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教书匠赴南洋建立一个小国,请求乾隆册封藩国,却惨遭拒绝

 历来现实 2022-08-30 发布于北京

1777年,乾隆在宫中批阅奏折,看见了一道特别的折子。

原来,一个叫罗芳伯的广东人,远赴南洋淘金多年,经过不懈努力打拼,如今在婆罗洲建立了一个名为“兰芳共和国”的小国,现愿意归顺朝廷,并上书请求大清政府册封为藩国。

乾隆阅毕,有些不以为然,然后用笔批注:一帮弃民而已,让他们自生自灭吧!

因为乾隆的傲气,没有搭理这次请求,让大清白白错失了一次扩大中国版图的大好机会,也让后来的史学家们对此都捶胸顿足,惋惜不已。

那么,罗芳伯是谁?他为什么会在婆罗洲建国?为什么又要主动跟大清称臣?后来他的国家成什么样了?

1738年,罗芳伯出生在广东梅县的石扇堡一个耕读之家。原名叫罗芳柏,因为客家人喜欢用“伯”来称呼长辈,后人都尊称他“罗芳伯”。

罗芳伯少年时性格外向,加上生性豪爽,喜欢到处结交朋友,颇有些天生气概不凡的领导气质,附近乡亲父老都乐于跟他打交道。

闲暇之余,罗芳伯还喜欢舞枪弄棒,经过多年勤学苦练,摸爬滚打,成年后练就了一身不错的好功夫,如果较量起来的话,三、五人都未必是他的对手。

与同龄人一样,参加科举考试入仕为官,也是罗芳伯的梦想。无奈,与习武相比,他的读书天分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尽管,罗芳伯读书十分刻苦,头悬梁、锥刺股,然而科举这条路注定与他无缘,一连考了六、七回乡试,结果每次都名落孙山。

1772年,罗芳伯转眼就到了34岁,与他平时教的学生一起已经进入考场参加乡试,结果依然落榜。这次打击让他心灰意冷,决心不再参加科举,另谋出路。

此时,我国沿海地带掀起了一股下南洋的淘金潮。

婆罗洲一直盛产黄金,而且历史悠久。当年郑和下西洋,就从婆罗洲带回来大量的黄金。

可惜,当地人采矿技术比较落后,产量一直不高。当地的土著部落首领知道中国人聪明能干,采矿技术不错,就通过各种关系到中国大量招募矿工,重金聘请他们前去采矿。

罗芳伯不甘平庸,在这股淘金潮的裹挟之下,与家人商议之后,就跟随众多同乡一起踏上了开往婆罗洲的船。

一个多月后,罗芳伯终于到了婆罗洲,却发现与想象的不一样,与家乡根本没法比,到处荆棘丛生,基本上还是原始地貌,心里不免有些失落。

当时,华人大多以血缘关系,或者是地缘关系聚居在坤甸、三发、坤吧硅一带的金矿周边,这里倒是成了小有规模的小集镇。

镇上有赌铺、茶楼等吃饭休闲的地方,也有“三沙”、“巴利”等一些采矿机构组织,其余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也不少。

罗芳伯找地方住下后,并没有着急去当矿工,看到许多华人的子女并不上学,满街打闹,于是就萌生了办学搞教育的念头。

当地的华人正愁没有教书先生,就纷纷把孩子送到他的学堂认字读书,这让罗芳伯很快就在婆罗洲安定下来了。

不上课的时候,罗芳伯闲不住,还是喜欢找人聊天,结交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认识了许多当地土著、华侨等各种人士,交际越来越多广。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拉帮结派,不同的组织和不同帮派之间,通常会因为利益、或者成员之间的矛盾,发生各式各样的冲突。

罗芳伯每到这时,总会热心站出来主持公道,从中调停斡旋,化解双方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因为在他看来,大家都是中国人,出门在外都不容易,不如大家都各自退一步海阔天空,完全没必要水火不容,甚至生死相搏。

