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素材——国士无双(丁智会原创)

 郑州一中侯巍 2022-08-30 发布于河南
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    丁智会

温馨提示:本文已发表于《高考作文鲜活素材》,未经作者允许,请勿转载。


顾诵芬:蓝天寄深情,为国铸“战鹰”


2021年11月,新中国航空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院院士顾诵芬被授予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我国航空工业近70年进程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顾诵芬被誉为新中国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飞机气动力设计第一人。

7岁时,顾诵芬目睹日军的轰炸机轰炸北平,从此,“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这个念头,深深扎根在他心中。1951年从上海交大航空系毕业后,他积极投身祖国航空事业。1956年8月,他与徐舜寿、黄志千等人一同参与了我国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1的设计。1969年7月5日,歼8飞机实现首飞。但在随后的飞行试验中,飞机出现强烈振动。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亲自带着望远镜、照相机,乘坐飞机上天,跟在试验飞机后面观察振动情况!当时由于他的师友黄志千逝于空难,顾诵芬的夫人曾和他做约定让他不再乘坐飞机。但他瞒着家中亲人,三次上天观察飞机的状况,终于成功解决了抖振问题。

如今,虽年逾九旬,他依然坚持学习,有时也翻译一些资料,尽可能给年轻人一些帮助。顾诵芬的学识与品德,影响着一代代航空后来人。

人物金句

我们航空的事不是一个人干得起来的,都是团队集体努力。

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很高的荣誉。这些荣誉应归功于那些振兴中国航空工业的领导和默默无闻、顽强奋斗的工人、技术人员。

百变视角

常规角度: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核心角度:发扬科学家精神,不畏挑战,攻坚克难。

创新角度:自强不息,方可由弱变强。

速用片段

对接命题——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高考作文“弱与强”

弱与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处于弱势时不气馁,奋发努力,就可能成为强者。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是。顾诵芬院士年幼时,我们祖国的航天事业可谓一穷二白,日寇的飞机在中国的国土上跋扈横行。“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顾诵芬院士和无数航天人通过数十年的艰辛努力,终于使我们的国家迈入了航空大国、强国的行列。吾辈青年当以之为榜样,在弱势时挺直脊梁,奋力前行,努力变成强者。


彭士禄: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


彭士禄是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是我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著名的核动力科学家。

他是革命烈士彭湃的后代,1958年在苏联学成后归国,开始了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拓荒之路。他带领团队进入四川的大山深处,隐姓埋名工作了数十年。当时的研究条件非常艰苦,他们靠吃窝窝头甚至挖野菜根来充饥。只有一台手摇计算器和计算尺,他们日以继夜计算了十几万个数据,确立了自己的计算公式。1970年底,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花甲之年时,他又被委任组织建造我国第一座商用大型核电站——秦山二期。他精细核算成本,记录各种经济和技术数据,随时严控技术,各种数据密密麻麻写了几大本。这座核电站,因造价、安全、技术方面的优势而被世界认可。而他本人一心为国,不计名利。他在49岁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晚年基本失去了胃功能,只能靠一根鼻饲管提供营养。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要求,始终以国家的利益为先。

人物金句

●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国家教给我的任务,对于我来说,只有尽全力把它做好。

百变视角

常规角度:为国沉潜一生,无声胜有声。

核心角度:发展国之重器,挺起中国脊梁。

创新角度:勇做时代的先锋者,有开拓精神。

速用片段

对接命题——2020全国卷Ⅲ高考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

寻找“大我”之镜,为自己的画像添上“赤子丹心”。学弟学妹们,踏上高一征程的你们,你们应该把家国放在心上,学会将小我融入大我,在时代的浪潮中扬帆起航。彭士禄院士沉潜一生,只为追逐强国梦想。他带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带领团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夜以继日地奋战十几个春秋,终于看到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起航。学弟学妹们,让我们赓续前人精神,为自己画好像,以澎湃的丹心、为国的热情伴我们奔向远方!


