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名臣王安石至临川王氏家族发迹及兴衰浮沉始末

 风云际会2009 2022-08-29 发布于安徽

   导语:

        临川王安石家族是北宋中期最负盛名的衣冠望族。由于王安石的熙宁变法,王氏家族深深卷入宋王朝最高权力核心的政争中一政治的成败直接决定了临川王氏的兴衰荣辱,而其婚姻选择,尤其是与''乌石岗吴家''、''蒲城吴氏''(宰相吴充、吴育家族)、''仙游蔡氏''(蔡京家族)、''南丰曾氏''(曾巩及宰相曾布家族)、''钱塘沈家''(宰相沈遘家族)的联姻,更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利用正史、宋代笔记小说、相关地方志中的一些尚未被人关注的史料,细绎跌宕起伏的政治风云中,临川王氏的兴衰及其姻亲网络对王氏家族命运的影响。 

  临川王氏的家族历史可以粗略分为四个阶段:一、王家发迹前的早期家世;二、王家以科举起家,成为临川一个地方望族,代表人物是王观之和王益;三、由于王安石的拜相并开始''熙宁变法'',临川王氏成为当时最为显赫的名门,代表人物是王安石、王安国、王安礼;四、随着''熙宁变法''的失败及王安石的去世,临川王氏开始衰落,并于第五代之后淡出历史舞台,代表人物是王雩、王防等。

     (1)临川王氏出自太原,据王安石为其父亲所作的《先大夫述》称:''王氏,其先出太原,今为抚州临川人,不知其所以徙。''从一些材料看,至少在王安石的六世祖时,王家已定居在''抚州之临川县''了。所以,无论是王安石本人还是后人,一般都习惯称王氏家族为''临川王氏''王家最早有姓名可考的是王安石的四世祖王明,因为后世子孙的荣显,在去世百年之后,曾被追封为''太师、尚书令''其实他生前只是临川的一个家境殷实的普通农民。临川王氏由普通农家而起家为望族,这之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区域文化背景,与他们所处的较为有利的历史机遇与生存环境紧密相关:一方面,赵宋王朝以武开基,以文治国,开创了一个以科举取士的新文化时代。一大批毫无家世背景的平民家庭以''读书——中举——光大门第''的起家模式而发展为''衣冠诗书望族''。另一方面,宋代的江西为域内的家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2)王家自王观之始科举起家。王明有二子:王用之、王观之。王用之担任卫尉县丞。王观之中宋成平三年(1000)进士,他不但是王家第一个进士,也是束朝建国后临川城内有数的几个进士之一。王观之出仕后,王家在临川修了一座家庙,标志着它已经具有一个地方性望族的身份。曾巩曾说:''王氏,由观之起家为能吏,至于工部父子(王益、王安石),遂皆进于朝为闻人,其家世浸大。''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一个家族的性格,也可以决定一个家族的兴衰。王观之、王益两代的''能吏''作风,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临川王氏的家族性格。这种家庭性格对于临川王氏堀起,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能吏''也有不容于众的一方面。达既有''能吏''自身的原因,也有诸多客观原因。它既可以推动家族的迅速崛起,但也会导致家族的倾刻衰败。临川王氏后来的命运就是如此。

     (3)王家经王观之、王益二代,逐渐发展成一个地方性的望族,至王益之子王安石兄弟时则发展成北宋最负盛名的望族。取得这一结果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家族成员举业的成功。继王观之、王益之后,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中进士;庆历六年(1047),王安石从弟王沆中进士;皇桔元年(1049),王安石之兄王安仁中进士;嘉祜六年(1062),王安石之弟王安礼中进上;治平四年(1068),安石之子王雩得中进土;熙宁元年(1068)安石之弟王安国赐进士及第。“六十九年中,登进上者八人,临川王氏之才盛矣。”其中王安石、王安礼、王安国文名最著,号称''临川三王''。尤其是王安石以''两任宰相''、''熙宁变法''、''荆公体诗''和''唐宋八大家''等诸多辉煌,名标青史。

