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轻松读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昵称33542116 2018-01-18

 一字一成语,一句一故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敏”这个字的字形演变及其象形图画: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从图片上的字形来看,虽然写法略有不同,但都是用一只大手去抓一个、戴有头饰的女人的形象。其中个别字形中的手像是拿着杖械,表示抢亲除了用手之外,还要靠力量和武器。由此可知,“敏”这个字或许来源于古代的“抢亲”。抢亲必须迅速、敏捷而有头脑,而敏字的字形和字义都具备了这些条件。“敏”与妻子的“妻”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甲骨文中也时有混用:“敏”是抢亲的过程;“妻”是抢亲的结果。

《说文解字》中讲到:“敏,疾也。”

敏表示敏捷、迅速、机警、聪慧等等,也有勤勉和努力的意思。在行动上不迟疑、不懈怠,不懒散,这就是敏。



敏于事

当然了,不仅学习需要敏捷,做事更需要迅速的行动,“敏于事而慎于言”,才能真正把事情去落实,如果只是空想或者嘴上说说,那便什么事都做不成了。这叫做“敏事”。

敏于行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行”可以说是一件事情成功的重要保证,正如《论语》中所讲“敏则有功”,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只有勤勉、敏捷才能提高办事效率,才容易成功。

敏而有功,敏而仁

除此之外,“敏”还是达到“仁”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敏而仁”。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能行的五者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恭、宽、信、敏、惠。” 这里“敏”是勤勉的意思,孔子的“仁学”绝不是什么停留在口头上的夸夸其谈的学问,而是需要在现实中努力去做,奋力去行,逐步实践。如果没有勤勉的行动,又怎么能完成这样一项重任呢?

孔子是一位富有勤敏精神的学者。夫子之所以从布衣成为“至圣”,就在于他能“敏而好学”,对一切知识都“敏以求之”,并且能“敏于事”、“敏于行”,所以最终才能“敏而有功,敏而仁”。

敏而好学

就是说学习需要行动敏捷,不能拖拖拉拉,可以说,“敏”学是体现一个人好学最重要的标志。孔子也否认自己天生聪明,认为他学有所成的关键在于他的勤奋好学,《论语·述而》篇中讲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于事、敏于行、敏则有功。敏以求之,则成为仁人君子。




一字一成语,一句一故事。

“敏而好学”这个成语出自于子贡和孔子的一次对话: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得到‘文’这个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灵活,爱好学习,谦虚下问,又不以为耻,所以用‘文’这个字作为他的谥号。”不耻下问指的是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一件可耻的事情。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以上问于下,以老问于少等等,都称为下问。敏而好学指行动上的表现,不耻下问表明的则是态度和一种对学问的真正渴求。

孔子的回答表明,在他的心目中,一个人生性有敏捷的才思,同时还很好学,真正为学问而学,为真理而真,为道德而求,若能为此,不在乎自己的“身份”,不在乎自己的“阶层”,不仅向更有身份的人学习,还能向身份上低于自己的人学习,这样的人就有理由被谥称为“文”了。

纵观中国历史,能够被谥号为“文”的往往是大德之人。比如在西周的天子中,只有周文王被谥号为“文”。不管是忠臣还是明君,这个“谥号”也并不多见。历史上,有晋文公,汉文帝、魏文帝等帝王;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苏轼被谥号为文忠;范仲淹、曾国藩被谥号为“文正”,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去世之后被谥为“文襄”。屈指数来,不过一二十人而已。而孔文子所得谥号为“文”,可以说是一个极好的谥号了。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这既有评定制度上的依据,也与孔子本人的情怀和侧重休戚相关。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重“学”,首篇便是“学而”,而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也是十分符合孔子所重视的 这种优秀的品格。

更重要的是,在孔子看来,真正有“文”的人,为了“学问”,为了“真知”,哪里有“学问”,哪里有“真理”,就向哪里求。求诗书礼乐之事,成仁义礼智之德。



一字一成语,一句一故事。

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钱学森的老师叫冯·卡门,他是航空和航天领域最杰出的一位元老。卡门晚年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1936年的一天,他到我这里来,就将来的深造问题请我指点,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这个年轻人个子不高,带着认真的神情,回答我的问题时精确得非同寻常。我立刻被他的聪慧和敏捷打动了,于是建议他到加州理工学院进修。”

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一个学期,便表现出令人吃惊的才华。他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在课堂上总能机敏地提出一些深刻而又复杂的问题。在那时,通常老师会认为只有犹太学生才是最勤奋、最聪明的。

然而,另一个犹太学生的回忆,却否定了这个看法。他说:“有一天——那是一个假日,感恩节或圣诞节,我去教室复习功课,以为那里只有我一个人,便把收音机开得很响。不一会儿,隔壁的墙上传来重重的敲击声。我关掉收音机,走过去一看,钱学森早已在那里用功了。我这才知道,原来中国学生比犹太学生更勤奋、更刻苦。”

后来,钱学森成为了冯·卡门的左膀右臂,他为冯·卡门执行各种各样的计划,将他的理念迅速地付诸实践。钱学森夜以继日地工作,总是能又快又好地把手稿演算出来。他成为冯·卡门不可或缺的紧密助手,冯·卡门负责动脑,钱学森负责动手。他头脑敏捷,做事麻利,这样的人才真是千载难逢。不论是在冯·卡门的实验室,还是回到祖国,为国家效力,钱学森的勤敏好学都是始终如一的,当然了,他的敏而有功,敏而仁的人格魅力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所铭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