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不单 繁而不华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花影婆娑 尽现雅趣之美 爱美之心,不分古今,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喜爱插花之美。据介绍,插花是一种文化,中国古代插花与中国传统的人文观念、艺术手法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插花,起源于佛教中的供花。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时的佛前供花。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 插花是一门艺术,同雕塑、盆景、造园、建筑等一样,均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它看似简单容易,然而要真正插成一件好的作品却并非易事。在我国插花的历史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为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 古人看花是有分别的,饮酒对自然生长的花,饮茶对瓶中插花,在寄情花木中, 每朵花、每片叶都蕴涵着深长的意味。 中国人相信天人合一,相信物我本属一体,因而崇尚自然,将自然作为心灵的寄托和归依,由此也形成了中国文人插花最典型的主题——遣怀,即抒发内心的感情。在中国文人的眼中,花经常化作活生生的人,成为文人的知音和情感寄托。宋朝有一首咏海棠的诗:“海棠脉脉要诗催,日暮紫锦无数开”,意思是说海棠半舒半卷,脉脉含情,非要诗人吟出好诗来,否则就不肯开放。这里,海棠分明变成了一个多情而娇媚的女郎。面对如此佳人,文人们自然会希望她能常伴自己左右,可是“我见不忍折”,谁会舍得攀折如此美丽的花呢?想来想去,只好“青泥瓦斛移山花”、“移栽白定瓷”,连根带土移到自家的花盆里。可也偏有些文人不顾这些,硬是“折入文窗纱并绿,剪刀携得丽人情”。在这折、剪的过程中,文人们把自己的情感、寄托表现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