由于他有文化,口才也不错,一般人跟他讲道理,多数人也说不过他,久而久之,他在当地华人心目中就有了一定的威望。

有时候也会碰见特别蛮不讲理的人,根本无视他的存在,不肯低头认输,还故意言语挑衅,要对他动手动脚。

这时,罗芳伯在家乡练得那一身武艺就派上的用场,经常能三下五除二,就把那些自讨没趣的人给治服了。

不仅如此,罗芳伯处理事情也比较公平公正,令产生矛盾的双方都颇为服气。因而许多华人一旦遇到较大的纠纷,都愿意找他出面帮忙解决。

不过,有些事情如果超出了罗芳伯的能力范围,就不那么容易办了。

当时,荷兰人的海上霸主虽然日渐式微,但仍然不可小觑,他们一直对婆罗洲的金矿垂涎三尺,总想找个机会入侵婆罗洲,将所有金矿据为己有。

他们仗着有先进武器,几次三番对当地的人们动手,试图赶走挖矿的华人,这一下子就让生活在婆罗洲的日子越来越不安稳。

罗芳伯考虑再三,认为只有把大家团结起来,一致抗敌,才能抵挡荷兰殖民者的欺侮,不至于被他们赶走。

于是,罗芳伯为了让大家团结起来,决定建立一个组织,这样可以更有凝聚力。然而罗芳伯在婆罗洲的影响力并不大,几乎没多少人愿意听他指挥。

罗芳伯不得已想了一个办法,特意找到了一个名叫陈兰伯的老华侨,告诉他现在婆罗洲华人目前遇到的困难,当前的形势,请他出来号召大家。

这人在当地生活了三十多年,威望极高,人们都比较敬重。听了罗芳伯的解释,他非常认同罗芳伯的看法,马上就同意与罗芳伯组建了一个叫“兰芳会”的机构组织。

当然,陈兰伯年事已高,在组织里只是挂名而已,并不参与具体运作,罗芳伯才是主事的关键人。

随后,罗芳伯还自己找了一群帮手,大多数都是他的同乡加入,加上陈兰伯的号召力,“兰芳会”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表面上,“兰芳会”只是一个商业机构,主要以农业、贸易为主,实际上武装力量也不弱,并且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拥有了绝对的自主权。

谁料,兰芳会还没来得及与荷兰人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交手,就先与天地会的人打起了仗。

满清入关以后,天地会这一支民间武装力量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与清军纠缠厮杀了多年,眼看国内没有了生存环境,不得已选择流亡海外。

婆罗洲的天地会首领名叫刘三伯,此人骁勇善战,经过多年的经营,在婆罗洲的势力范围很大,平时主要靠收取保护费,敲诈勒索,欺行霸市等方式谋生。

罗芳伯建立的“兰芳会”却根本就不搭理他们,拒绝任何形式的“纳贡”,自然引起了他们的极大不满。

刘三伯恼羞成怒,开始故意找茬,命令天地会手下成员不断无故殴打“兰芳会”的人,双方都不肯让步,开始了长达两年的生死大械斗。

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双方一直僵持不下,直杀得天昏地暗,死伤惨重,却难分胜负。

罗芳伯见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开始联合当地金矿联盟的支持,允诺赶走天地会以后,不收取任何的税费,并签下了行业协议。这样一来,“兰芳会”才逐渐占据了上风,最后把刘三伯率领的天地会彻底铲除。

期间,罗芳伯的谋略,出色的组织能力,勇敢战斗的精神,也令手下人无比钦佩,打败天地会以后,一致推举他为“兰芳会”的领袖。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芳伯的声望渐渐如日中天,原本只有3万余人的“兰芳会”,经过一番兼并其它华人小团体,以及当地土人的主动归附,竟壮大成为了拥有十万多人的武装力量。

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罗芳伯终于在婆罗洲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政权。

