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奎高 || 闲聊李渔(连载十九/李渔对中国戏剧六大贡献之⑤)

 锦绣文萃 2022-08-30 发布于江苏


闲聊李渔



文/张奎高

一、李渔是什么人?

(上接连载十八)

(八)李渔对中国戏剧六大贡献




5、昆曲交流第一人

旧时的戏班都是自负盈亏,自生自灭,为了生存,常有唱“对台戏”的竞演,以争得上座率,增加演出收入。

而戏班间互相切磋交流、提高演出技艺的活动不能说没有,但少见记载。

在李渔及其友人的诗文中,有多处提及或涉及其家班交流观摩活动。其中有两次观摩规模大、影响深、记载全。这应当是昆曲史上罕见的家班观摩、交流及研讨活动。

⑴、“芥子园大会”

首先声明,“芥子园大会”,听上去有点“××高峰论坛”“××峰会”高大上的意味,太现代了。可这不是本人为吸眼球的虚夸宣扬,而是三百五十前李渔友人的文字实录。是古人说的。

也就是康熙八年(1669),距今三百五十多年了,李渔梦想中的私家园林——芥子园终于落成。园有无处不奇的景物,无一不巧设制。凸显出园主胸有丘壑、别具手眼的造园理念。“雨观瀑布晴观月;朝听明琴夜听歌。”山水明月、听琴赏歌。如此美景、怡然仙境。让初成芥子园即名振秦淮,瞬间成为金陵园亭之冠。一时间群贤毕至、冠盖如云,盛极一时。

据载,先后到芥子园观看李渔家班演出的有:江苏布政使丁泰岩、慕鹤鸣、佟寿民;侨居江宁的明兵部侍郎李研斋、江南督粮道王继之;吏部侍郎孙承泽;江宁织造曹玺及其子曹寅、上元知县李如鼎;江宁知府陈开虞;江宁通判胡世美;江宁知县胡濨慧;江宁籍工部主事胥庭清;江宁同知姚士;江苏巡抚顾如华;江宁巡抚韩世琦、蒋国柱;常驻江宁的宜江知县张芳等;还有陈伯玑、白仲调、程瑞伯、白孟新、吴小曼、陈俞公、梅杓司等。

不少名家、隐士也纷至沓来、观剧吟觞,如:“金陵八大家”中的樊圻(会公)、吴度远,金石书画名家、诗人、左都御史周亮工(王渔洋、陈其年(维菘)是其入室弟子)及其遭狱时,一直相陪、人称义士的诗人吴冠五、人称“余杜白”的余怀、杜睿( 于皇)、白梦鼐( 仲调)、王佐车及其子王安节、王必草,方以智从叔、遗民第一巨擘方文(号嵞山)及其长子方楼岗、次子方邵村、文名震天下的方拱乾(坦庵)方弦威(孝标)、方亨咸父子及其亲家、左春坊侍读何省斋、复社中坚、著名诗人纪映钟(伯紫),诗人、戏曲家,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名士"的尤侗(西堂老人)等,都是芥子园观剧、评剧的常客。

“芥子园大会”记录的是康熙十一年(1672)元旦后,一群文人在芥子园观戏的情景。

这次大会的发起人是周亮工,参与者有:吴冠五、方文、方楼岗、方邵村、何省斋、吴冠五、曹玺、曹寅、王佐车及其子王安节、王必草及“慷慨长怀吊古心,颠狂不改凌云气。”其书上从不署“大清年号”的余怀等十多人。

此次活动在芥子园的舞榭举行。乔、王二姬演出了李渔的传奇《意中缘》、《蜃中楼》折子戏,观摩持续了一天,方文有诗可证芥子园之美和乔、王二姬才貌之引人入胜,诗曰:“ 因问园亭谁最好/城南李生富词藻/其家小园有幽趣/景石为山种香草/两山秦女善吴女/又善吹箫与弄琴/曼声细细肠堪断/忍管繁弦亦赏心……”

诗中记录的应是芥子园观剧的一个宿影,仅此我们不难想象当年芥子园的风光及李渔家班演出的盛况。

临别时,李渔向年仅 14 岁的曹寅赠送了自己的著作。曹玺则邀请李渔携家去江宁织织。时隔不久,周亮工受托邀李渔访曹府并撰联以赠萺玺。此是题外话、不说也罢,多年后,吴冠五在评点李渔《后断肠诗十首》时,再次提到这次高规格、高水平的演出,仍然称羡不已:“忆壬子春,僭周栎园宪副、方楼岗学士、方邵村侍御、何省斋太史集于芥子园观剧,共羡李郎贫士何以得此异人?……”可见乔姬、王姬演艺之高、扮象之美令人惊异,令人难忘。证明了李渔在普及、推广昆曲事业上的无量功德。

