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料分享——冬至

 天七阁 2022-08-30 发布于山西


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锺。——《淮南子 天文训》

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北方坎位),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返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黄帝内经灵枢 九宫八风》

黄帝元年冬至昏时,斗柄北指

注:上图之方位如下图所示。仰以观天文,故东西向相反。


日冬至德气为土,土色黄,故曰黄锺。——《淮南子 天文训》

十一月律谓之黄钟何?中和之色;钟者,动也。言阳气动于黄泉之下,动养万物也。——《月令》

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锺数焉,以针应数也。——《黄帝内经灵枢 九针论》

伏羲氏作易,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建日冬至之声,以黄锺为宫,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锺为徵,南吕为羽,应锺为变宫,蕤宾为变徵。此声气之元,五音之正也。——《五声十二律旋相为宫》 

律吕并非乐器,古时借此物定时


冬至、夏至者,日道发敛之所生也至,昼夜长短之所极。——《周髀算经》

冬至昼极短,日出辰而入申。阳照三,不覆九。东西相当正南方。——《周髀算经》

日出左而入右,南北行。故冬至从坎,阳在子,日出巽而入坤,见日光少,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日出艮而入乾,见日光多,故曰暑。日月失度而寒暑相奸。往者诎,来者信也,故屈信相感。故冬至之后日右行,夏至之后日左行。左者往,右者来。故月与日合为一月,日复日为一日,日复星为一岁。外衡冬至,内衡夏至,六气复返,皆谓中气。——《周髀算经》

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命曰玄明。夏至日行近道,乃参于上。当枢之下无昼夜。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吕氏春秋》


陨麋角。陨,坠也。日冬至,阳气至,始动,诸向生皆蒙蒙符矣,故麋角陨,记时焉尔。——《大戴礼记 夏小正》

麋:鹿属。从鹿米声。麋冬至解其角。——《说文解字》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说文解字》

虚者,能实能虚,言阳气冬则宛藏于虚,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故曰虚。——《吕氏春秋》

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伤寒论》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金匮要略》

麋角向后生,以为阴。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黄帝内经灵枢 九宫八风》

立冬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皂,迎气于黑郊。礼毕,皆衣绛,至冬至绝事。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绝事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绛,至立春。诸五时变服,执事者先后其时皆一日。

日冬至、夏至,阴阳晷景长短之极,微气之所生也。故使八能之士八人,或吹黄锺之律闲竽;或撞黄锺之锺;或度晷景,权水轻重,水一升,冬重十三两;或击黄锺之磬;或鼓黄锺之瑟,轸闲九尺,二十五弦,宫处于中,左右为商、徵、角、羽;或击黄锺之鼓。先之三日,太史谒之。至日,夏时四孟,冬则四仲,其气至焉。

先气至五刻,太史令与八能之士郎坐于端门左塾。太子具乐器,夏赤冬黑,列前殿之前西上,锺为端。守宫设席于器南,北面东上,正德席,鼓南西面,令晷仪东北。三刻,中黄门持兵,引太史令、八能之士入自端门,就位。二刻,侍中、尚书、御史、谒者皆陛。一刻,乘舆亲御临轩,安体静居以听之。太史令前,当轩溜北面跪。举手曰:“八能之士以备,请行事。”制曰“可”。太史令稽首曰“诺”。起立少退,顾令正德曰:“可行事。”正德曰“诺”。皆旋复位。正德立,命八能士曰:“以次行事,闲音以竽。”八能曰“诺”。五音各三十为阕。正德曰:“合五音律。”先唱,五音并作,二十五阕,皆音以竽。讫,正德曰:“八能士各言事。”八能士各书板言事。文曰:“臣某言,今月若干日甲乙日冬至,黄锺之音调,君道得,孝道褒。”商臣,角民,徵事,羽物,各一板。否则召太史令各板书,封以皂囊,送西陛,跪授尚书,施当轩,北面稽首,拜上封事。尚书授侍中常侍迎受,报闻。以小黄门幡麾节度。太史令前曰礼毕。制曰“可”。太史令前稽首曰“诺”。太史命八能士诣太官受赐。陛者以次罢。日夏至礼亦如之。——《后汉书 礼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