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投资高手近期的几个重要思考!

 zwjymzy 2022-08-30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关于财富

1、钱这个东西像一头跑得飞快的小鹿。你越是追着它跑,越觉得累,还抓不住。这就是追风口创业失败的原因。

正确的做法是,在它可能未来跑过来的必经之路上进行布局,然后加点耐心,等待收获。过去三十年,中国整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风口:倒卖农产品- 家庭作坊生产- 小商品批发- 煤老板- 通讯设备- 淘宝开店- 跨境电商- 直播卖货,不管社会如何变迁, 无论哪些人,如果他们赚了钱都会买房,只要你提前把房子买好,将来高价卖给他们,就把他们的财富转移过来了。

小鱼才浮出水面找吃的,大鱼都是躲在水底下,什么也不干,默默等着小鱼吃饱长大然后吃小鱼。

2、澄清一个误导社会已久的概念:财富自由

我们社会很多人都追求财富自由,寄望有钱了就可以自由了,不用再努力上班,彻底解脱了…

事实上,这个是穷人对有钱人的一种幻想,真正的有钱人从来没有把财富作为解放自己的手段,相反是实现自我的手段。

李嘉诚90 多岁还上班,不是因为贪钱,而是因为这是他本来的习惯。雷军都拍短视频直播,不是因为他缺钱,而是因为这是他的使命,小米公司还有几万人寄望跟随公司的发展,养家糊口。

最初我们都把钱当做目的,到了一定阶段,它就不是目的了,而是实现自我的手段。

3、 体力劳动决定了你的财富下限,认知观念决定了你的财富上限。遗憾的是,很多人都不愿意改变自己,总是固执己见,所以绝大部分人的财富都非常有限,只有少数人可以突破原来的阶层。

图片

4、 财富不是物质的简单积累, 而是生产和交换的秩序及过程;不是货币的票面价值,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信用系统。

5、体力劳动决定了你的财富下限,认知观念决定了你的财富上限。遗憾的是,很多人都不愿意改变自己,总是固执己见,所以绝大部分人的财富都非常有限,只有少数人可以突破原来的阶层。 


6、很多人赚到钱,以为是自己努力所致其实概率和统计告诉我们:努力的人很多,你赚到钱,纯属运气

所以要时时告诫自己
赚到钱就要想办法守住它,让财富持续、稳健地増长

这是经历过世事的人该有的敬畏心

7、' 生活这场游戏的一大秘密就在于,一切的线索和机会,几乎都隐藏在如何理解和把握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中,而你自己的观点大多时候一点价值都没有。'

每当你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应该获得一个' 可操作试错的思路' ,而不是一个' 观点'。如能做到,或许你会在很久以后发现,你已经变成了一个没有观点,只有思路的人,那就是赚大钱的人。

8、 这些年,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向我请教过如何赚钱,他们提问的方向总是集中于现在社会有什么门道可以赚钱,其实,这个社会赚钱的门道多的是,他们需要的不是知道哪里可以赚钱,而是先长长见识和提升技能,当这些你都具备了,赚钱是顺其自然的事。

钱不是掙来的,是别人硬塞给你的。金钱是一个妹子,你追她是追不到的,你得自己先优秀起来,然后吸引她过来。

9、 大部分发过财的人都明白人生往往是某一两次的关键选择令到自己财富猛増,钱真的是大风刮来的。

在军事上也是如此,往往是某一两场关键大战即彻底扭转局势, 打赢了,胜利的一方从此势如破竹,不可阻挡;打输了,失利的一方则兵败如山倒,再也无力回天。


二)关于认知

1、时代面前,个人力量是渺小的,你要利用时代的规律,放大你的能力。 

“点线面体”是一个重要的选择框架,你选择的城市、选择的行业,选择的公司,本质就是选择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决定了你的进化速度,你的财富天花板。但要记住,无论怎么选择,拼搏都是底色。

