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戴望舒与卞之琳诗歌之比较

 中原高考678 2016-02-19


摘要:卞之琳的诗歌,三十年代是我国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异常激烈的时代,它对知识分子的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影响着现代文学包括心事的发展道路与方向。戴望舒与卞之琳作为同一时代的诗人,必然有相同之处,然而由于性情、经历、思想等的不同,他们的诗歌又存在着不同之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戴望舒与卞之琳是我国三十年代现代派两位不可


          三十年代是我国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异常激烈的时代,它对知识分子的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影响着现代文学包括心事的发展道路与方向。戴望舒与卞之琳作为同一时代的诗人,必然有相同之处,然而由于性情、经历、思想等的不同,他们的诗歌又存在着不同之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戴望舒与卞之琳是我国三十年代现代派两位不可忽视的诗人。
      一、 戴望舒与卞之琳诗歌的相同之处
           第一,对古典诗词的借鉴与超越 ,尤其是受晚唐五代诗人词家李商隐、温庭筠、冯延巳等人的影响最深。戴望舒《雨巷》一诗,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般忧郁的姑娘,结着淡淡愁怨如丝丝花香从烟雨朦胧的幽巷尽头飘来。中国古典诗词中善于用丁香结来形容人的愁怨,如南唐李璟把丁香结与雨中愁怨相结合,在他的《浣溪沙》中写到“手卷珍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又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温庭筠的《蒋侯神歌》中“青云自有黑龙子,潘妃莫结丁香花”,很明显诗人吸取了前人的意象和形象,但不是简单的对古典诗词的"稀释"和白话翻版。这个形象不仅是作者的愁思的载体,它更多的寄托了作者的美好追求以及理想破灭后的痛苦,深深烙上了时代的印迹。这个形象不仅是生活的实感,更添加了作者的思维,使作者的情思更加含蓄,给读者留下一个肆意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卞之琳的《断章》一诗,诗中完全写的是常见物,眼前景,而且是烂熟于古典诗词中的小桥、人物、风景、楼台、窗子、明月、梦……这些意象类似冯延巳的一首《蝶恋花》:“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断章》拓展了意境相连的两幅图画,画中的人物、桥头、楼上、风景、明月,以及想象中的梦境,比原来两句词显得丰富多姿,而且在这些景物的状写之外寄托了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人物主体与自然景物的构图,造成了一种象征暗示的境界,它们超越了自身表面或孤立的意义,每句诗和每个意象都在整体的组织中放射思想与审美的光芒。
           这种幽深的思考超越了个人的忧戚与欢乐而含有宇宙与人类的意识,是现代派高于古典诗人的一个突出点。
          第二, 回环美的结构。戴望舒的不少诗篇在诗歌结构上具有精心安排的回环的特色,这种在首尾或中间段落精心安排的反复、回环形式,有助于表达诗人的情感变化,或深化、或转折。如《雨巷》、《寻梦者》开头、结尾的反复、转折、深化、升华。《烦忧》第一节:“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如果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第二节四句顺序完全相反。
         在回环的使用上,卞之琳注重篇章首尾在意义上的回环,表达其对世界冷静的哲学思考, 并以此来阐释宇宙万物间的各种相互关系, 传达出深邃的内涵, 因此他的诗很多被看成是哲理诗, 表达了一种相对的观念。如《西长安街》一诗,共有三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两年前冬日的西长安街,然后用“走了多少年, 这些影子, 这些长影子”过渡到第二段。在这段当中, 我们看到了古道上的“兵车行” , 站在部门口的“黄衣兵” 和已经褪了色的“青纱帐”, 现实、历史、眼前, 远方两组时空概念在这里交织成一体。在第三段, 诗人则又把人们引向了“ 在更古老的城里, 这时候怎么样了呢” 的遥远的境地和历史。纵观该诗, 诗人的思路是过去、历史、现实、现实、历史, 整个诗就在纵横交错的时空中移动, 构成了对整个民族命运、民族精神的历史沉思, 唤起整个民族的觉醒和反抗。这种诗歌意象在时空中的回环, 大大地强化了抒情的力量。类似诗作还有《古镇的梦》、《尺八》、《圆宝盖》、距离的组织》等。
