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丨山西长治长子县庆丰村南考古发掘唐墓四座,墓志显示其为唐代早期吴姓家族墓

 Kath2633 2022-08-30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一、地理位置及发掘概况

2019年5-7月,为配合长子县庆丰农副产品批发综合市场项目工程建设,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牵头,长治市、长子县文物部门配合,对工程涉建区域勘探发现遗存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分三个区进行,具体地点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丹朱镇庆丰村南300米、县城西南鹿谷大街(省道326线)与三八巷交汇处南侧耕地内(图一)。在西北角发掘的Ⅱ区集中发现四座唐墓,其中砖室墓三座,编号M202、M204、M205;土洞墓一座,编号M203(图二)。在砖室墓M204、M205中各出土纪年墓志一合。发掘Ⅱ区地层堆积为:第①层耕土,厚0.2~0.3米;第②层现代垫土,厚0.5~0.8米,土质致密坚硬,系原先地面建筑的基础。②层下为生土。四座墓葬均开口于②层下,向下打破生土。现将这批唐墓发掘情况报告如下。

图片

图二 墓葬分布示意图

二、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

 1.M202 

位于发掘区东部,西邻M204,为砖室墓,方向36°。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墓道在墓室南端,长方形斜坡式,直壁,上下等宽,上口长2.6、宽0.7~0.95、底坡长3.3、自深2米。墓门为砖砌拱券门,简易仿木结构,残高1.3米,正面砖墙涂抹白灰,脱落殆尽,封门砖不存。甬道仅存底部墙壁,宽0.4、高0.9、进深0.66米。墓室形制为土圹内砌筑砖室,土圹及墓顶、墓壁遭毁坏,仅存墓壁砌砖数层,残高0.5米,砌筑方式为三顺一丁,丁砖侧立。砖室平面为弧边方形,东西横宽2.1、南北进深2.2米。墓室内扰乱严重,未见铺地砖及棺床,未发现葬具痕迹。从散乱人骨残块判断,至少有三人,葬式不详,也不具备鉴定条件。出土遗物共4件,计有铜钗1件、陶壶1件、陶罐1件、贝壳1件,其中铜钗、贝壳出自墓室东侧人骨附近,陶壶、陶罐出自墓室回填土内(图三)。

图片

图三 M202平、剖面图

1.贝壳 2.铜钗

铜钗 1件。M202:2,钗股断面呈圆形,钗顶隆起,整体呈倒“U”形,钗股一侧保存较好,另一侧尖部断裂。钗股长18.6、顶部宽3.2厘米(图四,2)。

图片

图四 M202出土遗物

1.陶壶(M202:3) 2.铜钗(M202:2) 3.贝壳(M202:1) 4.陶罐(M202:4)

陶壶 1件。M202:3,泥质灰陶。折沿,方唇,束直颈,溜肩略鼓,弧腹,平底。口径11.6、底径10、通高27.4厘米(图四,1)。

陶罐 1件。M202:4,泥质灰陶。折沿,方唇,束短颈,溜肩略鼓,腹部弧收,最大径在肩部,整体矮宽。口径12、底径8.1、高14厘米(图四,4)。

贝壳 1件。M202:1,椭圆盖形,保存完整。长4.9、宽4.3、厚1.2厘米(图四,3)。

 2.M203 

位于发掘区西北部,东邻M204、南邻M205,为土洞室墓,方向8°。由墓道、墓室组成。墓道在墓室南端,长方形竖井式,直壁,上下同宽,底部呈缓坡状,上口长2.3、宽0.8~1.18、自深1.5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进深2.5、宽0.8~1.38米,墓顶坍塌,残高0.7~1.2米。洞室内未发现葬具痕迹,残存人骨一副,仅存盆骨以下部分,推测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面向不详,经鉴定为成年男性。随葬品共3件,其中铜钱出自人骨腰部,铜镜、铁剪刀出自胸部两侧(图五)。

图片

图五 M203平、剖面图

1.铜镜 2.铁剪刀 3.铜钱

铜镜 1件。M203:1,圆形,圆钮。锈蚀严重。直径7.5、厚1厘米(图六,1)。

图片

图六 M203出土遗物

1.铜镜(M203:1) 2.铜钱(M203:2) 3.铁剪刀(M203:3)

