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军为什么炸不断鸭绿江大桥?志愿军是怎么对付美军的空中绞杀的

 茂林之家 2022-08-29 发布于湖南

最近这段时间,新闻里挺多炸桥的消息的。在不少简中自媒体的努力宣传之下,桥梁成了前方部队最重要的软肋,似乎后方桥梁一炸,前方部队就得乖乖等死,或者只能无奈撤军了。可是实际上,这只是个误解而已。

其实在战争中,双方桥梁被攻击是常态,军队也有各种办法来应对,仅凭炸桥就切断一支现代军队的后勤,那可是极其困难的。比如在抗美援朝时期,美国空军以绝对的空中优势,袭击了鸭绿江大桥无数次,也没炸断前线数十万志愿军的补给。下面小编陈天刑就给大家讲一下当年志愿军是如何对付美军炸桥的,让大家了解一下真实的战场:


一、被彻底炸断无法修复的桥梁

首先我们要确认,大桥都是非常坚固的。比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建于1967年的四川简阳沱江大桥被专家们判定为危桥,需要爆破拆除。可是工程队在沱江大桥的桥身钻了2000个孔,用了760斤炸药,这座大桥仍然屹立不倒!所以用一般的155榴弹炮或者是火箭弹,是无法彻底破坏大桥的。

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承认,美军当时的空中优势是很大的,其投掷的重磅炸弹威力也远非火炮可比。

在遭到志愿军的迎头痛击之后,美军恼羞成怒,当时的所谓“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更是命令其侵朝空军“全部出动”,“如果情况允许,作战飞机的飞行人员可以飞到油干力竭的时刻”,“以最大的力量”“摧毁在满州边界上的朝鲜一端的全部国际桥梁”,以及鸭绿江以南地区“所有交通工具、军事设施、工厂、城市和村庄”。

在1950年11月8日,美国空军开始对鸭绿江上的桥梁,以及朝鲜北部的城市、村庄、交通干线等进行大规模地轰炸。8日上午9时,美军出动600余架飞机,对新义州市和鸭绿江大桥进行了连续轰炸。当时的新义州市区被炸成一片废墟,位于丹东的鸭绿江下桥被拦腰炸断,桥梁结构被完全破坏,其后一直没有得到修复,现在这里是旅游的必去打卡地。

而除了丹东鸭绿江下桥以外,当时还有一座大桥同样被美军炸断。那是在丹东东面50多公里的宽甸县长甸镇河口村,桥名“青城桥”,是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夕所建。1951年11月至1952年春,美军实施以破坏我后方补给线为主要目标的“绞杀战”,大批B-29飞机飞临河口公路桥上空,投下大量的炸弹和定时炸弹。当时“青城桥”的中间9孔约长200米被炸断,桥面落入江中,成为鸭绿江上的又一处断桥。


二、只炸了几个洞的桥几个小时就能修好

当然了,只要桥体结构没有被完全破坏,对原有桥梁的修复是最容易的。特别是桥墩没有被破坏,只有桥面损坏的话,那很快就能修复的。如果只是像安东诺夫大桥那样炸几个破洞,修复过程就更简单了——只需要首先将断裂的钢筋重新焊接,然后用水泥填补破损处,几个小时后就可以通车。当年志愿军对付美军对桥梁的轰炸,首先用的就是修复的办法。

当时在丹东市区的鸭绿江上,有两座铁桥通往朝鲜。除了在1950年11月8号被炸断的下桥以外,当时的鸭绿江上桥也遭到轰炸,朝方一侧钢轨被炸断,枕木和桥板燃起大火。

在这危急时刻,丹东(安东)铁路局组织了200余名工人,冲上江桥救火,经过9个小时的奋力扑救,才扑灭了桥上的大火。其后工程兵部队、铁路抢修工程队于晚6时正式开始抢修。由于敌机不断轰炸,抢修工作一直是敌机来了隐蔽,敌机走了抢修,到9日凌晨3点,仅仅用了9个小时,该桥就已经修复通车!此后江桥仍不断遭到轰炸,仅11月1个月内,敌机就出动了2400余架次。但是由于我防空高炮部队的奋力还击,加上工程兵部队、铁路抢修队的不断抢修,大桥一直能够保证通车运输。

除此之外,在鸭绿江上的宽甸县长甸镇河口村上河口,当时还有一座铁路桥。该桥是水泥桥墩钢梁结构,相对比较坚固。该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一直是铁路运输的重要干线。由于地处深山,两岸地形复杂,加之志愿军在此处的防空力量较强,所以只在1952年3月23日被炸坏一次,并很快就得到了修复。在整个战争期间,该桥一直保障运输。


三、桥面桥墩被炸坏也能修

而如果桥面塌陷,桥体结构被破坏的话,那也是能够维修的,只是修复过程比较麻烦。这时候的修理工程比较大,首先需要拆除破损桥面,然后按照桥梁的尺寸重新制作主梁,再接着重新架设桥面,最后才能完全修复桥梁。