        戴望舒与卞之琳的诗歌还有同受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诗体自由等相同之处。
      二、戴望舒与卞之琳诗歌的不同之处
          第一,戴望舒写诗主要是写自己的个人历程,而卞之琳着重写哲理性诗歌,开辟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新智慧诗。大革命失败以后,戴望舒受到国民党通缉而避居松江,感受到了“在这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因而《雨巷》表现诗人热切的追求与所求不得的惆怅,诗中循环跌宕的旋律和复沓回旋的音节,衬托了一种彷徨、惆怅的心理情绪,从而间接地透露出痛苦和迷茫的时代氛围,典型地抒写了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失望和彷徨的心态。戴望舒前期作品多写爱情的苦闷和个人的忧郁,抗日战争爆发后,作为一个有良心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在祖国和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把个人命运融汇到广大人民的哀戚和抗争中去,不再为一己的悲欢所缠系,《元日祝福》正是这种变化的标志。1941年,香港沦陷,戴望舒因积极从事抗日被日军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始终保持坚定的民族气节,在恐怖阴暗的牢笼里,心却充满阳光。因而《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着祖国的地图,思绪越过千山万水,飞向受难的祖国大地,飞向坚持抗日的解放区,抒发了对祖国的一片深情,表达了对解放区的热情礼赞。
         卞之琳,在新诗史上,是一位具有自觉哲学意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不以社会现实的具体关注为旨归,而是从某种具象性生发开来,提升到哲学高度,表现出一种理性之美。如《距离的组织》一诗,有意识地利用因科学、哲学、人文学科的发展而改变了的诗人的思维与感受,来结构诗的意境。时空相对的宇宙意识,与关切祖国存亡的社会意识互相交错,使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全新的感受。再如《圆宝盒》一诗,适中的“圆宝盒”象征着圆满的生命、理想和生活。诗表现出来的是感叹日子的流逝,珍惜无尽时间长河里的生命的思想。还有《道旁》中“行人”与“树下人”生命之“倦”与“闲”的对照及互讽等等。但是卞之琳并不深究其中所蕴涵的哲学命题,他所表现的是一种哲学趣味,是一种理趣。
         第二,戴望舒诗歌的散文化,卞之琳诗歌的小说化、戏剧化、非个人化。戴望舒曾在他的《诗论零扎》里强调“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戴望舒成熟期的诗歌,摆脱了音乐的束缚,运用自然进展的现代口语,服从于诗人情绪展开需要的内在节奏,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诗。这种诗,在亲切的日常说话语调舒卷自如,敏锐准确,而又不失它的风姿,有节制的潇洒和有功力的淳朴。如《小病》一诗,“从竹帘里漏进来的泥土的香/在浅春的风里它几乎凝住了/小病的人嘴里感到了莴苣的脆嫩/于是遂有了家乡小园的神往……”小病的旅人无聊孤寂,从浅春的泥土香里仿佛闻到了可口鲜嫩的窝苣味,于是勾起了对家乡小园的神往与思念。那么家乡的小园如何呢?诗人驾驭想象的彩翼飞抵它的近旁进行透视,那里阳光清澈和暖,细雨微风轻拂……一切平淡而熟悉,宁静而和谐。诗人用猜测试探的语气,营构出一个小病的人对家乡的惦念关切。再如《我的恋人》一诗,诗人在平静的叙述中,使“我的恋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好像诗人用一支笔在轻轻地描画,让人一目了然又过目不忘。类似的诗作还有《灯》、《秋天的梦》、《村姑》等。
         卞之琳曾说过,把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意境”和西方诗歌的小说化、典型化、戏拟化的“戏剧性处境”相融汇,从而达到“个人”的隐匿的效果。在他的绝大多数诗作里面的“我”都可以和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你”和“他(她)”互换,或者无“我”,即使有“我”,也是似“我”非“我”。而个人化的诗歌则不行,如“我爱你!”,就不能转换成“你爱我!”。如《路过居》一诗,传达出旧日北平低级小茶馆的典型风味,具有极高的客观真实性。再如《断章》一诗,诗中的“你”和“看风景人”都是处在一种"戏剧化的处境"中。《酸梅汤》则运用戏剧独白体抒写。类似的诗作还有《一个闲人》、《一个和尚》等。
        总而言之,戴诗与卞诗同中有异,异中含同。就如受西方影响方面,虽同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但影响人又不尽相同。戴望舒与卞之琳诗歌成就非凡,将永远彪炳于中国的文学史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