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别为子孙留臭名(5—15—1,讲于2021年8月20日)

 惟虫能天 2022-08-30 发布于河北

作者心语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共修,同登善域。


点击上方按钮  收听朗读音频

 

 

学而不能行谓之病

别为子孙留臭名


《论语》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讲的是子贡问,孔文子何以得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为人聪明,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及自己的人求教为耻,所以得谥号为“文”。孔文子是卫国大夫孔圉,“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在本章中,子贡与孔子的问答是围绕孔文子的“文”字展开的。关于这个“文”字,是从周朝开始一直流传下来的谥法是一个人死后的盖棺定论。南怀瑾先生说,这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只有中国历史文化才有的,连皇帝都逃不过谥法的褒贬。中国古代做皇帝或为官,都最怕这个谥法,怕死后留下万世的骂名,甚至连子孙都抬不起头。他们为国家做事想争取的是万世之名,不想为子孙留下臭名,就是这个谥法的作用。简单说,谥法就是人死后的一字定评。比如说,皇帝死了,就由大臣或是史官做评语。正面评价的有汉文帝、汉武帝等,大臣像王阳明的文成、曾国藩的文正等等。反面评价的有汉哀帝、汉献帝等等。所以,中国人做事也好做官也好,其精神目标是要对后代负责。

此做法现在虽没在制度上传承下来,但其精神仍是存续着的。这种存续活在民间、活在民意之中,是一种强大的舆论和精神力量。举例说,老百姓对官员的评价,正面的有好官、清官、忠臣等,负面的有贪官、昏官、庸官等。我的一位朋友说,他对在本县任过县委书记的每个人,只用一个字即可进行概评。我听他说了说,还真有些道理。时间越久远、范围越扩大,这种评论就越接近真实。为了自己、为了子孙,为官者可不慎乎?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