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奎高 | 我的微信聊天记录(二十一)——关于西南联大

 锦绣文萃 2022-08-30 发布于江苏


刊头题字 | 本平台顾问:曹桂明
 我的微信聊天记录(二十一)

——关于西南联大

猴哥

张老师好!

昨天看了张明敏老师的《抗日战争中的“985”大学》一文,颇有收获,也颇有感触。近段时期来,在史学、教育及公知中,关于西南联大的话题颇多且多为追忆、颂扬及惋叹。张明敏老师在文章中就赞叹地说:“西南联大师生同仇敌忾,咬紧牙关,读书、科研、其取得科研成果,并肩美国哈佛,一直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张老师的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也是较为公正、客观的。

圭圭

今人之谈论西南联大,某种程度上是将其作为一面镜子,来观照今天的中国大学。因此,不仅仅是怀旧,更重要的是反省反省 21 世纪中国的“大学之道”,到底该往哪儿走。更何况,在这个意义上,联大校友发起的对于联大历史的抢救,既寄托了他们的个人情怀,也日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圭圭

但我们永远不应该、更不能忘记: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的产物。是一段永远不可忘却的屈辱史,是中华民族所遭受的一场国难!华北之大,居然放不下一张书桌了!民国当归?华北之大,放不下一张课桌。怎么办呢?于是,清华、北大、南开,全部打包南迁,迁哪去呢?去长沙了。可是,跑到长沙就算妥了吗?NO!日本鬼子的飞机隔三差五地飞长沙轰炸,怎么办呢?继续跑啊,这一下跑去昆明了。所以,这是一段屈辱史啊,是国难啊!这种悲剧大背景下才产生了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校训(左)校徽(右)

猴哥

张老师将西南联大的产生,置于抗日战争国难深重的历史背景之下,这是非常深刻的、非常有见地的。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研究西南联大才会客观公正不带偏颇。才不会有“我们有的时候是否有些把西南联大的历史神话化了?”这样的感叹、疑问!

圭圭

当然,从西南联大这个体看,因其特殊性,其故事悲情因素并不多。她以南渡始,以北归终,这个故事实在太完美了。早先是“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后来又“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诗”。借用宗璞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起承转合之间,有充分的戏剧性,但又未见抹不去的阴影。那些被迫关闭的大学,当事人壮志未酬,深感压抑;而西南联大则是以胜利者的姿态,主动解散,班师回朝,故壮志多而悲情少。

猴哥

应当说,西南大学在办学成果上是引以为豪的!著名翻译家、西南大学学生许渊仲先生,在其回忆录《似水年华》中写道:“我在联大读的是外文系,所以只能谈谈文学院的概况。至于理工学院,联大培养的人才更多。除了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之外,还有'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朱光亚、邓稼先、屠守锷、王希季以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得主黄昆、叶笃正、刘东生等。近来国际大学排行榜最重要的排名依据是看培养了多少杰出的人才,不知道有没有人研究过 1938 年—1946 年间世界著名大学的排名榜。如果比较一下,联大不一定会落在哈佛之后。自然这个研究需要全面,学术研究成果不仅限于联大八年,还要包括后来的成果在内;教学物质条件也要考虑,但并不是物质条件越好,排行名次就越占前——恰恰相反,应该是条件越困难越占先,那联大就可和哈佛相提并论了。”

猴哥

张明敏老师在文章里有数据证明:首批中科院院士,总人数区区几百人,西南联大毕业生占了 172 席。这些都足以证明西南联大的教学成果是何等辉煌、何等令人自豪!

圭圭

西南联大在那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仅用了八年十一个月的时间,就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成功经验已有很多研究。但我认为,坚守住“文人风骨”是其根本。不管是校长梅贻琦、蒋南翔、竺可桢,还是王淦昌,闻一多、朱自清、吴宓、叶公超这些名垂青史的教授精英们,也不管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多么杰出,个性上多么独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品格:这就是“文人风骨”!

圭圭

当年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这个校训正是文化风骨最精辟的形象诠释!