     (4)围绕着熙宁变法的成败,临川王氏的政治命运也几度起伏。几乎是随着王安石出任宰相和实施新法的同时,在北宋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反对势力,称称其为旧党,相应地就将王安石的变法派称为新党。旧党主要的领军人物则是是司马光、韩琦、欧阳修、文彦博等一干重臣。随着变法中出现的失谋和困难,以及重臣元老的反对,使宋神宗产生动摇,两度致使王安石罢相。神宗去世之后,旧党势力上台,新法几乎被废除殆尽,甚至王安石的《字书》等学术专著也成了禁书,史称''元祜更化''。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给临川王氏带来了直接打击,甚至在王安石去世时葬礼极为冷清,门可罗雀。生前的故交门徒都惟恐受到牵连不敢前来,在祭堂前失声痛哭的只有弟弟王安礼。政治上的失势使得临川王氏辉煌不再。

       临川王氏开始衰落,还表现在安石之子王雩的过早去世。王雩字元泽,是王家这一代中唯一的一个进士。《宋史/王安石传附王雩传》载其''性敏甚,未冠,已著书数万言。''曾官至天章阁待制兼任侍讲,是神宗和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故《束史》称:''王安石更张政事,雩实导之。''但王雩有着致命的性格缺陷:涉世未深,且又自以为是,过于外露。如他曾扬言:''杀韩琦、富弼之头,则新法必会畅行无阻。''韩琦、富弼虽然反对新法,但却都是德高望重的元老大臣,王雩竟敢出此狂言,实在是缺乏政治常识。王萼病死于熙宁九年(1076)六月,年仅33岁。王安石悲痛欲绝,称之为''一日凤鸟去,千年梁术摧。''

临川王氏的姻亲选择对象

        临川王氏的姻亲对象的选择与临川王氏的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密切关系,基本上是门当户对的姻娅关系。

       第一,王家早期的姻亲状况与其家庭本身的平淡紧密相关。除曾巩曾为王安石的祖母谢氏作过一篇墓志铭之外,其余儿位竟没有留下姓氏之外的任何记载。而谢氏之所以能留下一篇墓志铭,主要在于她年逾九十的寿考。她去世时,儿孙如王安石等已经荣显。显然,临川王氏早期的这种姻亲状况,与王氏家族本身的平淡是紧密相关的。

       第二,当王观之、王益相继中进士,王家门第初盛之后,与临川地方望族世代联姻的情形也随之出现了。如王家与临川吴氏的联姻即属此类。王益在原配徐氏病逝后,又娶了临川乌石岗吴家的女儿。王安石的妻子也同样来自吴家。

       在临川王氏走向兴盛的过程中,与乌石岗吴家的联姻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出身于诗书世家的吴夫人的到来,使当时文化积淀尚薄的临川王氏受益匪浅。与吴家相比,王家早期的知识文化素养的确逊色很多。吴夫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带着明显的文化优势嫁到王家的。此前王家所有女眷都没有知书好学的记载,自吴夫人入嫁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吴、王两家妇女,多知书能诗。''''近世妇人多能诗,往往有臻古人者,王荆公家最众。''

       第三,王安石当国后,临川王氏门第臻于极盛,临川吴氏的门第又不免相形黯然。王家这一阶段的姻亲对象如''蒲州吴氏''、''仙化蔡氏''、''湖州沈氏''、''南丰曾氏''、''富阳谢氏''等都是当时闻名朝野的高门望族。

       王安石之女嫁与吴充之子吴安持。吴家是福建蒲城著名的官僚世家。吴充之父吴侍问官至光禄卿,以札部侍郎致仕。吴充本人''未冠,举进士,与兄(吴)育、京、方皆高第'',兄弟四人同为进士。吴氏兄弟名闻天下。四人当中,吴育吴充尤为著名。吴育''天圣中札部试为第一'',后官至参知政事,为一代名臣。正是在吴育主持科举考试那一年,王安石得中进士。吴充为吴育之兄,官至枢密使,王安石变法时,吴充升任宰相吴育、吴充并为高官,当时有政坛二吴之称。王安石与吴充是同科进士,又长期共事,所以对这门亲事也比较满意,有''同官同齿复同科''的诗句。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吴家进一步受到重用。