比如前文说过的丹东鸭绿江上桥,就曾经在1951年的4月遭受过这样的严重破坏。4月7日上午,美军出动B-29轰炸机及F-84战斗机500余架,对安东市及鸭绿江大桥再一次进行轰炸。朝鲜一侧第三孔、第四孔桥梁被炸坏40余米,钢梁、铁轨被炸断,桥的底梁移位,桥面起火。

为了修复严重受损的江桥,工程兵部队用装满砂石的沙袋,修筑了临时桥墩,上面搭建枕木桥垛,顶住了受损的底梁,最后终于将大桥修复。

当然了,志愿军这个修复办法,其实是受限于当时我国的技术水平,属于修得非常慢的。按照现在的技术条件,大约只需要4-5天就可完成主体钢梁的制造,再架设桥面,几个小时就能修复了。而且这种钢结构的桥面不怕普通轰炸,炮弹命中以后更是只会留下一个坑。

当年的美军,其实就已经采用了这种钢结构桥梁,在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中,美国人在桥梁被炸毁后,使用日本三菱重工提供的钢结构桥梁构件,快速的修复了水门桥。了解了这个,大家就明白单靠几门海马斯火箭炮,就想彻底炸断桥梁是多么搞笑的一件事了吧?


四、新建水下桥

除了修复已有桥梁之外,志愿军还架设了石木结构的新桥。而为了防止敌人的轰炸,新桥别出心裁地建得很低,落潮时浮出水面,而涨潮时淹没在水中,这样隐藏起来,可以避免美军的轰炸。

当时这座新修桥梁的位置,是在丹东市郊区九连城镇马市村,位于丹东市郊区,距鸭绿江大桥5公里。修桥的当时正是初冬,江边的气温已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施工难度很大。可官兵们无所畏惧!他们每个人喝上一大口烧酒,就跳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直接整个人泡在冰水里干活。建国后石油战线著名的铁人王进喜,曾经跳进凝固的池中破冰。而类似的事情,早就发生过了。我们英勇的志愿军工兵战士,其实早就已经这样做过了。

在工兵们舍生忘死的努力之下,马市新桥于1950年10月建成,该桥全长500米,宽6米,有20座木结构桥墩,每座桥墩由20根直径在30至40公分的圆木立柱组成,周围的顶端以横木固定。部分桥墩还用石块堆积固定。战争期间,此桥也多次遭敌机轰炸,但都被及时修复。当时除部队从这里过江外,大批的支前队伍,民工队、担架队、大车队、牲畜骡马等都从此处过江。人们所熟悉的《跨过鸭绿江》这幅历史照片,就是当时的第64军战地记者黎民在这里拍摄的。

而在其后,“水下桥”这一创意也被推广开来,先是第14工兵团在辑安城南3公里处修建了一座,后来铁道兵二师副师长陈兆舟也指挥着铁道兵团,在距清川江正桥2公里的地方也同样修建了一座,保证了后方大动脉的畅通。

这种水下桥平时不用的时候,在岸上也看不见桥。车队通过时,在桥两边水面上拉两道绳子,绳子上绑上小红旗,指明水下桥的位置。车队沿两道绳子中间行进,就可以顺利通过了。而为了迷惑敌人,保护水下桥的安全,当时志愿军还在水下桥的附近,又架起了一座假浮桥,吸引敌机轰炸。隐真桥、示假桥,让敌人空军不停轰炸假桥,却无济于事。


五、架设舟桥

而除了固定式的桥梁,部队过河的办法还有临时搭建的浮桥、舟桥、渡桥和渡轮。在朝鲜战争期间,为了保障部队过江和军用物资及时运往前线,志愿军工程兵部队也组建了不少渡桥和舟桥。当时在下河口公路桥上游1公里处,和下游2公里处,就架设了两座灵活轻便的舟桥。

这种舟桥用铁浮舟并列排开,上面以横木固定,铺上木板,可供部队和车辆通过。为了防止敌机轰炸,舟桥每日黄昏时候进行架设,车辆及部队全部夜间通过,到了清晨天一亮就撤收。开始架设或撤收一次需两小时左右,在一个月后,志愿军工兵只需要半个小时,就可以架设或撤收完毕。

当时美军用70%的轰炸机对我交通线狂轰滥炸,仅从1952 年1 月至1953 年7 月,就投下炸弹6 万余枚。但是志愿军通过种种办法,始终保证了桥梁的安全,建立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毁的钢铁运输线,维持了前线最多时百万大军的补给!

而在美国空军绝对优势的空中绞杀之下,志愿军的前线补给不仅没有断绝,反而是越来越多的。在1952年上甘岭战役时,43天共消耗弹药5113吨,每天平均消耗118吨。到了1953年,志愿军平均每天消耗的弹药,则已经增加到168吨。而到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中,仅60军一支部队在6月10日至15日五天时间里,平均每天消耗的弹药已经高达279.5吨,已经是上甘岭每天消耗量的近2.5倍了。

致敬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伟大的志愿军工兵!

致敬先烈,治史铭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