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翼城原村元墓发掘简报

 汐钰文艺范 2020-09-15
2004年4月,为配合陵侯高速公路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工程范围内考古勘探发现的12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位于山西省翼城县南唐乡原村西北约800米处(图一)。这12座墓葬包括砖室墓4座、土洞墓7座、土坑墓1座。其中,M1为砖室墓,保存完整,出土器物丰富,且纪年明确。现将此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原村M1位置图

一、墓葬形制


M1为砖砌单室墓,现墓口距地表0.45米。墓葬由墓道、甬道、墓门和墓室组成,方向203°(图二)。

图二  M1 平、剖面图
1、8~12. 红绿彩瓷俑 2、3. 铁兽
4、5. 瓷碗 6、7. 瓷盘 13. 瓷瓮 
14~18. 陶罐 19. 铜灯盏 20. 铜镜 
21. 铁杆 22. 买地券

墓道  位于墓室南侧中部。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口小底大,底部平整,口长1.84、宽0.55米,底长2.2、宽0.55、距现墓口3.53米。墓道内填黄褐色五花土,土质较硬。

甬道  位于墓道和墓室之间。土洞结构,拱形顶,长0.84、宽0.55、高0.75米。底部与墓道底平齐。甬道内用条砖封堵。

墓门  位于墓室南壁正中,逐层叠涩内收而成,未封堵。宽0.55、高1.15米。

墓室  平面近方形,系在袋状方形竖穴土圹中以小单砖错缝砌筑而成,东、西、北三壁外均距土圹壁0.5米。土圹底部高出甬道底0.55米。墓室较小,东西长1.44~1.49、南北宽1.28米,南部正中有一夹道,长0.57、宽0.5~0.55米,底部与甬道底平齐。夹道东、西、北三面形成棺床,无铺砖。墓室四壁竖直,在距棺床床面0.75米处由四面逐渐向八面叠涩收起为攒尖顶,最高处用三层砖平盖,通高2.34米。墓室南壁夹道西侧有一壁龛。墓内葬三人,人骨均置于北部床面之上,头均向东,人骨散乱,中部为男性,两侧为女性,未发现葬具。随葬器物主要放置于墓室东部,南壁西侧壁龛内放置铜灯盏1件,铜镜以铁杆悬挂于墓室顶。墓室用砖规格基本一致,约长30、宽15、厚5厘米。


二、出土器物


此墓共出土器物22件,包括陶罐、瓷碗、瓷盘、瓷瓮、红绿彩瓷俑、铁兽、铁杆、铜灯盏、铜镜及买地券。

陶罐  5件。泥质灰陶。器形相同,个体均较小,大小略有差异。敛口,卷沿外翻,圆唇,鼓腹,平底微内凹。轮制,制作粗糙,内底有同心圆凹槽,外壁有横向旋抹纹,外底有偏心切割涡纹痕(图五)。标本M1∶14,口径6.6、底径4.5、高5.1厘米(图三∶1)。标本M1∶15,口径6.6、底径4.7、高4.8厘米(图三∶2)。标本M1∶16,口径6.2、底径4.2、高5.5厘米(图三∶3)。

图五  陶罐(M1 ∶ 14~18)

瓷碗  2件。器形相同。直口,圆唇,斜腹,圈足外撇。器表施黑釉,釉色莹润。器内施满釉,器外施釉未及底。标本M1∶4,外壁下腹处有墨书,仅可辨“一十”二字。口径19.3、足径6、高8.6厘米(图三∶4、六∶左)。标本M1∶5,外壁下腹处有墨书六字,可辨为“周□大□一斤”,外底有一墨书“周”字。口径19.2、足径5、高8.3厘米(图三∶5、六∶右)。

图六  瓷碗(M1 ∶ 4、5)

瓷盘  2件。器形相同。宽折沿,沿面微内凹,浅腹微折,内底平整,外底下凸,圈足。淡黄色胎,胎质较粗疏。器表施灰青色钧釉,内壁有窑变,窑变发色主体为青色,周边带有紫色和绿色。器内施满釉,器外施釉未及底。标本M1∶6,口径12.7、足径5.2、高2.9厘米(图三∶7、七∶左)。标本M1∶7,外底有一墨书“周”字。口径13.2、足径5.9、高2.6厘米(图三∶8、七∶右)。

图七  瓷盘(M1 ∶ 6、7)

瓷瓮  1件(M1∶13)。器形较大。敞口,圆唇,束颈,鼓腹,下腹斜收,平底微内凹。颈下饰六周弦纹,肩部等距贴饰五个圆形小泥片,腹下部饰数周弦纹。缸胎。通体施浅酱釉,口部无釉。口径20、底径16.5、高31.5厘米(封底;图三∶6)。

图三  出土器物 
1~3. 陶罐(M1 ∶ 14~16) 4、5. 瓷碗(M1 ∶ 4、5) 
6. 瓷瓮(M1 ∶ 13) 7、8. 瓷盘(M1 ∶ 6、7)
9. 铜灯盏(M1 ∶ 19) 10. 铜镜 (M1 ∶ 20)
(1~3 为 1/3,4、5 为 1/6,6 为 1/8,余为 1/4)