       王安石次女嫁与蔡卞。蔡家是福建仙游著名的官宦世家其父蔡华为礼部侍郎,伯父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以农家子举进十,为开封第,名动京师。''后官至翰林学士、三司使,有''庆历名臣''、''庆历熙宁第一人''之称,为一代名宦;蔡卞与其兄蔡京''同年登科''。后又同为中书舍人,''兄弟同掌书命,朝廷荣之。''蔡氏一门后来在蔡京为相时,更是气焰熏天,势盛无比。

       王安石大妹王文淑,嫁与工部侍郎张奎,封长安县君。张奎为福建南剑沙县人,《宋史》卷299载其父张若谷''以文辞高第,累恃从,历方州,始为名臣'',官至尚书左丞致仕。张奎号剑州,进士出身,历工部侍郎等职,累官至尚书比部郎中,赠卫尉少卿。张奎、王文淑之子张砚为进士,历国子博士、开封府雍丘尉等。

       王安石二妹嫁与朱明之。朱明之,字昌叔,官至大理少卿;三妹嫁与沈季长。沈家先世即为''湖州武康望族''。''文学、贤劳、功名,不旷于史,而武康之族,尤独显于天下。''自唐代以来,为尚书、刺史、节度使者,代不乏人,列于国史。宋初,沈氏一支由武康迁往钱塘,也就是钱塘望族。沈季长之父沈播是天圣二年进十,沈季长兄弟四人皆为进士。钱塘沈氏名流辈出,知沈周,''与其兄相踵为进士。''其子沈披、沈括相继为进士。其中沈括尤为著名,以《梦溪笔谈》流芳后世。沈遘与王安石往来尤为密切,沈括则是王安石变法时的得力干将之一。

       此外,临川王氏还同著名的南丰曾氏和富阳谢氏联姻。南丰曾氏是江西的头号望族,前面已经介绍过富阳谢氏也是当地衣冠大族,四代仕宦,三代进士。其中谢绛''文学知名一时''有文集50卷,为一代名臣''。与曾、谢联姻的分别是王安国与王安礼。王安国娶曾巩、曾布的妹妹,王安礼娶谢绛之女。曾布后官至参知政事,是王安石变法时的核心成员。谢绛之子谢景温与王安石相善,又景温妹嫁与其弟安礼,乃骤擢为侍御史知杂事,此后一直是唯王安石马首是瞻的忠实干将。

       总之,王家早期的平淡决定了其姻亲对象的平淡。王家后来兴盛其姻亲对象的选择亦相应为与之门第相当的衣冠盛族。

临川王氏家族及其姻亲集团的分裂

       临川王氏的走向极盛,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王安石的拜相,及其所领导进行的''熙宁变法''。王家与其它高门的联姻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政治利益上的联姻。变法初期,他们也曾给予王安石极大的支持,很多人如曾布、蔡卞、沈括、朱明之等都是变法集团中的骨干成员。但是随着政治局势的波动,''熙宁变法''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王安石''熙宁变法''不但受到了王氏家族内部如王安国、王安礼的反对,其姻亲集团本身也四分五裂。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其姻亲集团也产生了拥护与反对变法的两派。这两派客观上都对临川王氏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前者如蔡氏兄弟被认为是致使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连带临川王氏也背负了千古骂名。后者则是对变法百般阻挠,甚至是落井下石,对临川王氏的衰落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临川王氏的姻亲中,也有坚定不移的亲王派,如王安石的女婿蔡卞始终对临川王氏忠心耿耿。《宋史·蔡卞传》称他''一意以妇公王氏所行为至当。''他对夫人王氏言听计从:''蔡卞妻王夫人,荆公女??蔡每有国事,先谋之床第,然后宣之庙堂,??伶人扬言曰:'右丞今日裙带,都是夫人裙带。'中外传以为笑。''蔡卞对王家的姻亲也多方提拔推荐,他曾亲自带一个叫吴说的人找弟弟蔡京说:此人是王逢源(王安石的妻妹夫,著名文学家王令)的外孙,与舒王夫人为姻眷。欲求一好官职。据说,蔡、吴阿人刚回住处,委任状就下来了。