2、 每一种思潮的泛起都源于社会结构的变迁。什么样的受众接受什么样的观念, 将人群组织起来的观念一定与受众的现实状况和自身诉求高度契合:买不起房子的人更乐意相信房价会暴跌, 并自动屏蔽与之不符的信息。没上过学且困在底层的人更热衷于将生活中万分之一概率的逆袭无比放大。越是自身匮乏的女生更愿意相信白衣骑士和灰姑娘的故事。这并不是一种巧合, 而是一种需要!不管相互联动的世界表面多么的让人眼花缭乱, 由生命体结构自身的悖论所衍生的各种问题, 无论在什么样的时空范围内都呈现出一脉相承的特征。

3、 无知的人不一定愚蠢, 因为有些人一旦接触到新知识,新观念,马上会吸收,自我反省,然后加以辨证利用。

相反,那些知道很多知识,内心却非常固执的人才是愚蠢的,他们也许曾经知道很多, 但是这些已经成为他们内心的成见,他们再也无法接受新的观念,并且一旦你指出他们观念的错误之处,这些人就会跳将起来与你辩论,实在是无法沟通。我们千万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4、 一个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有钱的?从他改变对社会和金钱的观念的那一刻, 死守成见的人是无法跟上社会变迁的,这种人注定被边缘化。

5、不管什么年龄,年轻的标准只有一个
那就是改变自己的能力。

人不会因为老而变得顽固
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顽固而变老的

6、分享一个中国普遍的现象:
大部分人误把政治正确当做三观,以至于他们的智商远远偏离了常识和事实,所以人生遭遇种种困境就无可避免了。

7、 在人类的大脑之中,在既定前提下,任何观念和行动都可以自圆其说地合理化。这是人的天性,为说服自己寻找合理性,且总能找到。但问题是,很多时候很多人的既定前提是错的。

8、 30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假如30岁没有把「财富」内功练好,你40岁的时候吃再多补药,也很难维持稳健的发展速度,越早领悟财富背后的逻辑,然后付诸行动,就越好。

中国80%的人都是过得浑浑噩噩的,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何实现之。

9、 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过于自我,觉得自己' 逆光而来,配得上这世间所有美好',所以一旦不被领导赏识,难免会觉得' 怀才不遇'。你爱的人不爱你, 你会觉得对方' 瞎了眼',永远不会反思自己配不配,因为你觉得爱情不应该用物质来衡量,可是你试图用'有趣的灵魂'去交换别人的财富、地位、美貌这些硬通货,又高尚到哪里去了呢?

短期内你的价值可能会被高估或者被低估,但生活就像投资品一样,是存在均值回归的,溢价终究会被时间抹平,最终每个人都只能过上与自身实力能够匹配的生活。

10、  很多送外卖的人,没事的时候,就聚在马路的摩托车旁边刷抖音,玩王者...

他们缺机会吗?这条路是他们选的,可能十年前,别人在学校认真学习,准备考大学的时候,他们也在懒撒任性,打游戏。

假若他们偶然得到几万元,也不会想到该学什么提升自己的技能或者买个小三轮什么的跑运输改善收入,他们只会很快地将其挥霍一空,然后继续自己的贫困生活

穷人大多数时候都追求即时反馈的快乐并且沉浸其中,例如打游戏,刷抖音,放纵自己等等,他们无法为了长期利益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漫长等待。

贫穷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潜意识的选择,最可怕的是这是自己不自知的。谁也不欠你一次暴富的机会,国家从来没有许诺每个人都会成为有钱人。

图片


11、 随着性子做事比闭着眼睛走路更危险,因为人性天然就会往恶的一面倾斜,比如贪婪,嫉妒,短视,懒惰等,这些都会自动把你带往陷阱和绝境之地,再好的运气也救不了你。