圭圭

李渔说:“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文化人光有知识有学问,是不行的。光有奴颜卑膝媚骨,更是不行的。文化人,要有风骨。文化的风骨就在于与时俱进、就在于万类霜天竞自由。周易上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先姑且不论,文化人是一定要“自强”的。何者为“强”?也就是刚毅坚卓、不屈不挠、宁折勿弯的秉性。

圭圭

正因为西南联大守住了“刚毅坚卓”这个文化风骨,守住了西南联大的“校魂”,她才大师云集、隽秀荟萃;正因为守住了“刚毅坚卓”这个文化风骨,她才"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在国民党当局眼里,联大简直就是个针插不进、水泼不透的坚固堡垒”;正因为守住了“刚毅坚卓”这个文化风骨,她才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西南联大校旗

圭圭

“文化风骨”,才是西南联大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才是最值得研究探索的根本课题!

猴哥

许渊仲在《似水年华》中有句话说出了人才成长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因素的辨正关系,是很合哲学道理的,他说“人杰并不是完全靠学校培养出来的,多半要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学校只是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发展的环境而已。”这与高尔基“天才出于勤奋”的名言真是如出一辙。

猴哥

关于西南联大的成功,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为保真实,特辑录如下:

原标题:台湾记者问西南联大的成功

杨振宁:恰好碰到了新中国开始建设

采访视频截图

猴哥

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科学记者、《杨振宁传》的作者江才健,日前受《环球科学》杂志的邀请,采访了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

猴哥

江才健:因为提到西南联大,我想趁这个机会,请您多讲几句话。西南联大是在对日抗战那个最困难的时候建立的,这个只有不到 9 年历史的学校,没有经费也没有国际化,却取得了中国教育史上最成功的成绩。这在今天的某种教育风潮下(例如非常强调国际化之类)是非常具有启示性的。作为从那个环境出来的杰出代表,请您多说说这里的经验。

猴哥

杨振宁:讲起这个来,我想是这样的。很多人都讨论过为什么西南联大那么成功,这里面有好些个因素,不是一个因素。我觉得其中有一个因素是大家不很重视但其实是很重要的,就是西南联大恰巧是在一个关键的时刻:当时的学生后来恰好碰到了新中国开始建设和台湾需要经济起飞的时代。所以,我同龄的那些人和比我晚十年的那些人碰到了这个时机,是新中国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向一个开放的工业国开始发展,台湾也是这样。所以,我们这一辈人,或者比我年轻十岁的人有好机会发展,这与这个时间点的机遇密切相关。这似乎是大家不够重视的一点。

圭圭

大师目光睿智、高瞻远瞩。其见解确实高于常人。其实,再好的大学,也有不如意的地方。只有消失在历史深处的西南联大,冰清玉洁,白璧无瑕。我们都只记得其风姿绰约,热心谈论其如何“回眸一笑百媚生”,而很少追究其存在的缺憾。更很少有人站在历史时代的高处去研究西南联大产生与存在的大背景。无论怎么说,西南联大—— 一所只存在于抗战时期的大学,她的兴衰成败、辉煌与缺憾,都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的。离开了这个大背景去研究,是看不见其真面目与真性情的。

著名书法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

金德年老先生所题写的西南联大纪念碑

2022/7/21

未完待续 ······








作者简介

张奎高,1950年生,江苏如皋人。笔名路楠、文奎(原圭圭)、雉水大圭等。从事军旅文化19年;转业后,从事地方文化至退休。 

上演、发表过文艺作品、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六部。作词、作曲的大型组歌《永远高歌东方红》获济南军区1976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传记文学《李渔大传》(上、下卷)获南通市2018“五个一工程奖”。

现为如皋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南通江淮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李渔研究会(筹)会员。

特邀顾问 | 张奎高

顾      问 | 曹桂明

策      划 | 汤红波

总      编 | 王   慧





图文编辑:王慧

图      源:网络

本文作者已授权锦绣文萃平台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