       蔡卞虽是王家贤婿,但他与依附于王安石集团的一些权贵如蔡京、章悖、王子韶等一起,也给临川王氏带来了洗刷不尽的耻辱。绍圣四年(1098),蔡卞官拜尚书左丞后,与蔡京,章停相互勾结,''欺上胁下,陷害异己''。他们曾以反对新法为名,将309位官员打成''元祐党人'',立党人碑,荣锢党人的子孙,造成宋代政治史上的最大的一个狱案。史称''卞、京表里相济,天下知其恶。''当时有民谣流传:''二蔡一停,必定抄门;籍没家财,禁锢子孙''''大蔡小蔡,还他命债。''蔡卞和蔡氏家族对北宋的灭亡负有直接的历史罪责。后人往往把蔡氏家族的祸国殃民、北宋王朝的灭亡与王安石变法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政治风被的跌宕,使临川王氏内部及其姻亲集团产生了分裂这加速了变法的失败和临川王氏的衰落。

''吴侔谋反案''与临川王氏的悲剧命运

        王安石去世时,正当''元佑更化'',政治局面一度对王家极为严峻。但哲宗徽宗时,王家姻亲蔡氏家族掌握朝政外部政治环境对临川王氏就比较有利了。从临川王氏第五代家族成员来看,不乏王陆、王婷、王旋等英才。但专人不解的是。临川王氏第五代之后,却突无余音,几成绝响。北宋之后,无论是政坛还是文坛、竞看不到王氏子孙稍有作为的身影。

       历史上不少人都注意到了这一不甚正常的现象,分析解释也各有不同。其中一神较为流行也很恶毒的解释是:王安石父子祸国殃民,贪功好系多行不义,自然断子绝孙。清代蔡上翔是王安石的崇拜者,穷毕生精力,撰成《王荆公年谱考略》。他对断子绝孙的说法尤为痛恨,斥之为无耻谰言。但他也只是大体推断,王雩虽然早死,王安石还有次子王旁,不存在什么断子绝孙的问题。至于王旁之后的详情,他也同样迷惑不解:''子雩没,尤有次子旁,后世子孙不知所在。''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7中有一则较少为人所注意的记载:''王荆公所赐玉带?曾孙奉义郎瑫,始复进人禁内。''这个瑫,可能是王旁的孙子。至于其它详情,还是无从知晓。

       倒是明清时期,有关临川王氏子孙的记载颇有几则。明初谢缙在《吉水王氏柯堂序》中称:''吉水王氏为王安石之从弟王璋之后'';明中期的《金溪王氏柯堂记》中则称:''金溪王氏为王安国之后;明代《书王文公裥记》别称,临川有上池王氏者谱牒相沿'',系王安礼之后;清代《临川晏氏宗谱序》称,荆公子孙,四十年前尚见一、二人。从这些记载来看,北宋以后,临川王氏的各支都有子孙繁衍,绵绵未绝,不存在自然性中断(断于绝孙)的同题。这样一来,临川王氏在北宋之后社会性中断的问题(虽子孙绵绵,但没有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造成社会影响)就更令人费解了。临川王氏在第四代王安石、王安国、王安礼时,政治上达到极盛;文化上,也同样臻于辉煌,几乎人人有文,家家有集,以诗文盛称于世。其第五代后人也不乏俊才。像这样的家族即使衰败,也应缓慢下滑,而不应骤成绝响。所以,临川王氏如此突兀的''社会性中断'',不能不说是一个难解的文化之谜。

