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庖丁解牛》探微

 之崖东蕤 2022-08-29 发布于广东

庖丁解牛: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则事半功倍。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养生主》。

【释义】庖丁:厨师;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梁国有一个名叫庖丁的厨师,专门负责替梁惠王宰牛。他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全部都像音乐一样动听,而且他竟然还能将这些声音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这么高超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宰牛技术。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看见的都是完整的牛。3年之后,当我已经对牛的结构了如指掌的时候,就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到了现在,臣下宰牛的时候,只需要用心神去接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了。依据牛体的天然生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用刀,从来没有碰过那些支脉、经脉、骨肉粘连的地方,更何况是那种大块的骨头呢?我手中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但刀刃却仍像刚磨过的一样。”

梁惠王听他说完,问道:“这么大一头牛,你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将它宰完了吗?”

庖丁摇摇头,回答说:“每当碰上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我就会特别谨慎、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牛的骨肉便被分解开了,就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这时,我才放心了,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心满意足,然后拭好了刀,把它妥善地收藏起来。”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

【成长心语】

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知识补充】

  由此典故衍生出来的成语有:

①游刃有余:现代人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意思是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一般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语出庄子。意为: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涯:《说文解字》:涯,水与岸的边际。如:天涯、无涯、际涯、端涯。

崖:《说文解字》:崖,高耸的河岸,后引申为山石或高地的陡立的侧面。如:悬崖、山崖、云崖、断崖。

【成语探究】

《庖丁解牛》是《庄子》一书中的经典名篇!笔者在此解读,只能算是牛刀小试了。

庖丁解牛,真可谓“熟能生巧”。这世间从事厨子这个职业的人,多如牛毛。但是达到庖丁这个层次的,就寥寥无几了。对比上文故事中的“卖油翁”,两人都是在无数次的实践中,无数次的思考总结,最终完全掌握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如:卖油翁,知道自己的瓢,怎样的姿势,弯多少幅度,用多大力,距离多高,倒出来的油,会在悬空流落时,成什么形状的西流。庖丁则是闭着眼睛,就知道牛皮下包裹着的所有结构。现代社会里,那些医生门,闭着眼睛也知道人体的所有结构和机理,那么医生是不是优秀的人?很显然,能成为合格医生的人,无不是心灵手巧之人。名医之路,有多难?真可谓堪比上青天了。

庖丁解牛有三个阶段,即掌握规律的三个阶段。

第一、“目有全牛”是指不了解规律,只看到规律的表面。

即知道从哪个地方入手,知道牛身体各个地方的主要结构。也就是说,知道大概,不怎么详细。只能辨别,比较特殊的地方。就比如,知道牛的心肝脾肺肾,这些块头大,特别比较突出的地方。对于特别细小之处,就不容易分的清楚。就好比:在大街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形体特征,推测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但是很难具体到年龄。但是专业的医生就可以。这就是专业和非专业的区别。

第二、“目无全牛”是指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个层面就属于专业的了。不但知道大的差异,也能分得清细小的区别。以牛而言,就是了解了更细微的地方。比如:骨头与筋链接的缝隙,肌肉的纹理。知道了整只牛的所有组成结构。非常熟练的在缝隙链接出,进行对牛的分解。不熟悉的厨子,需要在解剖中,寻找这些缝隙。就比如:在你的面前,有十把钥匙,要打开眼前的锁。不熟悉的人,怎么办?只能一个个试。而专业的高手,可以通过对锁孔的了解,准确的挑出正确的那把钥匙。这就是效率问题。也或者学生在考试中,遇到了没见过的难题,不够优秀的学生,需要反复尝试,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而聪明的学生,可以稍作分析,就直接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思路。虽然最终,都做出来了。但是,但有限的时间里,这就是聪明的学生得分高的最直接的原因。

第三、“游刃有馀”是指熟练的运用规律。

虽然完全了解了牛的组成结构。但是不同的牛,会有差别。能通过对一种牛的认识,扩展了可以处理所有种牛的分解。并且在分解牛的过程中,不断的找到了节约力气、保护刀不受磨损的技巧,这就是精益求精。把分解牛,这件事,完全当成是一种享受了。比如:努力学习、认真学习、学习优秀,到最后,以学习为乐趣、为享受。这境界完全不同。很多成绩好的学生,可能发自内心的只是把学习当成一种必须完成的人物。有些学生,努力学习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超过某个人、为了某种成绩感或者丰厚的奖励。而把学习当成乐趣的人,更加主动的、持续性的进步、会终生都在学习。成就一定不同一般。

梁惠王称从中得到了养生的方法,是因为他通过庖丁解牛的事情,意识到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盲目追求更高的名声,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即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梁惠王作为一个王侯,做了有利于福祉民生的事情,不要过分的去追求名声,顺其自然就可以。这样才可以保全自己,颐养天年。

   文中,一说庖丁的技艺高超。对牛的结构机理了然于胸,因此自己解牛,既轻松省事,节约体力,又特别的迅速,节约时间。侧重规律的重要性与优越性。

二说寻常厨子,用几个月或者几年,刀就坏了。而庖丁的刀却用了十几年,依然锋利完好。原因是庖丁使用最有效方式的同时,仍然十分小心,动作细致入微。侧重说明处理问题的心理素质和态度,在行为中时刻保持用心。

反观当今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我们日思夜想,也依然没有处理好。这个时候,我们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思路错了。既然你已经尝试的方法,没有效果。那问题真正的困难,应是你能不能用心去重新认识问题,重新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

如前举例说的那个“十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问题,如果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是一把锁,你过去熟练的方法,只有十把钥匙。而你用这十把钥匙都没有打开锁,请问你将怎么办呢?没有多余的钥匙给你,而你又需要打开这把锁,你会怎么办呢?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问题本身,踏踏实实的研究这“锁”到底是什么原理,然后自己经过分析之后,重新打造第十一把钥匙。如果还不行,那就第十二把、第十三把……甚至几十……几百……几千……

下面给你一个故事:

1879年10月的时候,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爱迪生尝试把炭化棉线装进灯泡里面,接通电源后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13个月的艰苦奋斗,爱迪生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后来人们将1879年10月21日定为电灯发明日,这一天也验证了爱迪生的坚持是绝对成功的。

但是爱迪生并没有止步于此,他认为45个小时还是太短了,他想要将灯泡的寿命延长到几百上千个小时。后来他尝试用炭化后的竹丝作灯丝,试验结果表明,用竹丝作灯丝效果很好,灯丝耐用,灯泡可亮1200小时。一直到1906年,爱迪生用钨丝,一直使用到今天。

一个灯丝的历史,历时27年,7000多次的尝试……

孰能生巧,孰能生巧吗?不能!因为你坚持不了那么多次!所以你不优秀。

孰能生巧吗?能!因为有大成就的人,都做到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