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道|佛教中的花禅和一花一世界的意义所在

 zzm1008图书馆 2022-08-29 发布于上海
“禅”为梵文Dhyana的译音,是“静虑”的意思,原为古印度瑜珈派修行办法。一般以为有两个层次意义:(一)停止一切散乱的杂念。(二)安然进入寂静通明的思虑。儒家《大学》一书中说到“知止然后定,定然后能静,静然后能安,安然后能虑,虑然后能得”;因此禅的意境相当于人生的修养,处于静、安、虑的进程。

    我国哲学领域各派都谈“道”;老子《道德经》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没有形体,没有声音,并且是无所不在的。对艺术的看法,道家以为“全国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以及“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建议反璞归真,虚无素雅,成为东方艺术的精力特质。

图片

 禅道与花艺:一花一世界

    花艺自古即为我中华民族最优美的古典艺术之一,我国的插花历史大约700多年,明代开端已经有相关插花作品问世。跟着释教在隋唐年代的盛行,日本使节到我国学习,也将天然花草放在器皿礼佛的典礼及装修艺术,带回日本结合书道、剑道、棋道、茶道等,逐渐形成日本花艺的特色;可惜在我国反而没有发扬撒播。

    我喜欢赏识东方美的意境,更想寻找我国隋唐盛世的风采。感觉上东方花艺使用植物的枝条和花之间打开无语的对谈,在立体空间展示安静唯美关系之奇妙,像一幅充满诗意的画一般。

    现拾取部分花艺作品共赏之。

图片

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世人所了解的日本花道,其实最早来源于我国隋唐年代的“佛堂供花”。我国古代插花与我国传统的人文观念、艺术手法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先秦

先秦年代我国民间就有男女互赠花束以表达思念的风气。《诗经》中有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南史》中也记载了最早的佛前供花情景:“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这里记叙的是公元5世纪的事。稍后有庾信的杏花诗:“好折待来宾,金盘衬红琼”。可见,此时插花已不仅仅用于佛前供侍。

唐朝

至唐朝,花艺也蓬勃发展,进入黄金年代。君王发起,文士尚雅,仕女爱花,处处呈现一派争奇斗艳的盛况,插花已深植于民众日常生活,举国有以花会友、寄情花木之风。史料《清异录》中最早记载了其时插花展览的盛况。与此同时,释教盛行,佛前供花也十分普遍,于是深山古刹、寻常街巷皆花影婆娑。

图片

宋朝

至宋朝,插花盛于民间,尤为文人所喜,常以花影人,用插花来表达心里世界。在我国文人的眼中,花经常化作活生生的人,成为文人的知音和情感寄予。宋朝有一首咏海棠的诗:“海棠脉脉要诗催,日暮紫锦无数开”,意思是说海棠半舒半卷,脉脉含情,非要诗人吟出好诗来,否则就不肯开放。这里,海棠清楚变成了一个多情而娇媚的女郎。想来想去,只好“青泥瓦斛移山花”、“移栽白定瓷”,连根带土移到自家的花盆里。可也偏有些文人不顾这些,硬是“折入文窗纱并绿,剪刀携得丽人情”。在这折、剪的进程中,文人们把自己的情感、寄予表现出来。假使没有这“折”、“剪”,又哪来今天的插花呢?

元明清

历元至明,我国插花逐渐脱离了民间,而更多的成为文人雅趣的一部分。通过他们的继承与发扬,一批插花专著问世,如明代张谦德著《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我国插花在技艺和理论上走向了老练。

清末以后,因为比年的战乱,我国插花逐渐沉沦,传统插花简直濒临绝迹,我国大陆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才逐渐复苏。而日本使者从唐朝将“佛前供花”带回国,并将其逐渐发扬光大,形成其特有的花道。

我国人信任天人合一,信任物我本属一体,因此崇尚自然,将自然作为心灵的寄予和归依,由此也形成了我国文人插花最典型的主题——遣怀,即抒情心里的爱情。

在我国式的插花中,与遣怀这一主题相应,宋时呈现了理念花,用名贵素雅并富于象征性的花卉,如“梅、兰、竹、菊、杉、柏、水仙”等,表达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希望和抱负。但“理念花”仅仅重视品质的昭示,却无法传递文人更杂乱奇妙的心境和情感,于是元明清时期呈现了“心象花”、“自在花”等,花材运用更广泛自在,主题也多是抒情个人心态和情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