杨振宁:与家国“共同途”


2021年9月,在“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杨振宁回忆了自己1971年首次访问新中国时,好友邓稼先写信给他,希望与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句话深深影响了杨振宁,之后的50年,他用在物理科学研究领域对国家的巨大贡献,践行着与儿时同窗好友“共同途”的诺言。

杨振宁出生于1922 年,他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教授,从小就叮咛他“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少年时期的杨振宁孜孜不倦,认真求学,22岁时便获得了西南联大硕士学位。为了在物理领域有所建树,1945年他赴美国留学,博士毕业后转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李政道两人共同进行研究。1956年,两人联合发表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杨振宁回国省亲,收到邓稼先的来信后,他时刻没有忘记与朋友的承诺,努力搭建中国与外界科学交流的桥梁。2003年,他回到了祖国,在清华大学任教。他亲自为本科生授课,活跃在科研一线,为清华大学在培养和招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金句

         ●一个人要在他有兴趣又有能力的情形下,恰巧他的兴趣和能力与当时有机会发展的研究方向重叠在一起,此时就有了成功的希望。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百变视角

常规角度:践行承诺,不负友情。

核心角度:将爱国情怀融入祖国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创新角度:与志同道合之人为友,共同奔赴梦想。

速用片段

对接命题——2020高考江苏卷作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邓稼先和杨振宁作为一对挚友,用数十年的珍贵友情为我们诠释了“千里共同途”的深意。邓稼先为原子弹研制工作一生鞠躬尽瘁,以身许国。他在1971年曾经给好友杨振宁写信:渴盼二人“千里共同途。”50年后,杨振宁在他百岁生日演讲中深情回应了好友的期待。两位挚友的“隔空对话”,彰显了两人共同家国梦想。百川异源,皆归于海,与志同道合之人踏上踏上同一条立志报国之路,是人生之大幸也。


吴天一:扎根青藏高原的“生命保护神”


吴天一,国家“七一勋章”获得者,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一生只做一件事——投身高原医学事业,做高原人民的生命保护神。

1958年,吴天一响应祖国号召来到青海。目睹许多高原建设者病倒甚至牺牲的他暗暗下定决心,要投入到对高原病的研究当中去。他以自己的勤勉,和守卫生命的高度责任感创造了奇迹:青藏铁路五年建设期间14万员工无一例因急性高山病死亡。人们称赞吴天一是14万“天路大军”的“生命保护神”。

为了高原医学事业的发展,他曾经不止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下乡的途中他经历过多次车祸,造成全身14处骨折,至今腿部还有一根十几厘米长的钢板。高原长期的紫外线辐射让他40多岁时双眼就患上严重的白内障,在进行高低压实验氧舱模拟实验时他的耳朵鼓膜被击穿,听力严重受损。如今年事渐高的他,心脏装了起搏器,但他觉得自己还有精力继续投身医疗事业。“青藏高原是我科学研究的根,是我生命的根,高原医学研究是我一生的追求。”这是他对高原深情的告白。

人物金句

青藏高原,是我科学研究的根,是我生命的根。高原医学研究,是我一生的追求。

最主要的是培养我们自己的人,培养年轻人。这是非常艰苦的一个工作,要培养一种坚韧不拔的性格。

百变视角

常规角度一生专注于一件事,把它做到极致。

核心角度: 在奉献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创新角度: 积极有为,不辜负这个可为的时代。

速用片段

对接命题——2021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

处可为之世,做有为之人。如果是“可为”是时代、是环境带来的际遇的话,“有为”则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承诺。在1958年祖国大建设时期,吴天一响应祖国号召来到青藏高原,看到被高原病痛折磨的人们,他决心要有所作为,填补高原医学史的空白。他把这片高原当做自己生命的根,一生致力于高原医学研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这是一方大有可为的天地,吴天一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有为”的人生态度。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翻开了新的篇章,让我们乘时代浪潮,争做有为之人。


