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隋末唐初人,历经天下大乱,一生三次做官,又三次隐居的“三仕三隐”人物。在做官和隐居的人生路途中徘徊,在仕途和平民生活里怀抱知足。 * * * 王绩自幼好学,博闻强记。隋开皇二十年,11岁的王绩游历京都长安,拜见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因出口成章和年少意气被在座公卿赞为“神童仙子”。大业元年(605年),王绩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王绩不喜欢在朝廷做官,请求担任六合县县丞。任职后官场接触多了,故对隋炀帝的朝政也有所了解,对隋炀帝建东都,筑长城,兴徭役,导致百万劳役受苦受难的社会现状十分不满。所以他主动辞掉了县丞,说“网罗在天,吾且安之!”王绩第一次解官去职,就回到了家乡。在家乡隐居年间,王绩每天弹琴、写诗修史,时常下田体验锄禾的乐趣。他以诗赋自慰,本应叹感时运不济,但王绩给世人流露的不是痛苦与纠结,而是超脱与不凡和知足,他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王绩在隐居时,还去学酿酒,这样他就喜爱上了喝酒。隋末前往河北依附友人凌敬,在窦建德兵败之后进入长安。唐武德八年,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做了一名“待诏”,就是随时听候皇上指令。37岁的王绩在正值壮年立业之心尚没有完全暗淡时再一次选择入仕,对新建立的王朝又充满着希望。贞观初年,李世民杀兄弑弟,夺取皇位,这让王绩清醒了朝中皇权争斗的无情。王绩恐与其兄王凝弹劾侯君集获罪有关,于是称病辞官,第二次隐居田园。 弃官归隐无收入,家境的贫寒成为他第三次选择出仕的原因。但这一次他的那种建业之心已然无存,反而颇有几分无所畏惧超脱尘世的态度。他被朝廷征召为有司,王绩主动要求做太乐丞,自愿降级使用。吏部认为这不合品级不同意,王绩坚决请求说:这是我深切的愿望。吏部最终按照王绩的请求任命了他。原来太乐署有一个叫焦革的人,是著名酿酒师,上班就有好酒喝。有一天焦革去世,王绩就慌了,以后没酒喝了!后来打听到焦革妻子酿酒技术也不差,王绩就从焦革妻子那里继续定酒喝。一年多以后,焦革的妻子又去世了。王绩说:这是苍天不许我畅饮美酒吗?就弃官离去了。这是王绩第三次辞官隐居,王绩一生仕与隐,醉与醒的知足纠结…… * * * 人生知足天地宽,大事小情自量力。沉浮不定是轮回,贫富无常知足心。知足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做人的精神潜力,得失不去在意,挫折顺其自然。知足者能忍为安,人生没有欲望,就没有伤害,看淡人生,知足常乐。知道,让人活得明白,知足,让人活得平淡,知足不贪,安贫乐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自得其所,所适皆安。人生最长久的收获,其实就是知足。生活,是用来成长的,智慧,是用来飞翔的,幸福,是用来珍藏的,经历,永远是人生无价的财富。知足常乐,因果老天有安排,人善天不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