婆罗洲上,当时分布大约有20多个土著小王国,彼此之间互不服气,因为经济利益的矛盾,积怨已久,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摩擦冲突。

罗芳伯所在的坤甸王国实力稍逊,每次争斗都处于下风,基本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坤甸王为了找回面子,就主动找到“兰芳会”,请求罗芳伯的帮助。

当时,与坤甸相邻的兰达王实力最为强大,也最为嚣张跋扈,经常蛮不讲理的入侵坤甸王的地盘,肆无忌惮地抢掠坤甸百姓的财物,让坤甸王头疼不已,对其恨之入骨。

有一次,罗芳伯想出一条妙计,率领一支奇兵突袭兰达王的老巢,打得他们焦头烂额,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可谓是大获全胜。

最后,罗芳伯还逼迫兰达王签下了一纸和平协议,保证以后永远不侵略坤甸的地盘。

坤甸王得知消息,乐得连夜举行了庆功宴,好酒好肉招待,燃起火堆,与所有人一起又唱又跳,一直折腾到天亮。

为了表示对罗芳伯的感谢,坤甸王非常大方,直接把东方律一带很大的一块地盘当作奖赏礼物,交给罗芳伯管辖。

自此,罗芳伯创建的“兰芳会”有了自己的地盘,可以大张旗鼓地打出自己的旗号,再也不必在乎别人的看法和想法,并且还一下子就有了10多万的属民。

罗芳伯拒绝了部属的提议,坚持不称“王”,也不称“帝”,而是称之为“兰芳共和国”,实行的是大总制的管理模式。

而罗芳伯也被大家推举成为了首届“大总长”,自此,他的思想和以及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逐渐让“兰芳共和国”越来越强大。

首先,在政府管理工作方面,罗芳伯充分借鉴了清政府部门设置,分设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往下又分成省、县、乡三级管理机构,每一级又分成司法、军事、财政、经济、教育等不同的政府部门,几乎与现代的社会管理模式一模一样。

对于各级部门官员的产生,罗芳伯却摈弃了清政府的任命制,而是采用了民主选举制。

罗芳伯认为,各级管理人员应该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所以这些管理人员也应该由民主选举产生,能者上,庸者下,并且还有任期的限制。

至于政务上的裁决,也不是由政府单方面说了算,而是通过大家集体表决,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案才能实施。

这一切最终目标就是要带领大家发展经济,提高大家生活水平,并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提高未来社会生产力,让“兰芳共和国”更加强大。

其次,在军事上,由于“兰芳共和国”土地面积偏小,担心别国的入侵和袭扰,罗芳伯决定实行全民皆兵制度,每一个青少年都要接受军事训练,并且提出了一个口号:“不会打仗的农民,不是好士兵!”

最后,为了进一步体现民主化,罗芳伯拒绝世袭制,认为实行世袭制度,一定会有人因为受到利益的驱使而变质,从而导致整个国家腐化堕落。长此以往,兰芳共和国只会变成专制国家,而不是他理想中的民主国家了。

罗芳伯说到做到,以身作则,在自己任期届满之前,就主动推举了江戊伯为下任“总长”,然后在国内进行民主投票,通过票选之后,才让江戊伯走马上任。

一定程度上来说,罗芳伯这样的施政思想,在当时封建思想还根深蒂固的华人之中,完全是他们无法想象的。

正是罗芳伯这种民主思想的引领,“兰芳共和国”的实力和影响不断提升,吸引了很多土著部落前来归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国力更是蒸蒸日上,在最强盛之时,几乎涵盖了整个婆罗洲,同时也对后来东南亚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过几任总长的苦心经营,“兰芳共和国”许多地方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金矿之乡”、“鱼米之乡”,成为了当地人民和侨民的幸福家园。

