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卞之琳诗歌大赛 || 秋平:卞之琳的爱情哲理和纸短情长(完)

 锦绣文萃 2022-08-30 发布于江苏
中国海门·卞之琳诗歌大赛
卞之琳的爱情哲理和纸短情长

文/秋平

三、卞之琳诗歌的“纸短情长”

01
“纸短情长”是卞之琳诗作的主旋律

古人说,“好诗可耐百回读”。卞之琳一生写诗无数,但几乎都是“短诗”,这种短,是以篇幅计,一般不超过15行。有人曾作过统计,他一生所创作的的诗歌作品,总行数不超过5000行。可以说,卞之琳的诗歌作品用“惜字如金”来形容毫不为过。

还以名作《断章》为例。这首短短的四句《断章》已足够品读一生。这首诗之所以会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富于象征性的美的画面。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 [12]。

 诗人在隽永的图画里,传达了他智性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诗人情感的诗的经验: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在感情的结合中,一刹那未尝不可以是亘古;在玄学的领域里,如诗人布莱克讲的“一粒砂石一个世界”;在人生与道德的领域中,生与死、喜与悲、善与恶、美与丑等等,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对的、互相关联的。人洞察了这番道理,也就不会被一些世俗的、观念所束缚,斤斤计较于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而应透悟人生与世界,获得自由与超越[13]。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14]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如此种种,却又落人了“诗人”的“观看”之中,诗作以“你”这样的第二人称写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人了另一重的“相对”。从这首诗中,无疑能够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但另一方面,也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括与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从而能够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短短的四行诗句,带来了极其丰富的感受与启示[15]。

02
“纸短情长”是卞之琳桑梓情怀的体现

卞之琳对诗的热爱是多方面的。这种热爱,既有对家乡的热爱,也有对爱情的渴望,还有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担忧。对家乡的热爱,体现在“无论走多远,这位语言大师直到耄耋高龄都说着一口纯正的'海门腔’。故乡路、砖瓦房、小池塘,还有家乡的月光,是他最深的乡情。”无论他身在何处,总是“乡音无改”,正如他女儿青乔2020年12月在海门区举行纪念卞之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发来的贺信中所说的,“家乡的这块土地,对父亲的成长起了决定的作用。美丽富饶的故乡海门,给予父亲许多的创作灵感,给了他无尽的灵感,是他创作的源泉。父亲的诗篇也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牵挂。”[16]

事实上,卞之琳的诗作,如果用海门话朗读,可能更有味道,韵味可能更加幽长。“诗人创作《断章》时,无疑是用海门沙地话写成的。”卞之琳研究会副会长、资深媒体人沈文冲说:“我有幸于1998年1月拜访了卞老,他当时的确是乡音未改。”巧合的是,海门山歌艺术剧院院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卫香用地道的海门方言演唱《断章》,听起来亲切入耳,毫无违和感[17]。

这也再一次证明,卞之琳20岁外出求学,在外工作生活70载,但乡音未改、乡愁未断、乡情永恒。可以说,这是诗人的乡愁,更是他浓浓的桑梓情怀、赤子情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卞之琳热爱海门、心系桑梓,海门人民也思念卞之琳,并用一首首诗歌,表达到卞之琳的怀念和敬意。2020年11月20日的《海门之窗》发表了郁斌、朱慧玮等9位诗人的诗作,字里行间表达着对卞之琳的敬意。朱玮的《致敬卞之琳》:“长江入海口的一个小村庄/诗人曾伫立的石桥在岁月流逝中消失/而那首《断章》却从未割断过世人对美好的向往/漂洋过海无论足迹有多远/悠悠的尺八传出的都是故乡的韵律//冬月初七,在生与死之间没有间隔/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活着还是不活,不再是个哲学拷问//远行的白螺壳如今安然回归/静卧于临江的玲珑湖畔/故宅的屋顶上三秋草渐渐泛起春天的绿意/心中有景便处处是风景//江水百转千回,百年一梦/桥依旧,人依旧/明月依旧,景色依旧”[18]。

03
“纸短情长”应成为诗人的创作自觉

近些年来,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一些怪现象,长诗、组诗成为衡量诗人水平的标准,“梨花体”“羊羔体”“屎尿体”一度充斥诗坛,给原来绮丽至美的诗坛,造成负面影响。我们研究卞之琳,就要学习他对诗歌创作的纯粹与执着。

卞之琳的诗作是纯粹的。他的诗作就像他的一生一样,恬淡优雅,深沉睿智。在他的作品中,读到的更多的是美:生活之美、家乡之美、爱情之美……即使诗中表现出的淡淡忧伤,如果细细品味,也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丝毫没有诗人自己的顾影自怜。可以说,他是一个纯粹的诗人,清澈的诗人,一个为诗歌而生,并为诗歌而吟咏、歌唱的诗人。

卞之琳对诗歌的创作是执着的。在他九十载的漫长人生中,诗歌创作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无论是经典之作《断章》,还是关于爱情的多首《无题》,还是其他全部作品,都是他对诗歌执着精神的体现。这种执着,还体现在他的精品意识上,诗人一生勤奋,创作颇丰,译著等身。他的诗作,从不以“长”示人,而是“以短见长”,完全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这样的评价是公允的,名副其实的,也是当之无愧的!

我们在今后的诗歌创作中,要自觉学习卞之琳的创作态度和创作精神,牢记“诗言志”的本质,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自觉做到不无病呻吟,不为写诗而写诗,不为篇幅而无限铺排、延展。

结语

卞之琳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爱情一时传为佳话和美谈,他的爱情诗,在中国诗坛独树一帜。作为中国哲理诗第一人,他的诗歌充满哲理,许多诗歌闪耀着诗人智慧的光芒,也是他睿智、中庸生活的体验。他的诗歌创作精神同样值得广大诗歌爱好者学习和借鉴,要像卞之琳这样,秉持“大道至简”的创作态度,以短小之诗体现其深度、宽度和广度,力求简约,达到“纸短情长”的效果。

卞之琳先生的诗作,读者众多,学习者也众多,可以分析研究的角度和方向也有很多。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还有更多的诗人、作家、研究者潜心研究卞之琳及其作品,并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卞之琳的诗歌价值将日益显现,他的创作精神也必将为更多的诗歌爱好者所学习、推崇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2]何言宏:南京师范大学:卞之琳《断章》赏析

[13]文档网:文学研究:浅谈卞之琳《断章》的隐喻之美的

[14]]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1936

[15]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 诗词鉴赏:断章

[16]人民网:江苏海门举行纪念卞之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 2020年12月10

[17]江海晚报:不朽诗篇《断章》里的海门情结 2020年12月9日

[18]海门之窗:致敬卞之琳——先生诞辰110周年怀想2020年11月24日

作者简介

秋平,1980年生,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硕士学位,现执教于某学院中文系,善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散文多见于省市报刊。



END

特邀顾问:张奎高  

顾      问:曹桂明  

策       划:汤红波

总       编:王    慧

编辑制作:王慧

图源:网络

本文作者已授权锦绣文萃平台发布

"锦绣文萃"欢迎您赐稿交流合作!
温馨提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