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花一世界 | 起源于中国的花道

 gudian386 2015-12-31

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世人所熟悉的日本花道,其实最早来源于中国隋唐时代的“佛堂供花”。中国古代插花与中国传统的人文观念、艺术手法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先秦时代中国民间就有男女互赠花束以表达思念的风尚。《诗经》中有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南史》中也记载了最早的佛前供花情景:“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这里记述的是公元5世纪的事。稍后有庾信的杏花诗:“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可见,此时插花已不仅仅用于佛前供侍。


  至唐朝,花艺也蓬勃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君王提倡,文士尚雅,仕女爱花,处处呈现一派争奇斗艳的盛况,插花已深植于民众日常生活,举国有以花会友、寄情花木之风。史料《清异录》中最早记载了当时插花展览的盛况。与此同时,佛教盛行,佛前供花也十分普遍,于是深山古刹、寻常街巷皆花影婆娑。


  至宋朝,插花盛于民间,尤为文人所喜,常以花影人,用插花来表达内心世界。在中国文人的眼中,花经常化作活生生的人,成为文人的知音和情感寄托。宋朝有一首咏海棠的诗:“海棠脉脉要诗催,日暮紫锦无数开”,意思是说海棠半舒半卷,脉脉含情,非要诗人吟出好诗来,否则就不肯开放。这里,海棠分明变成了一个多情而娇媚的女郎。想来想去,只好“青泥瓦斛移山花”、“移栽白定瓷”,连根带土移到自家的花盆里。可也偏有些文人不顾这些,硬是“折入文窗纱并绿,剪刀携得丽人情”。在这折、剪的过程中,文人们把自己的情感、寄托表现出来。倘若没有这“折”、“剪”,又哪来今天的插花呢?


  历元至明,中国插花渐渐脱离了民间,而更多的成为文人雅趣的一部分。经过他们的继承与发扬,一批插花专著问世,如明代张谦德著《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国插花在技艺和理论上走向了成熟


  清末以后,由于连年的战乱,中国插花逐渐沉沦,传统插花几乎濒临绝迹,中国大陆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才逐步复苏。而日本使者从唐朝将“佛前供花”带回国,并将其逐步发扬光大,形成其特有的花道。


中国人相信天人合一,相信物我本属一体,因而崇尚自然,将自然作为心灵的寄托和归依,由此也形成了中国文人插花最典型的主题——遣怀,即抒发内心的感情。在中国式的插花中,与遣怀这一主题相应,宋时出现了理念花,用名贵素雅并富于象征性的花卉,如“梅、兰、竹、菊、杉、柏、水仙”等,表达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愿望和抱负。但“理念花”只是注重品格的昭示,却无法传递文人更复杂微妙的心境和情感,于是元明清时期出现了“心象花”、“自由花”等,花材运用更广泛自由,主题也多是抒发个人心态和情趣。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