生活过得幸福的人,都是理性自律的人,因为社会竞争的大概率会筛选这种人胜出。

12、 普通人以为运气仅仅是随机事件,实际上性格、习惯和认知才是主宰你福祸的主要原因,你认为的功败垂成,其实是命中注定。

一个人的语言暴露了他的心智,心智决定了命运。其实一个人以后过得怎样, 是可以提前判断的。交朋友,找伴侣的时候,一定要看准,不要靠近衰仔。

13 、财富在人的观念形成的过程当中就已经完成了分配。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行动,导致了最终的财富分野。

有些时候, 一个人不是他不想富裕起来,而是他的观念无法扭转过来,所以他始终无法改变自己的人生状态。换言之,这就是宿命。

14、一个人的最大成就,不会超过他的见识普通人要十几年才领悟出来的道理,在塔尖人群眼里只是一个从小就明白的基本常识。

普通人最大的问题不是不努力, 不是不聪明,而是周围缺少明白人。塔尖人群也不一定智商有多高,而是从小耳濡目染了父辈成功思维和行事风格。


三)关于买房

1、20年前,深圳房价4000多,现在均价7.2万,接近18倍,增长率13%左右。20年前,成都房价1500元,现在2万多,接近15倍,増长率11 %左右。

买房其实赚的是时间的价值,而不是短期投机的运气。要说短炒,其实我年轻的时候玩得太多了, 现在回头想想, 当时一套房赚三四十万有什么意义呢?这么着急变现, 很多后来涨到了 1000多万。如果这些货还拿在手里, 今天不止这个财富高度了。

我本子上记录的交易,都是血泪,有些房子,当时卖掉,真的很开心,觉得卖了高价,人家接盘了,过了几年,居然翻了几倍,后悔莫及。

2 、一个普通人,想踏上买房之路,其实是很艰辛的,在这条路上的人,不仅要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也要极度自律;要有强大的内在和坚定的信念。很多人,是吃不下看房跑盘体力上的苦;很多人,是吃不下负债八位数的苦, 无法面对自己的焦虑、孤独、恐惧。更多人,吃不了自我约束、为达成目标克勤克俭的苦, 有了点钱就自我膨胀染上恶习、散尽家财;也有很多人,吃不了来自他人的嘲讽之苦:为了买房这么节约, 做人为什么,真是想不通!还要搞什么?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吃不了耐心等待之苦,财不入急门,今天买明天卖的是股票,真正房子上的收益、至少三五年甚至十年。买房的人,都没有太多现金,只有平方米,'一入房圈深似海,从此现金是路人'。只是,这些平方米,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变得值钱;走着走着,偶尔回头,一辆玛莎拉蒂200多万,也才半套房,想要随时可以有; 可是,正因为可以实现,所以才变得不再感兴趣。

反而, 是积攒平方米,是如何再实现N + 1 套,考验自己的技能、能力, 成了挑战者升级打怪乐此不疲的人生游戏。买彩票中了大奖的,不算富人;凭拆迀拿到赔偿的, 也不算富人.....

因为, 这些都是' 概率',都不是' 吃苦' 吃出来的,纵然从天而降了千万财富,掌握不了财富的本质,最终也是千金散尽。所以,真正的富裕,是经历苦难锻造出来的认知和眼界。

3、最近一位朋友买了 1100元楼市团长购房攻略的合订本,我非常好奇地问了一下他的情况,原来他一边打工,一边买房置换,现在已经攒下了近2000 万资产,虽然他起步很低,但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赞一个!

图片

4 、买完房, 建立好资产包就投入提升现金流,努力工作当中去,有了底仓就不怕货币贬值的洗劫,有了后路,就没有顾虑了,一切只会变得越来越好,到了房价大涨的年份,再裂变或者卖掉扩张就行了。

做房产投资,需要做的事情不是很多,只是买入+等待而已。

人生要学会做一个富贵闲人,真正的赚钱不是日夜折腾,而是选好方向投入,然后静待花开。大部分人只想赚快钱,四处奔扑,最终一场空,只有少数人有足够耐心赚慢钱, 赚有确定性的钱。虽然楼市短期涨跌,几乎无法预测,但是长期来看,城市化和人口集中却是确定的,所以买房久持必赚。

