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史

 茂林之家 2022-08-30 发布于湖南

今天来讲讲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史,新石器时代,在长江、黄河两大水域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畜牧业也已经出现,母系氏族公社达到全盛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利用变得广泛而深入,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纺织品。此时的纺织品,多为天然有机材料制成。商朝是奴隶制社会,此时的服饰也开始出现了等级色彩。商代的纺织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商代人民已经能够织出极薄的精细绸子和几种提花织物。到西周时期,生产力逐渐提高,服饰的规范化也被纳入礼治的范围。周朝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有宽,并且衣袖的大小有两种样式。中国的礼服制度逐渐完善,表现出鲜明的阶级色彩,男服有冕服、

弁(biàn)服、

玄端

和深

衣几种,其中后两种为常服;女服有鞠衣

、展衣、

禄衣

和唇衣,其中第三种为女子常服,最后一种为贵族女子的嫁衣。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研究,多来自于人物雕刻和绘画。战国时期,胡服

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其中短衣、长裤、革靴的设计,十分适用于骑射。另一种较为流行的服饰为深衣

,深衣是一种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贵族中流行深衣式的袍服,而平民以之为礼服,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深衣。秦汉时期,袍服为象征身份尊贵的服饰。秦始皇时期建立了衣冠制度,规定衣色以黑色为最上

,三品以上的官人着绿袍,庶人着白袍。秦汉帝王的服饰基本沿袭战国时期的冕服,通天冠

为皇帝的常服,祭祀时,皇帝以及臣僚通常要佩戴冕冠。

汉代的冠服制度,基本沿袭秦制。汉代流行的服装样式大致有曲裾

、直裾

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袖口有镶边,通常使用领口很低的交领,以便露出里面衣服的领子。汉代曲裾也是女子最为常见的一种服饰。汉代服饰几乎没有禁忌,但是“刘氏冠”不允许人佩戴。“文景之治”后,汉代物质生活水平极大丰富,织绣工业十分发达,贵族人士开始穿着“绫罗绸缎”。汉代在政治上虽然实行“重农抑商”,可农民和手工业者依然十分贫困,农民依照法律规定,只能穿着本色麻布衣,不许穿彩色,到西汉后期,才可以穿着青绿色

的服饰,商人大贾的穿着十分奢侈华丽,贾谊形容道:“今之卖僮者,得绣衣、丝履偏诸缘。”汉代妇女中还开始流行穿着襦(rú)裙

,上襦下裙,襦较短,裙较长。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服饰穿着,也基本沿袭秦汉旧制。但是受战争和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服饰风格与前朝后代大相径庭。魏晋时期,文人雅士追求个性审美,追求自我精神和独立的人格,在服饰上往往表现为蔑视礼教、不拘礼法。与此同时,魏晋时期玄学的盛行使得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成为一种风气,在穿着上甚至袒胸露脐。魏晋的服饰与强调礼教的秦汉服饰相比,变得宽松,“褒衣博带”成为当时主要的服装形式。以超脱潇洒的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文人雅士,便以此种服装显示自己豪放洒脱、不拘礼法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服饰也具有鲜明的特色。上衣逐渐变短,衣身变得更为贴合身体,分为斜襟