李桓英:中国防“麻”的巾帼英雄


2021年8月20日,刚刚过完100岁生日的李桓英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她从医近 80年,95岁入党,是世界著名的麻风病防治专家。

1950年,年仅29岁的她成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1958年,她婉言谢绝了世界卫生组织“续签5年合同”的邀请,瞒着家人回到了祖国,从事传染病研究工作。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当时,李桓英已年近花甲之年,为了争取到世卫组织免费的药品支持和实验项目,她开始在全国进行走访调查。在她的办公室有一张云贵川交通图,上面插了20多面三角旗,那是她的足迹所到之处。她每年坚持外出调研,前后达15年之久。1983年,李桓英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在云南勐腊县试点取得成功,之后在全国范围内也取得了显著疗效。经过十年监测,李桓英实施的短程联合化疗的复发率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在几代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奋斗下,麻风病在我国绝大多数省份被消灭。

人物金句

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离开了祖国,我的人生还有何价值?

国内生活确实艰苦,可是苦的不是我一个人,很多人缺吃少穿、体弱多病。我回国的目的就是要为贫穷落后的祖国服务。

百变视角

常规角度: 扎根于祖国的沃土,做出不凡的事业。

核心角度: 不畏攻坚克难,勇于担当。

创新角度: 秉守初心,为理想而奋斗一生

速用片段

对接命题——2020高考天津卷作文“中国面孔”

繁星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夜丹。我爱那不畏艰辛、坚毅担当的中国面孔,如中国成功治“麻”、防“麻”的巾帼英雄李桓英。曾经,她拒绝了世界卫生组织续签五年工作协议的要求,排除万难回到祖国;曾经,58岁年近花甲的她开始投入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一次次跋山涉水,一次次走近麻风病人,一次次寻求防治理论与行动的突破。她用百折不挠的初心激励我们点燃梦想,她用坚毅不屈的意志激励我们无畏向前。这样的中国面孔,闪烁着坚毅的光芒,照亮我们的远方。


陈菊梅:绽放在传染疫区的秋菊冬梅


2021年11月5日,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原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同志逝世,享年96岁。作为新中国传染病防治的“拓荒人”,她扎根传染病防治一线63年,准确诊断并成功救治了近60种感染性疾病患者达数十万人。

1958年,作为第一批留苏回国的传染病女博士,陈菊梅成为三〇二医院创建者之一。当时的中国在传染病学领域很多空白,甚至被全世界称为“肝炎大国”。陈菊梅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她把自己泡在中药房里、显微镜下,夜以继日。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她积劳成疾,先是患上扁桃体炎,后又患上肾小球肾炎。为消除炎症病灶,安心科研攻关,陈菊梅对自己下了狠心,摘掉扁桃体、割掉阑尾、拔光牙齿。通过卓绝努力,她运用中药五味子成功研制出护肝新药,创造了医学奇迹。2003年非典突袭,78岁的陈菊梅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主持编写了全国第一本《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2008年汶川地震,作为三〇二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坚持亲自赴灾区实地指导。

陈菊梅和她的团队一生准确诊断,共同攻克60种传染性疾病,她的成果惠及了数十万人。在人们记忆中,陈菊梅永远站在传染病防治和卫生防疫最前线。

人物金句

●如果能摘掉“肝炎大国”的帽子,即使摘掉我身上的全部器官,也值得!

●我最满意的是能工作到87岁,我没有什么遗憾,对所有病人都尽心了,对得起病人,对得起良心。

百变视角

常规角度:不断寻求突破,勇于填补空白区。

核心角度:以坚韧之志创造伟业。

创新角度:老一辈以壮心壮行激励后人前行。

速用片段

对接命题——2019高考天津卷作文 “国家的前途”

做一朵小小的浪花,汇入时代的滚滚洪流,能助力祖国向前发展,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该为之事。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陈菊梅一生致力于传染病学研究,在多个领域尤其是肝病治疗方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医学成就。2008年,已经83岁高龄的她仍坚持到汶川参与防疫工作,矢志要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发展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这样可爱的老人怎能不让我们动容?老骥伏枥志不休,我辈亦应踔厉行。