5 、在这个社会,不要试图赚最大的钱,应该赚最稳的钱,持有做有确定性的事情,时间久了,你就是赢家。千万不要炒股、创业,安安心心买房,坚持十年, 你将远超同龄人。

6、房价快速上涨,会出现逼空下跌,对所有人都是没有好处的,哪怕是炒房的人也不愿意见到这种局面,因为快速上涨- 逼空急跌,令到你来不及建仓,还没买够,房价就已经很贵了,你没钱买了,再者即使买了,因为逼空下跌,你手里的房子来不及卖出就暴跌了,也是没钱可赚。

房价缓慢,持续几十年的上涨,才是对所有人都是有好处的,政府可以卖地, 开发商可以赚钱,工程公司有活可干,买房的人资产升值没有买房的人还来得及上车...

7、' 买房跟着规划走',逻辑在于规划的背后是政府投资,后续建成的学校、医院、商场等配套,是优质的城市资源,房价对应的其实就是城市资源。

8、 为什么投资买房本地人不如外地人?

本地人总想着过去,外地人更愿意相信未来。外地人没有所谓的市中心概念, 对他们而言,有配套就是市中心,就值得买,所以他们往往买在最有潜力的新贵地段。

9、如果穿越回到四十年前,你给爷爷说,以后你在大城市给别人送外卖, 一个月能挣一万块,他肯定觉得你疯了,万元户中国才有几个呀。

'你卡里余额没变,但是你的财富确实被人偷走了'(通货膨胀)。其实房子本身没涨, 只是钞票不值钱了,所以你要用更多的钞票才能买到原来的房子。

10、 你以为是你在挑房子, 房子又何尝不在挑你,不仅挑你的征信,还挑你的资金实力,魄力,品味,认知和远见,其实每套房子都有合适它自己的主人。

11、分享3条我这么多年真刀真枪实践总结出来的房产投资必胜法则:

1)在起步阶段,房产涨了要迅速裂变或卖出从而一套变两套,扩大资产,等待下一轮大涨行情到来。房子涨了,你不盘活它就是死资产,一定要裂变。

房子你不需要永远占有,你只需要持有它涨得最厉害的那段时间就够了,所以不要爱上你的房子,它涨到一定程度就要想办法裂变,一套变两套,两套变三套...

2)风险是张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投资者不喜欢一潭死水的市场,中国楼市已经 调整了三年有余,现在是买房的好机会。

3)任何生意,最大的优势都是时机。无论是互联网独角兽,还是投资房地产,一切的努力,都比不上'别人干得比你早〃。所以我常常说:炒房无秘诀,全靠买得早。

12、李嘉诚一生没做过亏本的生意,他是如何抄底楼市的?

李嘉诚15岁辍学进入社会,到处跑街,推销塑胶花,到了2 0 岁,成为塑胶花公司经理,赚到人生第一桶金之后,他自立门户,30 岁拿地建房开厂,开发地皮。此时,他的身价还远远不及霍英东。

1967年香港楼市出现波动,房价下跌3 0 % , 地产界扛把子霍英东举起大旗号召各KFS抱团取暖。刚入地产圏没几年的李嘉诚看准了形势,于是调用了所有的资金, 以极低的楼价大量抄底地皮和房产。

果然,不出几年,香港楼市大幅反弹,李嘉诚的身价狂涨了 5倍。

有了成功案例就有底气,李嘉诚自此一发不可收拾,1972 年长江实业上市, 超额认购65倍。1969到1981的12年,香港楼价涨了 18倍,李嘉诚身价増长超50倍,一举跻身香港四大家族行列。

最后,如果你问我,中国房产还值得买吗?以我十多年的投资经验,可以非常明确地告诉你:衰市有人发达,旺市亦有人输钱。

在一个长期、确定的趋势里面, 值不值得买是因人而异的, 如果你有资金, 市道不好恰恰是你低价抄底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