声哭叫,而疲惫欲眠。《中医临床叶桔泉

论:急性肺炎者,外感表闭,经热不泄,肺伤形损也。但肺气化津,肺气不利,不能化津,则为痰饮,填窍肺窍也。虽能降下高热,但不能利其肺气,所以此痰实者,肺气不利也。急用白散,泻其肺实也。

这也是肺实而壅满,肺窍玲珑,痰实填肺,而肺成结胸之实,则如成真空。肺窍实,华盖密,无孔窍透气,不能破实也。白散方,泄其窍实。实泄金鸣,则高声哭叫也。

这个寒实结胸证,就像武侠小说里面,被点穴了一样,不能动,不能张嘴说话,只有眼珠子不时动一下。其它的都还很正常,相比之下,就是有肺的病证,如胸有痰鸣,咽有痰鸣,脉滑,这就是寒实结胸,肺气内闭,不能宣发,则不能通调百脉,百脉一宗,所以如点穴之象。

11寒实结胸——叶桔泉医案

1 约在1936年春间,吴兴县,双林镇刘家邀诊一位年60岁的老人,病二日,默默卧床中,微微呻吟,不发热,不饮,不食,询之不答,但颜貌目光无异状,按之心下痞硬,喉头似有痰涎,舌苔白腻垢浊,脉沉滑数。据其家属说此老人身体强健,从来不生病,不吃药,不过贪嘴,喜欢吃,有时吃多了,吐出来就好,这些话给了启发。此即古人所谓“中食”、“中痰”之类也。予三物白散,嘱缓缓灌下,每次2分,隔三四小时服1次,得吐或下为度,药后得吐出痰涎胶黏物,继而畅下,二三次而愈。《名医经方验案

2 叶先生最早在乡下及双林镇开业时,常自备儿科紫圆,对于小儿消化不良,食积发热,惊搐等用之,往往应手而下,此丸泻下时无腹痛等副作用,且药量小,研细,服用方便,奏效迅速,巴豆剂虽然属峻下药,但紫圆因配伍关系,对于小儿未曾发现副作用。移苏州后,不自备药,每遇紫圆适应证,改用中成药“保赤散”(也是巴豆制剂)为紫圆的代用品,疗效相近(配制白散或紫圆,须用巴豆霜,即压去油的粉剂)。

3 走马汤,叶先生尚无使用经验,国内外中医临床曾有报道,对于体力强壮者,突然而起的病症,例如中风,脚气冲心,尿毒症,破伤风痉挛发作,跌扑打坠,陷于昏迷不省人事时,以本方急救。有人于农村遇到一气管白喉白膜堵塞喉头,仓促间行气管切开术无条件,即取巴豆一粒,捶碎研水成乳白色,用注射器吸取少许,射入患儿喉间,立即吐出痰血和喉间白膜,救了一命。

如上述诸症,本方用得恰当,有起死回生之效,但巴豆是剧毒药不能滥用,古人经验用巴豆剂而下利不止者,即饮冷水冷粥,可以缓解。(马永华.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叶桔泉.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17)《中医临床家叶桔泉

论:1 脉沉滑数,痰饮郁格也。心下痞硬者,痰壅肺实,胃气不降,壅遏胆经降路也。

2 日本《皇汉医学》之紫圆出自《千金方》,由巴豆4g、代赭石4g、赤石脂4g、杏仁8g组成。《千金方》原方以蜜为丸,如麻子仁大,三十日儿每服一丸,乳汁少许化下,百日儿每服小豆大一丸。《皇汉医学》在制法和服法上与《千金方》略有不同:巴豆去皮与杏仁同研如膏,代赭石、赤石脂为细末,米糊为丸如粟粒大,小儿每服1020粒(0.3~0.5g),温汤顿服,用冷水送服无效。若服后下利不止,饮冷水一杯可迅速止利。

应用要点:①目标:此方以荡涤停滞于胸腹之毒邪(水毒和食毒)为见的。使用目标为胸腹胀满之实证。②范围:广泛用于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痢疾、尿毒证、小儿吐乳、脑病、小儿夜啼(腹满便秘)、肠管麻痹、胎毒、头疮、脑水肿、肺炎、肺水肿、高热便秘等病症,还用于脂肪过多症、肾功障碍性浮肿、尿闭症、脚气冲心、跌打损伤、喘息急迫、人事不省、急性精神错乱、脑溢血的兴奋状态等。但本方属于攻下之剂,宜中病即止,且少有单独应用,临床多作为兼用剂或与它方同用。

3 为什么说巴豆是剧毒,其泻下之力甚大,压去油,口服半枚,半天内即能泻五至六次以上,所以为剧毒。

Image

16肺痈——李培生医案

程某,男,45岁,以种田兼缝纫为业,素嗜烟,并有咳喘宿疾,某年秋,因受感发热,咳嗽加剧,痰中见脓,有腥臭气。服中药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排脓之品,热退,其他未愈。再延西医注射消炎针剂,咳嗽唾痰之症,时而小愈,时而增剧。困卧床第,已将一年。患者因病势折磨,意志消沉,几欲自寻短见。其家人偕来恳求一速效良方处治。愚细询其证,胸闷异常。由胸部并有痛感,时唾浊痰腥臭,咽干,不渴,脉数,苔黄,是与《金匮》所云肺痈相符。又阅中医从前处方,如苇茎汤,泻白散,排脓散,犀黄丸及鱼腥草,忍冬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都已服过,均未彻底收效。细审此证虽旷日持久,元气已损,然脉来有神,似尚未至竭绝程度。唯肺部浊痰败脓,病久似已成窠囊,必得攻坚拔积峻药,捣其病之癥结处,背城一战,以冀转危为安。遂用桔梗,川贝各十克,巴豆(去壳,炒黑存性)三克,共碾细末,以白开水调下,做数次服。初一服未见动静。约一小时后,再服二次,服后须臾胸痛不舒,唾出浊痰败脓约半升许,急令止药无服。以米粥调养,和其胃气。从此以后,而胸膈见快,唾出浊脓亦稀。改用扶土生金法,仿参苓白术散加化痰解毒药调理,而病愈。