和对襟

两种形式。下装裙摆样式繁多,或是增加裙长,或是增加裙摆数量,极大地增添了美感,使女子看起来柔美纤细,彰显了女性魅力。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间交流与融合不断深入,胡服的样式也逐渐融入汉族传统的服饰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服装形式。裤褶、裲裆(liǎngdāng)等服装都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地区的异族文化,由于它们在功能上存在优越性,而为汉族人民所吸收,这种融合更加丰富了传统的汉族服饰文化。接下来是隋唐隋文帝在位时期,服饰较为简朴。此时隋文帝只强调“祭祀之服,须合礼经”,存在着南北朝服饰的明显特征。隋炀帝时期,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对服饰等级的差别作了明确的规定。隋炀帝时期“盛冠服以饰其奸”,社会风气十分奢靡。隋朝官服多大袖而长仅及膝,隋文帝赐大臣束九环金带,官员称“以腰保领”,表示对皇帝的拥戴。隋炀帝所定皇后服制有袆衣、朝衣、青服、朱服。大业间宫人流行穿半臂,下着十二破裙,又名“仙裙”。民间妇女穿青裙。妇女外出戴幂罗,把面部罩住。这类打扮,都吸收融合了南北朝时期胡服的艺术特色,对唐代女服有很大影响。隋代官员穿南北朝裤褶服可以从驾,唐初也可穿朱衣、大口裤入朝,但到贞元十五年因裤褶非古礼而被禁止。唐朝服饰作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产物,与唐代的文学、艺术、医学、科技等共同构成了大唐全盛时期的灿烂文明。它在保持汉族服饰特点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其他民族和国家服饰的特色。唐朝服饰在颜色上绚丽多彩,样式上雍容华贵,反映了唐朝人民物质生活条件丰富、思想大胆开明。唐代的男子服饰样式较为单一,最常见的是圆领袍衫,又叫做团领袍衫,是一种不论场合贵贱都可以穿着的服饰,甚至可以用作朝服。传统的冠冕服饰只有在祭祀等较为隆重的场合才须穿着。即便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唐朝男子服饰的样式并没有特别多的类型,大多都是圆领,头戴首服,脚穿乌皮六合靴,彰显男子气概。唐朝帝王服饰种类繁多,黄色成为皇帝的御用色。唐代女性服饰色彩鲜艳、品种多样,显现出优雅华贵的服饰特点。唐代女子的主要服饰为襦服裙,上着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上襦很短,下裙很长。襦的领口有圆领、方领、直领斜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期的祖领短襦甚至可见女子胸前乳沟,唐代女子裙装宽且长,为了显示身材修长,唐代女子时常把裙腰系得很高,唐诗中“慢束罗裙半露胸”就是对这种装束的描绘,可见当时社会风气之开放。此外,唐朝女子十分喜爱着用胡服,由于唐代民族融合进一步深入,民族文化的交融深入人心,连女子也喜爱穿着胡服,唐代女子所穿胡服多为翻领镶边窄袖开衩胡袍,女扮男装也盛行一时,但是汉族服装在男女区分上仍十分严格。唐代服饰是盛唐灿烂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出开放袒露、个性鲜明的特点,也侧面反映出盛唐国力强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接下来是宋朝,宋朝服饰在色彩和样式上都承袭唐代。男子公服常用颜色来区分等级,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外,平日的常服在用色上也有较为明确的限制,有官职者着锦袍,无官职者着白布袍。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样式。宋代女服仍以衫、襦、袄、背子、裙、袍、褂、深衣为主,宋代的女装往往是上身窄袖短衣,下身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衫,特点是淡雅保守,色彩朴素恬静,现在也有一种说法是宋代的女子服饰并不保守,宋代服饰沿袭唐代,以半露酥胸为主,宋代女子所着用的褙子,窄袖对襟,里面着抹胸,与晚唐服饰十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其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元代由于民族矛盾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受到极大破坏,其宫中服饰长期沿用宋制,到了元英宗时期才出现了兼有汉族与蒙古族色彩的“质孙服

”制。“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窄小,腰部有许多衣褶,这种服饰适合上下马。元代的贵族妇女通常佩戴一种高高长长的“罟罟冠”,

袍子宽大且长,一般的平民妇女通常着用黑色的袍子。接下来是明朝明朝建立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复了唐朝的衣冠制。官吏戴乌纱帽,穿圆领袍,袍服在品色上有规定,胸背缀有补子,并以其所绣图案的不同来表示官阶的不同,不独唯此,官员的腰带也因品级的不同而在质地上有所不同。明代服饰特点主要表现为等级制度的严格。此时,出现了一种六瓣或者八瓣布片缝合而成的小帽,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是仆役所戴,但因戴起来比较方便,逐渐流行起来,也就成了清代“瓜皮小帽”

的前身。明代服饰与唐代相比,衣裙比例明显倒置,上衣逐渐加长,露出的裙摆逐渐变短,上衣以圆领为主。下裙裙褶逐渐盛行,出现了“百褶裙”。清朝时期,推行剃发易服。满族的八旗服饰随着朝代的变更冲进了中原,在两族人民逐渐的交流和融合中,满汉两族的服饰互相替代,也保留了各自的服装特色。清代男子以袍、褂、袄、衫、裤为主,改宽衣大袖为窄袖筒身,衣襟以纽扣系之,代替了汉族惯用的绸带,在满族的服装上采用汉族冕服的十二章纹饰,直接刺绣方形或圆形补于衣上,称之为“补服”。汉族女子在清初服饰基本与明朝相同,在后来的不断变化中逐渐形成了清朝服装的特色。清初满汉女子发型各异,至中期,汉族女子开始模仿满族女子的高髻。由于汉族女子缠足,在鞋式上难以做到统一,于是汉族女子穿着木底弓鞋,满族女子穿着木底高跟鞋。无论是上衣下裳制、深衣制和胡服,都是中国古代宝贵的服饰文化。尽管今天的现代服装已被西方服饰所包围,但是人们需要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的服饰结构与特征,而将宝贵的传统元素继续发扬光大,如何将其与西方服饰融会贯通,才是今后汉服发展所需要的思考和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