红绿彩瓷俑  6件。均为空心模制。浅赭灰胎,胎质较粗。乳白色釉,仅施于前半部。以红彩勾绘衣襟,绿彩点饰,黑彩勾画眉目、头发。其中3件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略有差异。头戴红色高帽,身着对襟上衣,双手置于腹前,盘腿而坐。标本M1∶1,宽3.2、高6.3厘米(图四∶1、八∶左三)。标本M1∶8,宽3.1、高5.9厘米(图四∶2、八∶左二)。标本M1∶10,宽2.8、高6.3厘米(图四∶3、八∶右三)。标本M1∶9,为髡发儿童,着对襟衣,一手置于胸前,一手扶膝,盘腿而坐。宽3.1、高5.8厘米(图四∶4、八∶右一)。标本M1∶11,头戴红帽,双手置于胸前,呈站立状。宽2.8、高6.5厘米(图四∶5、八∶右二)。标本M1∶12,头戴白色高帽,着对襟衣,面向左,骑于马上。马头及马身存有勾绘的红彩。宽4、高6.2厘米(图四∶6、八∶左一)。

图四  红绿彩瓷俑
1. M1 ∶ 1  2. M1 ∶ 8
3. M1 ∶ 10  4. M1 ∶ 9 
5. M1 ∶ 11  6. M1 ∶ 12 
(均为 1/2)

图八 红绿彩瓷俑(M1 ∶ 12、8、1、10、11、9)

铁兽  2件。锈蚀较甚。兽体四足站立于正方形底座之上。标本M1∶2,仅剩三足。长7.3、高5.2厘米(图九∶左)。标本M1∶3,长7.6、高5.5厘米(图九∶右)。

图九  铁兽(M1 ∶ 2、3)

铁杆  1件(M1∶21)。长条形,一端稍折,截面呈圆形。长22、直径0.5厘米。

铜灯盏  1件(M1∶19)。敞口,浅腹,平底,一侧沿上附短柄。口径9.6、底径4.6、高2.7厘米(图四∶9、图一O)。

图一〇  铜灯盏(M1 ∶ 19)

铜镜  1件(M1∶20)。圆形,圆纽,无纽座。镜背纹饰以两周凹弦纹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三瑞兽,首尾相接,两只似龙,一只似长尾狸。外区由一周锯齿纹、一周凸弦纹和一周正反碎三角纹组成。宽素缘。直径14.1、厚0.5厘米(图三∶10、图一 一)。

图一 一  铜镜(M1 ∶ 20)

买地券  1件(M1∶22)。出土于墓室东北角。青砖质。方形。边长28厘米。一面经磨光,楷体朱书,13行,行字不等,共189字(图一二)。部分券文已漫漶不清,录文如下:

□」维大元国河东山晋宁路绛州翼城县会邑乡」□村周直□□周八代为父母亡殁择此高原村」西北□□□□阡化西南华山□□先念八穴□」路后起□行□先下壬穴壬□□□□墓□」一计□□□□零一步第巳出辈□□□□□」启□墓地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前至朱雀后至」玄武四至□□陈□伯分若有行犯并□符付河」□自当其罪安葬之后□□存亡□□□□」宜用坤时」知见人岁月十二直事□死门」代保人今日直符直付事天门」至正六年□□岁十月望日大葬谨□

图一二  买地券(M1 ∶ 22)

三、结   语


据买地券文可知,此墓年代为元至正六年(1346年),墓主于十月十五日下葬。券文中晋宁路“元初为平阳路,大德九年,以地震改晋宁路”,晋宁路下领九个州,绛州属其中之一。金代之翼州于元初改为翼城县,属绛州管理。

结合买地券文及出土瓷碗、瓷盘上的墨书“周”字,推测此墓为周姓子女为其父母建造的墓葬。券文记录了墓地买卖的基本信息,记述内容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较为流行。

红绿彩瓷在山西侯马、曲沃、长治等地金元时期的墓葬和遗址中偶有发现,其创烧年代约在金代中后期。此墓出土的红绿彩瓷俑与1993年翼城郑庄村出土的瓷俑相似,为研究金元时期红绿彩瓷的分布和时代特征提供了新资料。

此墓出土的小陶罐在山西地区金元时期墓葬中较为常见,黑釉碗、酱釉瓮与侯马、曲沃等地出土的同类器相似,但钧釉盘较为少见。据研究,宋金元时期的山西陶瓷业分布中,临汾地区以霍州窑、平阳窑为中心,而“平阳窑烧造的器物以白瓷、黑瓷为主,兼烧钧釉器物和青黄釉类器物”。由此推断,该墓出土的瓷碗、盘、瓮应为当地平阳窑所烧造。

铁兽同长治地区元墓中出土的铁牛较为类似,与宋金时期出土的铁兽相比,形体较小,足部有一方形底座,体现了时代风格的变化。瑞兽镜与侯马乔村M58、天马——曲村M6022出土的铜镜较为类似,为金元时期作品。

本次发掘的元墓虽然墓葬结构简单且建造粗糙,但出土器物较为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晚期的墓葬特征,丰富了本地区元代墓葬的考古资料。

End

文 | 荆泽健 陈海波 杨及耘
图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原文刊于《文物》2020年07期
责编 | 静  静
初审 | 马煜娟、尹燕飞
终审 | 郑  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