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为什么要发起夷陵之战?(从博弈论角度看夷陵之战的对错)

 思明居士 2022-08-30 发布于河北

曹丕篡汉后,益州一片哗然,传闻称汉献帝已遇害,刘备遂为其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刘备其实不愿调查这个传闻的真假,因为事实就是曹丕用的是禅让的形式,人家走的是一套合乎儒家程序的流程。汉室都自愿让位于曹家,那还奉什么诏讨什么贼呢?他这个大汉宗亲就变成像孙权一样的割据势力了,号召力将大幅下降,两川重峦叠嶂,百姓对外的消息闭塞,反正都是你说了算,干脆就当真吧)

其麾下群臣纷纷请求其继承帝位,刘备乃于建安二十六年(魏黄初二年)四月于成都武担山之南即皇帝位,宣布“嗣武二祖”(继承刘邦、刘秀),年号“章武”。

曹丕、刘备相续称帝后,魏蜀吴三方都开始进入非常重要的选择

先说刘备,他有两个方案

1、继续北伐攻魏,给他亲自发丧的汉献帝去报仇

2、为关羽报仇,攻打江东

文章图片1

咱们一条条来详细讨论其中的利弊。

北伐的好处

1、政治正确,打出振兴汉室的口号,可以争取一部分仍终于汉室的民心,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时,中原各地纷纷响应的情景也许能再度上演,函谷关以东的义士会箪食壶浆的来迎刘备的王师。

2、此时关中方面仅仅只有曹真、张郃的凉州军团,曹魏大部分的兵力都压在东线,刘备有着非常好的出兵时机。

但是北伐的弊端也不少。

1、汉中的人口都被曹操迁走,从蜀中运粮及其苦难,蜀道这条路本来就很难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现在还要去翻山越岭,走入雍州、凉州的五条小道,需要多少人力?

文章图片2

更何况,关中经过多年的战乱,人口基数也大幅下降,从经济实力来看远远不如荆州。

2、刘备北伐后,孙权还会不会再搞一次偷袭?

看看孙权在背盟偷袭荆州后都干了些啥。

陆逊先后通过诱降等种种方法讨灭干掉,招降纳叛了数万人。(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夷兵数千人,首尾西方。逊复部旌讨破布、凯。布、凯脱走,蜀以为将。逊令人诱之,布帅众还降。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

随后孙权就将刘璋封为了益州牧,放到了秭归招降纳叛当政治符号。(孙权杀关羽,取荆州,以璋为益州牧,驻秭归)

周泰被封为汉中太守。(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泰汉中太守)

如果刘备带着倾国之兵北伐了,按照孙权表现出来的动作和他之前的黑历史,说不定会和曹丕联手,西进打向成都。

刘备一个不慎,南北朝就要提前上演了!

再来看第二个方案:攻打荆州

攻打荆州的好处似乎更多

1、振奋士气,团结人心。

关羽之死与荆州官员的倒戈对蜀汉的士气打击很大,若不予以强硬还击并取得胜利,那么不仅会引发元从队伍的不满(刘备阵营里有一大批荆襄人士,荆州丢失后他们失去了在那里的基业,于公于私他们都支持刘备的复仇行动,打回老家去),还容易引发益州豪族的反抗,益州、汉中民心也会不稳。

所以无论于公于私,都必须给关羽报仇,出恶气的同时打给兄弟们看!

2、东吴没有名将

拿下荆州后不久,吕蒙就死了(吕蒙215年夺取荆州三郡,219年再夺荆州三郡,最终使得东吴国土面积大增,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宿愿)

刘备认为江东现在没有名将能与你匹敌,对于陆逊他始终十分轻视。(这也是刘备后来大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3、让江东陷入双线作战

孟达投降后,曹丕开始图谋襄阳。

曹丕刚继位的时候,因为樊城已经被关羽长时间的围困,打成了废墟,城内粮食也已耗尽,曹仁就带着残余部队撤到了宛城。(会孙权帅兵西过,朝议以樊、襄阳无谷,不可以御寇。时曹仁镇襄阳,请召仁还宛)

孙权立刻派陈邵据襄阳(关羽费劲力气最后还是便宜了孙权)

襄阳这个位置太关键了,拿下襄阳

攻:可以北上威胁宛城

守:防守压力大幅减轻,只要守住襄阳一城,荆州就十分安全。

但一旦丢失襄阳,魏国大军可以分兵多路,既可以沿着荆襄大道攻击江陵,也可以顺着汉水攻打夏口,整个荆州的防守压力将会倍增,因为你每个战略要点都要布放重兵!

文章图片3

曹丕自然也很清楚襄阳的重要性,曹仁军修整完毕后,曹丕立刻派曹仁去夺回襄阳。

陆战一直是江东的短板,这次也不例外,曹仁和徐晃轻松拿下,随后迁走了汉水以南的老百姓们。(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於汉北)

这下孙权的战略态势就十分被动了

扬州战区的国境线已经被推到长江边!