       此谜很可能与北宋来年的''吴侔谋反案''密切相关。吴侔是王安石外孙,即王安石长女与吴充之子吴安持的儿子。王安石的那首流传颇广的《赠外孙诗》,就是写给吴侔的:''南山额长风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年小从他爱梨栗,长大要读五年书。''当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个吴侔,长大后竞尝给吴、王两家带来一场儿乎是杀身灭门的滔天大祸。元佑六年,舒州道士张怀素,游说吴侔的堂兄、和州知州吴储,称其相貌贵不可言,可以成为关中一国之主。吴储太为心动。绍圣四年,张怀素至京''与储结约''。关储既奋又紧张,把张怀素的计划告诉了吴侔。年轻的吴侔不知深浅,对''关中立国之事居然深信不疑,很投人地开始了一系列的密谋策划。

       崇宁四年(1107),正在吴、张密谋起事之际,润州人汤东野和范寥告发了他们。张怀素、吴储、吴侔当即被逮捕人狱,凌迟处死。其同党邵桌、杨公辅、魏当、郭秉德等也被处死。对其它重要''案犯''的处理是:吴安持(王安石婿),被判死缓,剥夺一切官职和称号,押往潭州监管;吴侔母王氏,因系王安石之女,从轻发落,''特免远窜,送太平州羁管''。吴撰(吴侔弟),押送道州羁管(引宋《目史》记载);蔡卞(王安石婿),平日与张怀索及吴氏子弟往来密切,虽未参与谋反,但固四处宣扬张怀素''道术通神,识孔子、汉高祖'',故''降职奉外桐'';邓洵武(王安石外孙女婿,吴侔妹夫),由尚书左丞、中书侍郎贬为随州知州;吕惠卿与其子,因''闻妖人张怀素言不告'',分别被贬宣州安置和流配沙门岛。

       卷入此案的官员还有多人,案发后检举张、吴同党的信达数百封。负责审理案件的林滤、余深以安定人心为由,将之付之一炬。其实,林、余二人是蔡京的心腹,而''京与怀素游最密'',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蔡京。吴侔、张怀素被诛后,朝廷怀疑''其同党有逃脱者'',又在各地追查。后来沈镐(沈季长之子,可能是王安礼的女婿)以过分追查将助长诬风为由,上书朝廷,才使此案暂时平息。但几年后,蔡京被罢官,其罪状之一,就是与张怀素关系密切,并且压制对此案的查处。可见,张、吴谋反案渡盟甚广,是宋末政治史上的一大事变。此案所涉及的案犯,''或为王家之女,或为王家之婿,或为王家外孙、孙婿'',即使朝廷并设有实行株连政策,这种''子孙不肖,家门不幸'',对临川王氏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更有甚者,此案中的吕惠卿、蔡卞20多年前即与张怀素往来密切。而那时,吕惠卿正是王安石最重要的和最亲密的战友;蔡卞更是王安石的忠实追随者;邓洵武是邓绾之子,邓绾又同样是王安石最为倚重的心腹干将这样一种关系网络,即便不说''群分类聚'',随着''张、吴谋反案''的揭露和坐实,临川王氏也是雪人墨池,洁质难存了。

       可见,吴侔一案对临川王风来说,正是伤及内外的一种根本性的损害。不但数世英名毁于一旦,几代积存的政治自信、文化自信也随风而逝了。绵绵的愧柞夹带丝丝缕缕的惊悸,盘亘成一个巨大的家族心理障碍,使得才华横溢、''嶷嶷而立''的王氏子孙不得不揖别政坛和文坛。''以能吏起家''、''文才结聚,而子孙又多嶷嶷有立''的临川王氏,为何尝突无余音,几成绝响,这个令人难索解的文化之谜,其真实和隐秘的底蕴,或许正在于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