按:1此案用药之关键在于适当处理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病之初全身的热象处于主要地位,故从整体出发,用苇茎汤,泻白散等寒凉之剂,至疾病后期热象大减,全身之热象已处于次要地位,疾病的关键转换为胸部痈脓的局部问题,故应由全身的清热解毒转换为局部的排脓。

2 《伤寒论》376条 呕家有痈脓(毒热内盛)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当为患者当前状况的治则,排脓为当务之急。

3《外台》“仲景伤寒论咳,胸中满而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粳米粥者,肺痈也,桔梗白散主之,恰为此时适当之方,观白散处方,巴豆虽性热,但量仅3克,且炒黑存性,仅取其祛痰泻积之功,况有浙贝(10克)之寒监制,应用于全身之热像已不甚之时,取其排局部之痈脓之功,尤为恰当。《当代名医经方应用赏析》

论:《外台》二白散:以治肺痈者,排决脓瘀,令其吐泄而下,肺腑清空,正气续复,不使养痈以胎祸也。

肺以玲珑剔透之清窍,变成浊痰败脓之窠囊,因于外感,经热伤肺,即为肺痈之根本。肺闭不宣,则百证皆见。脓瘀排决不净,即为病根不去,即为养痈以胎祸。

17肺痈——徐则先医案

,男。32岁。咳嗽3月,伴有发热。患者于3月前患伤风咳嗽,因不甚重而未服药,其后咳嗽不已,胸中觉有隐痛,且觉发热,乃延中医诊治,咳嗽发热时轻时重,不得退解。约一月后稀白痰渐转黄色,并发觉有臭气。因服药甚少效,且于午后发热较增重,乃疑为肺结核而服些营养品,卧榻静养。经友人介绍,乃来邀诊。

午后2时许出诊:诉胸部不畅有隐痛。体温38℃。比较消瘦,面色憔悴,呈久病贫血貌。咳不甚剧,吐稀黄痰,有臭气,量不多。舌红润无苔,脉数。家人无结核病史。拟诊:1,肺痛,2,肺结核。处甘凉清肺剂:

南沙参 北沙参 细生地 麦冬 石斛 杏仁 茯苓 山药 桃仁 冬瓜子

八剂后,咳嗽较好,精神略有进步,能坐船来门诊,但胸中隐痛未除,痰中臭气依然。体温37.8c。决断为肺痈,考虑用桔梗白散,但顾虑其体力较差,不任药力之吐泻而跨躇者再,后决用较轻之剂量

巴豆霜0.15克枯梗0.9克 象贝0.9克共研,开水送吞,嘱服后泻不止吃冷粥。

翌日复诊,谓服药后大便欲解不畅,症情未觉减轻,亦未觉有其他不快副作用,乃加重剂量:巴豆霜0.24克 象贝1.2克桔梗1.2

次日患者诉服药后,大便泻了八九次自己,精神未泄泻而疲,反觉诸恙都已减轻,因此颇为欣慰。检查:热退,脉静,舌仍红润。略有咳嗽,无臭痰。处清养药二剂,从此告痊。(徐则先:外台桔梗白散治愈肺痈介绍,江苏中医2361965)《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Image

18肺痈发热——徐则先医案

,女,29岁。咳嗽7个月,左胸部隐痛,每日下午发热,近日吐臭痰。患者于1953年秋天,在田间做活,左胸部有痛感,第二天发寒热,伴有阵发性咳嗽,痰呈粉红色,有时吐锈色痰,某西医诊断为格鲁布性肺炎,注射20万青霉素2瓶,两天后症状好转,但左胸部仍痛,午后仍发热,继更某中医治疗,效力不佳。迨至1954年春3月,病势加重,举家惶恐,雇舟来我处门诊。

316日下午:体温38.9℃。阵发性咳嗽,面部潮红,痰色花红如脓,极臭。左胸第四肋骨间剧痛,左卧时咳更甚,臭痰越多,大便四日不解。脉数滑,苔黄厚。形体消瘦。于诊断为肺痛,以大剂新制肺痈汤加减(银花24克,陈皮4.5克,天花粉9克,甘草节1.5克,本方载于《医宗必读》),两剂不效,旋即改用桔梗1.5克,贝母1.5克,巴豆去净油0.12克,为末一次服。

服后约3时许,大便即泻下粘液5次,自止。第2日上午8时复诊,温38.2℃,下午3时,温未减,于是又进一剂,巴豆量改为0.09克,夜半腹泻6次,所泻之物比上次粘性较差。第三日上午,体温正常,咳嗽大减,痰已转白色,臭味消除,午后进食。善后处理以淮山药4.5克,鱼腥草15克,川槿皮9克,白敛9克,白芨6克,五剂而安。(徐则先:外台桔梗白散治愈肺痈介绍,江苏中医2361965)《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论:青霉素清热之时暂时的,败浊脓瘀之窠囊不泻,则热清而复起热。必拔除窠囊,则能清除病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