铜钱 1枚。M203:2,圆形方孔。锈蚀严重,已无法辨识有无字迹。外径2.6、内径1、厚0.2厘米(图六,2)。

铁剪刀 1件。M203:3,铁质,用长条形铁片弯曲而成,双环形把,一端尖残。长29.3厘米(图六,3)。 

 3.M204 

位于发掘区中部,为砖室墓,方向44°。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墓道在墓室南端,长方形斜坡式,直壁,上下等宽,上口长6.6、宽0.55~1.1、底坡长7.1、自深2.3米。墓门为砖砌仿木结构,保存完整,通高1.5米。拱券门洞外两侧,用立砖砌作门柱,立砖两侧削成斜边。券顶上置铺作3朵,两侧为门柱上的柱头铺作,正中为补间铺作,均一斗三升。拱以上依次为檐椽、撩檐枋、滴水。碎砖块封门。甬道为砖券拱洞,条砖错缝平砌,地面裸露,宽0.5、高1.2、进深0.8米。墓室形制为土圹内砌筑砖室,土圹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东西宽3、南北长2.4米。砖室平面为弧边长方形,东西横宽2.6、南北进深2.1、通高2.4米,穹窿顶。砖壁砌筑方式为三顺一丁,丁砖侧立,与M202同。墓室入口处未铺砖,砖室内正中砌筑倒“凹”字形棺床,碎砖块漫地。墓葬用砖规格多为长30、宽16、厚6厘米。未发现葬具痕迹。棺床正中残存人骨两具,呈东西向放置,因水淤扰乱,高出棺床砖面约0.3米,人骨凌乱,据现存状态观察,葬式均为仰身直肢,头向西,面向上。经鉴定,南侧人骨为成年男性,北侧人骨为女性,牙齿年龄为40~45岁。出土遗物共8件(组),其中随葬品多集中在墓主人附近(图七)。

图片

图七 M204平、剖面图

1-3、6、7.陶壶 4.铜钱 5.陶罐 8 .墓志

铜钱 一组2枚。M204:4,均为圆形方孔,形制大小一致。其一正面铸“开元通宝”四字,隶书(图八,6)。另一无字。外径2.5、内径0.6、厚0.2厘米。

图片

图八 M204、M205出土器物

1.A型陶壶(M204:1) 2.B型陶壶(M204:5) 3.陶壶(M205:3) 4.陶罐(M204:2) 5.双耳陶罐(M205:5) 6.开元通宝钱(M204:4-1)

陶壶 5件。依据颈部差异和形制大小,分为两型。

A型(长颈陶壶) 1件。M204:1。出自墓志旁,泥质灰陶。器形较大,颈腹交接处有明显折棱。方圆唇,折沿,直口,束颈,鼓肩,腹部斜收,平底。素面。口径13.6、腹径26、高31.6厘米(图九,1;图八,1)。

图片

图九 M204出土陶器

1-4、6.陶壶(M204:1、M204:3、M204:7、M204:5、M204:6) 5.陶罐(M204:2)

B型(曲颈陶壶) 4件。器形较小,颈腹交接处呈弧形自然过渡。形制相同,大小略有差异。圆唇,折沿,口微侈,束颈,溜肩,腹部斜收,平底。素面。M204:3,口径6、高16.8厘米(图九,2)。M204:5,口径6、高17厘米(图九,4;图八,2)。M204:6,口径6.2、高16厘米(图九,6)。M204:7,口径6.2、高17.1厘米(图九,3)。

陶罐 1件。M204:2,泥质灰陶。圆唇,唇缘外突,直口,短束颈,溜肩,鼓腹,平底。肩部饰一道凹弦纹。口径11、高17.8厘米(图九,5;图八,4)。

墓志 1合。M204:8,志盖、志石齐全,保存完整,出自墓室入口处凹形地面。砂石质地,方形,边长39~40.5、厚23厘米。出土时各自分离,已非扣合状态。志盖无铭,可能入葬时墨书盖铭,后脱落。志文阴刻在浅细线界格内,除颂铭部分“其一”“其二”两字一格外,余均每字一格,楷书,共17行,满行17字,共283字。志无题铭(图一〇)。据志文载,墓主吴遊,渤海安陵人,生于隋开皇十九年(599年),卒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年五十岁。此墓系吴遊与夫人王氏的夫妻合葬墓。

图片

图一〇 M204出土吴遊墓志

 4.M205 

位于发掘区西南部,东北邻M204,为砖室墓,方向30°。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墓道在墓室南端,长方形斜坡式,直壁,上下同宽,上口长4.3、宽0.9~1.22、底坡长5.2、自深2.9米。砖砌墓门保存较差,上部毁坏,原形制不详,残高1.71米,碎砖块封门。甬道宽0.56、进深0.8米,高度不详。墓室形制为土圹内砌筑砖室,土圹、墓顶及墓壁损毁。土圹现平面为椭圆形,已非原状。砖室平面为弧边长方形,东西横宽2.94、南北进深2.75米,墓壁残高1.45米,其上不存。砖壁砌筑方式为三顺一丁,丁砖侧立。墓室入口处未铺砖,砖室内正中砌筑倒“凹”字形棺床,碎砖块漫地。棺床东、西、北侧均置两具骨架,共6具。其中东、西两侧人骨并列,头向南,经鉴定,西侧人骨为一60岁左右男性和一性别不详的30岁左右成年人,东侧其中一具为35~40岁男性,另一具不详;北侧人骨分开放置,头向相对,经鉴定,人骨分别为一年龄25~30岁男性和一成年女性。除东侧两具人骨似为一次下葬、仰身直肢外,其余四具人骨散乱,可能都是二次葬。出土遗物共5件,其中铜钱出自棺床东侧人骨腰部,三件陶器出自墓室近底部堆土中(图一一)。

