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态温和,具有欺骗性

 Flowers11 2022-08-30 发布于河南

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sclerosing epithelioid fibrosarcoma,SEF)是纤维肉瘤 的一种少见亚型,由Meis—Kindblom等 于 1995年报道。

临床特点                                     
SEF多发生于成年人,年龄范围较广(I4—87岁)。发病高峰为 30~60岁,中位年龄为45岁,男性略多见。

好发于四肢和躯干(尤其是下肢、臀部和大腿根部)、头颈部深部软组织,偶尔也发生颅内、脊柱旁、 盆腔、阴茎根部、骨。

表现为缓慢性生长的肿块。术前病程长短不 一,从数月至数年。近 1/3病例肿块于近期内明显增大, 伴有疼痛。

大体特点                                       

肿块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境界相对清楚,无包膜或被覆纤维性假包膜。直径 2-22 cm.中位为 7-10cm。切面呈灰白色,质地坚韧或有弹性。局部区域可见黏液样区域或伴有囊性变。但坏死或 出血均不常见。

镜下特点                                       

SEF镜下形态温和,具有欺骗性。具有2个特征性的形态。

其一 表现为肿瘤的间质内大量深嗜伊色、玻璃样变得胶原纤维,而瘤细胞的数量相对稀疏 。

图片

其二表现为瘤细胞呈上皮样,并常呈狭窄的条索状排列 ,分布在硬化性的胶原之间,类似浸润性或转移性小叶癌。

图片

图片

在一些瘤细胞相对集中的区域,还可呈巢状或片状排列,部分病例中还可见腺泡状排列结构。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上皮样瘤细胞的核异型性并不明显,核分裂象也较为少见,易被误诊为良性病变。

一部分肿瘤内除 SEF的典型形态外,局部区域还可见经典的纤维肉瘤区域,提示 SEF与纤维肉瘤的关系密切。

免疫组化                                     

瘤细胞弥漫强阳性表达vimentin。

大多MUC4阳性。

图片

MUC部分阳性(手机拍的,不太清楚,但的确是阳性)

图片

MUC4弥漫阳性(理想典型病例会这样)

AEI/AE3、EMA(少数病例可灶性或弱阳性表达)、CD34、LCA、SS18-SSX、SMA(或者局灶阳性)、Desmin、WT1、CD68、HMB45、CD30、神经标记和 S-100。

P53标记多为阴性。

MDM2可有过渡表达,可能在肿瘤的发生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分子遗传学                                   

多数有EWSR1-CREB3L1融合;也有CREB3L2CREB3L3的报道。

罕见有FUS-CREB3L2病例。

但新近报道有少数SEF MUC4为阴性,且EWSR1/FUS基因重排,但在这一类病例中,检测出YAP1KMT2A基因重排。故若在诊断中遇到MUC4免疫组化染色阴性且缺乏EWSR1/FUS基因重排,但高度怀疑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的病例,可进一步行YAP1KMT2A基因的检测。

鉴别诊断                                    

主要包括一些具有上皮样形态和硬化性间质的良性或恶性肿瘤:

(1)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肿瘤内也含有大量绳索样的胶原纤维,有时瘤细胞也可呈圆形或卵圆形,可与 SEF混淆 ,但 SFT多有包膜围绕 ,或有清楚的周界,除呈条束状排列外,还可见到多种排列方式,包括无结构样结构 、席纹状和血管外皮瘤样,而间质内的胶原形状也多种多样,除绳索样外 ,还可见到石棉样或不规则形的胶原小结,此外肿瘤内的血管壁常伴有玻璃样变性。免疫组织化学瘤细胞表达STAT6、 CD34和 bcl-2,可资鉴别。

(2)浸润性或转移性癌 :临床上多有相应的癌肿病史 ,癌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 ,癌细胞强阳性表达上皮性标记,如 AE1/AE3、CK7和 CK8等,可资鉴别。

(3)单相纤维型滑膜肉瘤:虽可在部分肿瘤的间质内可见胶原纤维,但其数量相对较少 ,远不及 SEF明显,此外 ,除 EMA外,瘤细胞还可表达 AE1/AE3、CK7、CK19、calponin、TLE1和 bcl-2等标记,细胞遗传学分析显示 t(X;18),RT-PCR则可检测出 SYT-SSX1/2融合性 mRNA。

(4)透明细胞肉瘤:瘤细胞丰富,被粗细不等纤维结缔组织分隔成巢状或粗条束状 ,瘤细胞胞质淡染或透亮 ,也可呈嗜伊红色,核大,可见明显的核仁,偶见多核巨细胞,少数病例胞质中可见色素颗粒。瘤细胞表达 S-100、HMB-45、MITF 和PGP9.5等色素性标记。

(5)上皮样平滑肌肉瘤:瘤细胞胞质丰富,淡染透明,部分呈深嗜伊红色,瘤细胞异型性明显 ,核分裂象易见。瘤细胞表达SMA、Desmin、h-caldesmon、calponin。

(6)硬化性横纹肌肉瘤:由分化较为原始的小圆细胞、梭形细胞或多边形细胞组成,含有多少不等的嗜伊红色胞质,部分病例中可见含有横纹的蜘蛛网状或带状横纹肌母细胞。瘤细胞呈条束状、假腺泡状和假血管腔隙状排列,浸埋于大量嗜伊红色的玻璃样间质内,免疫标记瘤细胞表达Desmin、Myogenin和 MyoD1。

(7)玻璃样变纤维瘤病:多发生于婴儿 ,以多灶性的皮下结节或肿块为特征,常为常染色隐性遗传的家族性病变。镜下由成束或成簇的梭形纤维母细胞和大量、均质嗜伊红色的玻璃样基质组成 ,有时胞质也可呈透亮状 ,浸埋于硬化性的间质内,可与SEF混淆。

(8)硬化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 B细胞淋巴等,免疫组化淋巴细胞标记可加以鉴别。

(9)骨外骨肉瘤:常显示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常见且为病理性。SATB2阳性,MUC4阴性。

(10)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常见于青壮年,典型病例可见低密度的纤维胶原区和富细胞的黏液区,肿瘤细胞为梭形,呈旋涡状或者束状生长,血管在黏液区通常非常显著,核分裂罕见或者缺如。MUC4也阳性,但是分子:(7;16)伴有FUS-CREB3L2(75%病例)。

(11)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形细胞肿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核分裂及坏死常见,多种免疫标记表达(如上皮CK/EMA,间质desmin核旁点状和神经内分泌标记NSE),WT1/CD99质+。分子EWSR1-WT1重排。

预后                                             

侵袭性肿瘤,总体预后差。复发率>50%,转移率高达80%。最常转移部位为肺、胸膜、骨骼、中枢。转移性的SEF形态常出现变异,形态非常不典型,异型性较大,出现退变怪异核大的瘤细胞,甚至横纹肌母样的瘤细胞。但无论肿瘤细胞形态如何改变,其硬化性的胶原背景始终存在,故在诊断时若见到肿瘤弥漫的硬化背景,需考虑到SEF的可能。

图片

肺转移的SEF

治疗                                            

临床上,对 SEF宜采取局部扩大切除,必要时辅以术后放疗 ,加强随访 ,并注意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可能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