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读|说说造字的皇帝(三)

 年之计在于春天 2022-08-29 发布于陕西

屡次改名的皇帝——刘䶮

 刘䶮(yǎn)(889―942),五代十国时南汉的开国皇帝,本名刘巖(yán),曾先后改名为刘陟(zhì)、刘龚。

刘䶮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经过他父亲、兄长及自己三代人的努力,在唐朝后期建起了包括今天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及越南北部在内的大越国(后改为南汉国)。刘身材魁梧高大,擅长骑马射箭,武艺超群,而且像刘备一样垂手过膝(这常被认为是帝王之相)。他当了南汉皇帝后,穷奢极欲,据说造昭阳殿时,以金为顶,以银铺地,还耗费了大量珍珠、水晶、琥珀作装饰。

《新五代史南汉世家》记载,刘䶮初名,南汉乾亨八年(924年),刘建造南宫,王定保献上《南宫七奇赋》为其称颂,于是更名为刘陟。后来,又改名为刘龔(龚)。

在登帝位后九年,梦见“白龙见南宫”。当时有个胡僧说:“《谶书》曾经有言:'灭刘氏者龚也。’”于是便从《易经》的“乾”卦中取义,乾卦的第五爻的卦辞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因为第五爻被称为“九五”,“九五”是至尊之位,所以他便依据“飞龙在天”之意,自造了一个“上龙下天”的“龑(䶮)”字,取代原名“龔(龚)”作为自己的名字。《康熙字典》 :“龑,高明之貌”。又《南唐书》:“南汉刘巖改名龔,复改名龑。古无龑,巖取飞龙在天之意创此名”。

史上也有人把“龑”写作,即龍下的“天”写成了“大”,所以有些字典也收录了字,成了“龑”的异体字。

刘䶮是个暴君,处死人时好用酷刑,如炮烙、截舌、灌鼻、刀锯等,而且在行刑时,还喜欢亲自观看,看着受刑人痛苦挣扎,他竟高兴得手舞足蹈,嘴里还念念有词,甚至口水都流了出来。
刘䶮还酷爱《周易》,干什么事都要先算上一卦。他临死的时候,照样按周易算了一卦,“招左仆射王翻语:奈何吾子孙不肖,后世如鼠入牛角,势当渐小矣”。一卦成谶,不幸言中。他的后代果然一辈不如一辈,个个是暴君,五代君王仅执政六十七年就遭到覆灭的命运,末代君主刘鋹(chǎng)甚至比刘备的儿子阿斗还无能。

恶作剧造字的皇帝——李炎

唐武宗李炎(814-846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李炎在位6年,他平定了边境和藩镇之乱,结束了宦官专权的尴尬局面,还是有一定作为的。但他提倡道教,十分迷恋长生不老之术。公元846年3月,他因服食仙丹中毒身亡,享年33岁。死后葬于端陵,谥号“肃孝皇帝”,庙号“武宗”。

 据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识》等书记载:有一天仆射王起和武宗闲谈,以博学著称的王起夸口说:“我对儒释道三教书里面的字,只《周穆王传》中有两个字不认识。” 王起如此自诩让武宗有些不爽,于是就随笔写了两个字:一个“乃”字的丿上加了两点是为一个给“乃”字加了个宝盖头是为,让王起认,王起看后一脸懵懂,只得如实回禀:“这两个字群书中未见。”武宗笑道:“那两个字本来就没有,是朕临时起意试你的。

于是乎,世上便多了一位造字的皇帝,汉字中也多了两个既无音又无义,而莫明其妙的字——而且还被收录入《康熙字典》《中文大辞典》《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中

疑似造字的皇帝——慕容皝

 南北朝时期五胡十六国的前燕开国君王慕容皝(huàng)(297-348)是鲜卑族人,鲜卑族自认为是炎黄后裔,并且崇尚华夏文化。据说因“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而以“慕容”为姓氏,史称慕容氏。慕容皝在世时依然受西晋册封为王,其子慕容儁(jùn)称帝后,追尊祖父慕容廆(wěi)为高祖武宣皇帝,父亲慕容皝为太祖文明皇帝。

慕容皝字元真,小字万年。慕容皝的“皝”字,传说是慕容皝为光耀和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而为自己造的字,然而在史料中却并无确切记载。在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并未收录“皝”字。《宋本广韵》中注:人名,前燕慕容皝也。集韵 (述古堂)中注:阙,人名。至《康熙字典》才注有音、义:“并音幌。气容貌。又人名”。查阅工具书未见有字源分析,且古籍文献中,“皝”的确仅用于慕容皝之名。至近现代才始有其他人在姓名中用“皝”字,如:《台湾府志》(清)中有监生冯士皝(诸罗县人),《福建通志》(清)中有罗皝(俱沙县人),网上也偶见有现代人取名中有“皝”字的。

《晋书》载:“乙未,车骑将军、辽东公慕容廆卒,子皝嗣位”。《资治通鉴》载:“段国单于阶以女妻廆,生皝、仁、昭”。史籍中也未见慕容皝另有他名,因此“皝”是否是其父造的字亦未可知。因此,“皝”也只能是疑似的皇帝造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