(2)、姑苏竞技

在“芥子园大会”上,余怀与李渔约定,一年后各携家班在苏州举行一次家班观摩以交流技艺。

康熙十年(1671)的端阳节前,李渔一行到了苏州,住进了拙政园东侧的百花巷。顺便说一下,现在百花巷分为东、西百花巷了。本文所说的百花巷是指东百花巷。

苏州是昆曲的发祥地,清初剧坛上活跃着李玉(生平不详)、朱素臣、朱佐朝、叶雉斐、毕魏、丘园等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的身份与社会地位极与李渔相似。通曲律,善制戏,长期为供应戏班演出而写作,并时而合作。因此,李渔此次是怀着一种学习、交流、观摩、切磋的目的而来苏州的。

听说李渔一行已到,余怀、尤侗、宋澹仙、朱建三、王长安忙赶往百花巷,迎接李渔,并盛情设宴。

演出于五月初一开始,五月十五结束。前后进行了半个月。

李渔家班以李渔改编的《明珠煎茶》、《琵琶记·寻夫》作为首演。演出从下午至第二天晓曦映窗,天已将亮,大家仍兴趣盎然。余怀看到高兴处,大呼:“妙哉!此等精彩演出,岂可无诗记之?”随即口颂道:“响遇行云事果真/飞来过曲是天神/谛观不是霓裳舞/ 悔杀蓬莱枉驾人。”“更衣正待演无双/报道新曦映绿窗/佳兴未阑憎夜短/教人饮恨扑残缸。”余怀诗兴大发,连吟八首,要求大家以韵和之。

李渔看到余怀如此评价自己家班,没有飘飘然,而是坦诚自爆乔、王二姫面对行家里手紧张忘词、跑调等失误,并为此惆怅、自觉无面子的尴尬心情:“才上氍毹齿未开/周郎顾曲眼睜回/未经出口先成误/目断惊魂字不来。”

在观看尤侗家班演出后,李渔对自己家班演出的失误再表遗憾:“主不识羞姬忘丑,曲有误,……听此等歌声,不若酣眠梅花纸帐。” 尤侗则对偶耳失误是常事,而将李渔自爆家丑的自谦之责给予了高度评价“笠翁君词中所言,皆司空惯语也,然而正是谦处方可见誉也!”并称赞乔姫、王姫虽然来自北方,但出人意料的是她们的演唱却水磨味浓(昆腔)、韵味情长,令木讷无情的自家本地歌童十分恼羞:“可知一字值千金/尽道新腔是水磨……”“谁知燕赵胭脂口/恼杀吴儿木石肠……”

“红红好好又真真/不数思王赋洛神/锦瑟玉箫供奉曲/果然燕赵有佳人。”余怀对乔、王二姫绝色美貌和绝佳演技极尽了赞美。

而他家三个幼童的新曲演奏,则让这些才子们童心大发、开怀不已:“李渔诗中记下了这一美妙的画景:“谁家曲小周郎,七岁听歌慧眼张。随手拍来板合,数声惊断老人肠。

五月十三,吴三桂的女婿王长安在拙政园宴宴请李渔等人,命家班为李渔一行演出了汤显祖的《牡丹亭》。

在观看演出时的交谈中,大家都将李渔与汤显祖并论。但李渔却始终认为汤显祖是自己永远尊敬的、可望而不可及的艺术大师。

为表示谢意,李渔即兴写下一阙《耐心花动,王长安席上观女乐》的词,表达出自己的谦恭、诚挚之心。词曰:“此曲只应天上有,今日创来人世……我亦逢场作戏,叹院本虽多,歌声尽沸。曲止闻声,态不摹情,但使终场而已。焉能他日尽如斯,俾逝者常留生气。借君酒,权代古人收泪。”

泪且收,歌声长,百花巷因此雅集而天下名扬。正如李渔所说;“百花巷,虽隘小,高车时降。喜同调佳宾无尔我,相对处旅怀增放。”李渔、余怀等名士高手们的这次姑苏竞技,对昆曲的发展,尤其是中国首部戏剧美学著作《闲情偶寄》的形成,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理应在中国戏剧曲史上占有重要一章。

“胜事欲传须珥笔,歌声留得几千年。”李渔没有说错,昆曲现已作为人类非遗定会传唱千年。姑苏竞技胜事迟早也会记入中国戏剧史册。“芥子园荒燕子去,广场犹唱《奈何天》”四百年过去了,芥子园早已淹没在历史尘埃中,但“芥孒园大会”却永远留在了古今文字中,与“姑苏竞技”共同见证着巨人李渔在中国昆曲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和不可撼动的地位。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张奎高,1950年生,江苏如皋人。笔名路楠、圭圭、雉水大圭等。从事军旅文化19年后,从事地方文化至退休,被誉为“一身戎装的文人”。

上演、发表过文艺作品数百篇,出版专著六部。作词、作曲的大型组歌《永远高歌东方红》获济南军区1976文艺汇演一等奖;传记文学《李渔大传》(上、下卷)获南通市2018“五个一工程奖”。

现为如皋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南通江淮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李渔研究会会员,国际汉学研究会终身会员。

特邀顾问:张奎高  

顾      问:曹桂明  

策       划:心源清波

总       编:岸芷汀兰

编辑制作:岸芷汀兰

图源:网络

本文作者已授权锦绣文萃平台发布

"锦绣文萃"欢迎您赐稿交流合作!!


温馨提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