当然,“兰芳共和国”的发展历史并非一直都特别顺利,也会遇到很多的挑战和危机,比如在建国之初,就遭遇了内忧外患的艰难困境。

1977年,“兰芳共和国”刚成立不久,国内就爆发了大规模的鳄鱼灾难。许多水域出现了成群结队大量鳄鱼,它们异常凶猛,活动十分猖獗,不时跑上岸来吞噬人,或者家禽,弄得国内老百姓惊恐不安,严重危害大家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罗芳伯闻知此事,亲自前往受灾的地区进行指挥,经过十几天的观察和思考,采用了两种方法为民除害。

第一种是直接捕杀。就是派人跑到鳄鱼聚集的水域进行投毒,然后让弓箭手在一旁埋伏等待,见到鳄鱼毒性发作,毫无反抗力才进行射杀。

第二种是设坛驱赶。古代人都有些迷信,认为事出必有因。罗芳伯是个读书人,于是效仿韩愈在潮州驱逐鳄鱼的办法,摆设祭坛,宣读祭文,勒令鳄鱼必须尽快离开。

说来也奇怪,不知道是鳄鱼见同伴总是莫名其妙地死去,而感到害怕了,还是神仙显灵对它们进行了“规劝”,几个月后,它们竟然真的都先后离开了“兰芳共和国”。

对此,当地的土著和侨民不由啧啧称奇,这次“鳄患”一直困扰他们许久,想尽办法也没有将它们赶跑。自从罗芳伯来了以后,却没有这么费力就彻底根除了,不由对罗芳伯特别感激,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他是一个拥有神奇本领的异人!

至于外患,即是一直对婆罗洲虎视眈眈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即使“兰芳共和国”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依然无法与之匹敌。

罗芳伯深知,以“兰芳共和国”目前的实力,想要对付荷兰东印度公司存在很大困难。如若双方真动起手来,“兰芳共和国”极有可能很快就被他们瓦解。

于是,罗芳伯派江戊伯率队回了一趟国,并上书请政府,请求册封“兰芳共和国”为清朝的藩国,寻求清政府的保护。

在他看来,当时的清政府实力强大,如果能背靠这棵大树,荷兰东印度公司自然不敢轻易动手,却没想到乾隆皇帝对此置之不理。

当然,荷兰东印度公司并不知晓这一切,这也给罗芳伯留下了操作的空间。

即使清政府不搭理,罗芳伯依然命人放出风声,对外宣称“兰芳共和国”已经是清政府册封的藩国。

这条真假难辨的消息,让荷兰殖民者一直心存顾虑,一直都不敢采取较大规模的入侵行动,害怕清政府派兵兴师问罪。

罗芳伯这个举措,让“兰芳共和国”一直延续了110年,直到第6任总长刘台二的时候,才被荷兰人收买,自此兰芳共和国政府就成为了一个傀儡政府,渐渐失去了自主权。

随着1912年清政府彻底垮台,荷兰殖民者才选择对外公开宣布,全面接管“兰芳共和国”的全部土地。同时也宣告“兰芳共和国”彻底消失在世界历史舞台中……

尽管如此,罗芳伯建立“兰芳共和国”的丰功伟绩,却一直被后人所传颂。

罗芳伯的梅州家乡父老为其设立了纪念堂,永远怀念这位海外的亲人。而在印尼东万律如今也有纪念罗芳伯的“兰芳大学”。坤甸同样建有罗芳伯纪念堂和墓园,并在石刻墓碑上记载了他过去所有的显赫功勋。

1905年,梁启超在《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中,将罗芳伯列为中国海外殖民的八大伟人之一,在那段较为屈辱黑暗的年代,借此极力宣扬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中创造辉煌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从而激励所有国人开拓进取,振兴国家,不让外国人欺凌。

印尼前任总统瓦希德对于罗芳伯的评价非常之高,认为以历史贡献而论,罗芳伯丝毫不亚于华盛顿,堪称与华盛顿并列的世界伟人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