图片

图一一 M205平、剖面图

1.墓志 2.铜钱

铜钱 1枚。M205:1,圆形方孔,锈蚀严重。外径2.5、内径0.6、厚0.2厘米。

陶壶 2件。形制类似,口沿略有差别。M205:3,泥质灰陶。折沿,方唇,直颈,圆肩,弧腹内收,内底微凹,素面。口径13.6、底径11.2、高28厘米(图一二,1;图八,3)。M205:4,泥质灰陶。折沿,方唇,沿面凸起,束颈,圆肩,弧腹内收,平底,素面。口径13.7、底径12、高28.3厘米(图一二,2)。

图片

图一二 M205出土陶器

1、2.陶壶(M205:3、M205:4) 3.双耳陶罐(M205:5)

双耳陶罐 1件。M205:5,泥质红陶。方唇,折沿,短颈微束,溜肩,附两半圆形鋬耳,有穿,斜直腹,平底,素面。口径12.8、底径8.6、高16.8厘米(图一二,3;图八,5)。

墓志 1合。M205:2。志盖、志石齐全,均青石质地,保存完整,出自墓室正中的凹形地面。方形,边长54厘米,出土时盖底扣合。盖为盝顶,顶面满刻盖铭,九个方形界格,每字一格,中心一格内为兽面纹,共8字,篆书。盖铭四角文字为剔地阳刻,正四方文字为阴线勾勒字口轮廓,中心兽面纹两种刻法兼用。斜煞阴线刻一周忍冬纹。志石正面四缘阴刻纹样,上下为缠枝忍冬,两侧为勾连雷纹。志文阴刻在浅细线方格内,每字一格,行书,共15行,满行15字,共计220字,人名、尊称前留空一格,“七百”两字一格。字口清晰、书体隽永。盖铭“大唐故吴君之墓志”,志文题铭“唐龙兴故处士吴君墓志铭并序”。据志文所载,该墓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吴宝及夫人张氏的家族合葬墓。棺床东侧的两具人骨应系墓志主人吴宝及夫人张氏(图一三、一四)。

图片

图一三 M205出土吴宝墓志盖

图片

图一四 M205出土吴宝墓志

三、结  语

这四座墓葬,仅M203保存完整,余均被扰。据出土墓志载,位于发掘区南部的M204、M205年代分别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景龙二年(708年),另外两座M202、M203未发现明确纪年遗物。M203出土陶壶、陶罐形制与两座纪年墓陶器相比,形态极为相似,而更接近M204所出,从墓位排列看也同处一排,两墓年代相当。M202出土铜镜也具唐代风格,结合墓位分布、墓向特征等,判断为唐代早期墓葬。据墓志,M204、M205两墓墓主均姓吴,且墓葬分布有序,我们推断这四座墓葬应当是一批唐代早期的吴姓家族墓地。

山西唐墓的发现,以太原和长治地区最为集中,太原地区约为24座;长治地区约为18座。除此之外,大同、侯马等地也有零星发现。这批墓葬的总体风格,与长治历年出土唐墓一致,如襄垣县唐永徽六年浩宽墓、长治上党区范澄夫妇墓、长治潞州区冯廓墓等,反映了唐代潞州地区葬俗文化的高度统一。长子县地区以往尚未公布过唐墓资料,M204也是目前长治纪年唐墓中年代最早的一例,这四座唐墓特别是两座纪年墓葬的发掘,为长治地区唐墓研究又提供了一批珍贵资料,也增添了唐墓断代的准确年代标尺。需要说明的是,M204墓葬所出“开元通宝”铜钱并非唐玄宗“开元”年号钱,《旧唐书·食货志》载,唐初废隋代五铢钱,“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初,开元钱之文,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书,时称其工”。这枚铜钱所用字文,用的就是初唐书法家欧阳询书体。有唐一代,开元通宝均有铸造。

墓志内容涉及诸多吴姓人名,有的可与正史文献对应,丰富了唐代时人对更早历史事实记录的一手材料。涉及的相关郡望,也为探索地方建制沿革提供了重要记载。同时,对长子县故城的记录,也为实证战国至汉代长子县古城址提供了明确线索。

发掘领队

武俊华


参加人员

武俊华、杨林中、李光明、宋文兵、杨小川、邢淦、魏禹、王靖、刘煜、崔冬科


人骨鉴定

梁宁宁


绘图

杨小川


执笔

杨林中、田慧、武俊华

 END 

图文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长治市古建筑保护和考古研究所

长子县文物旅游服务中心

原文名为《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庆丰遗址唐代墓葬发掘简报》

刊于《草原文物》2022年01期

此处省略注释

责编 | 静   静

初审 | 武俊华

终审 | 郑   媛

考古汇

山西考古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