孙家栋:砥砺一生,不变航天报国心


2022年4月,央视综合频道原创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第八期,引领观众走进“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的一生,孙家栋院士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航天史。

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孙家栋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成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不论是投笔从戎、出国留学,还是放弃航空专业投身航天事业;不论是从导弹研制转为卫星研制,他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国家需要,我就去做!”2007年是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关键性一年,这一年里,年近80岁的孙家栋10次进入发射场,在发射现场指导了5次卫星发射任务,主持、参加了近百个与航天有关的会议,空中飞人似的从北京飞了20多个地方,他对祖国的一腔热忱令人动容。由孙家栋担任总师的一项项航天工程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坐标:风云气象卫星正在为世界气候研究提供数据,北斗导航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嫦娥五号”发射成功,并携带月壤返回……孙家栋为祖国航天事业奋斗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

人物金句

●绕月探测工程是一项自主创新的工程。我们所开展的各方面工作,一定是“中华牌”。

●感觉到国家给这样一个重任,受到国家的这样一个信任,自己确实感觉到非常地容幸,也愿意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百变视角

常规角度:以己之力,助力国家科技不断进步。

核心角度:航天事业发展的背后是大国的崛起。

创新角度:及时调整人生航向,不负时代与家国。

速用片段

对接命题——2020高考浙江卷作文 “个人理想与家庭、社会预期的落差”

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吾辈青年当将个人理想立足家国发展,不负时代,不负家国。他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孙家栋院士的人生可谓丰富而跌宕。每一次梦想的调整都是一次新的出发,他坚定地说:“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他一生砥砺前行,在浩瀚星河留下了不朽的丰碑。我们浩茫的心事与广袤的宇宙相连,我们绮丽的梦想与家国不可分割。在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要有如水的智慧,及时调整,勇敢逐梦。


汪品先:丹心赤诚的“深海勇士”


2021年9月15日,85岁高龄的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与夫人孙湘君共同捐赠多年积蓄200万元人民币,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他俩专门叮嘱“不要以我们的名字命名”,希望鼓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

自1960年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学成归国后,汪品先院士开始投身于祖国的海洋地质研究。近一个甲子的风雨春秋,染白了他的鬓发,但对海洋学事业炽烈的爱却伴随他一辈子。

2018年5月,南海西沙海域,他以年逾82岁的高龄乘坐“深海勇士”载人深潜器,9天内三次下潜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每次在海底连续观测采样8个多小时,获得“冷水珊瑚林”等一系列重要科学新发现,被誉为真正的“深海勇士”。“深网、深潜、深钻”,是人类进入海洋内部的三大手段。多年来,汪品先院士瞄准国际学术最前沿,带领着同济大学“三深”团队,一直积极推动着我国 “三深”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把我国真正建设成为“海洋强国”不懈奋斗着。

2021年,汪品先在 B 站成为一名海洋科普 UP 主。在他看来,将一线科研成果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大众,是科学家的责任与使命。

人物金句

●我的生命是倒计时的,别的都可以慷慨,钱也可以慷慨,时间我不能慷慨。

●科学家不是论文的写作机器,而是科学真理的探求者和开拓者,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为科学家的创新注入了不绝的动力。

百变视角

常规角度:心怀热爱的事业,求索一生。

核心角度:以赤诚丹心,助力祖国发展。

创新角度:让科学走向大众,提升国民科学素养。

速用片段

对接命题——2022郑州市高三二测作文“陈独秀对青年的六点希望”

李大钊先生言:“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当代青年如初升的朝阳,是民族的希望,当秉实干精神,踏实前行。2018年,汪品先院士以年逾82岁的高龄乘坐“深海勇士”载人深潜器,9天内三次下潜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每次在海底连续观测采样8个多小时,只为收获新的科学发现。他这种为国实干的精神令人感怀,我们应赓续前人实干精神,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者,要当踏实前行的跋涉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