荆州北部战区也将面临着曹魏随时可能出现的大兵压境!

刘备一旦宣战,荆州的西部和南部战区又将面临一个大敌!

文章图片4

此时打孙权,从军事角度看,的确是一个十分正确的时机。

还记得刘备当初是如何出让荆南三郡给孙权的嘛?(刘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于权,权令诸葛瑾报命,更寻盟好,遂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

除了老大魏国,老二和老三谁都无法以一国之力同时对抗另外两家。

刘备最初的设想就是大军出秭归,东吴必然要派兵抵抗。一旦吴蜀兵交,曹魏一定不会放过这天赐良机,很可能同时发兵濡须口和江陵,攻打江东。

江东自然是没有实力同时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打倾国之战的。

那怎么办,江东是核心统治区,无法割让,孙权只能找蜀汉求和,退还荆州的部分土地,吐出偷袭荆州的红利。(至少要恢复对江陵的控制,甚至拿下荆南四郡,进而实现刘备集团利益的最大化

刘备有可能不战而胜,收获巨大利益!

但是攻吴有一个很大弊端:老二老三相争,老大有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赵云就提出反对意见: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灭了魏,孙权自会归顺,曹操死了,他儿子窃国了,我们应当顺应民心,尽早夺取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利于征讨凶顽叛逆,函谷关以东的义士一定会箪食壶浆的来迎王师的(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偏将军黄权也反对此时伐吴:“吴人战斗力很强,现在伐吴是顺流而下,进攻容易撤退很难,请派我为先驱,先尝试进攻,陛下随后接应。”

孙权现在手握两州,从账面实力来看,已经强于刘备,虽然刘备的老兵战斗力更强,但是孙权在荆州立足未稳,而刘备在荆州毕竟经营了多年,大军一到,那些暂时投降了孙权的各郡县必然响应支持,双方很容易达成拉锯战

一旦陷入僵持,魏国很容易就能收拾蜀吴了。

史书并没有说此时丞相的态度,只记载了这样一句话: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从这句话中其实可以看出丞相的态度。

1、反对对孙权用兵

2、即使用兵,如果法正在的话,也不至于大败

​诸葛亮是孙刘联盟的缔造者和坚定维护者,对于伐吴他应该是反对的,通过之前的利弊分析,打孙权是利大于弊,丞相也许认为即便不夺回荆州,至少也可以取得部分战果,也就是他说的“必不倾危”的意思,至于后面的结局,恐怕也完全出乎诸葛亮的预料。

两种方案都有利有弊,那能不能谁都不打,养精蓄锐呢?

文章图片5

很难,刘备已是六十岁的暮年,哪里还有什么从容整顿、潜心谋略的时间?

刘备只能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孤注一掷,方能赌回建安二十四年初的优势,为蜀汉搏一个更好的局面。

为此,刘备这辈子第一次向曹魏递出了橄榄枝,他要缓和双方的矛盾,联系曹丕一起出兵孙权,于是派使者韩冉带着外交国书前去吊唁(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

韩冉的职务是军谋掾(相当于参谋处长),在孟达派人保护下到了洛阳,呈上了刘备的信和礼物。

曹丕接见了韩冉,但没有明确的表态(曹丕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计划,这是他未能统一三国的最大弱点

刘备等不了了。

蜀汉章武元年(221)7月,刘备整合人马,发起了著名的夷陵之战,正式出兵伐吴。

大军分为两路:

一路由刘备亲自率领,共计四万人马,吴班、冯习为左右领军(冯习是荆州南郡人,追随刘备由荆州来的益州,地位与魏延差不多),相当于前敌正副总指挥,张南为前锋,偏将军黄权以及赵融、廖淳、傅肜、杜路、刘宁、陈式等分别统领各部;

一路由车骑将军张飞率领,率部从巴西郡的阆中南下,两支人马相会于江州,即今重庆市。

看着上面的这些陌生的名字,不禁让人想起关羽、黄忠这些名将,由于他们纷纷凋零,蜀汉的将星也不再像以往那么闪耀了。

至于赵云为什么不在东征之列,当然不是因为此次东征赵云提了反对意见,刘备有意疏远他。

​赵云智勇双全,深得刘备信任,刘备还有一个重要的位置要给他:留守江州,看好后方(荆州偷袭对刘备阵营影响太大了)

此次随刘备出征的还有蜀汉的尚书令刘巴、侍中马良、太常卿赖恭、光禄勋卿黄柱、少府卿王谋、大鸿胪卿何宗、太中大夫宗玮、从事祭酒程畿、从事王甫等人。

​蜀汉最精锐的老兵即将出征(这支军队如果尚在,丞相在安排街亭阻击人选的时候,还会犯难吗?)

刘备就得到一个重大消息:张飞被手下部将张达、范彊所杀,持其首级逃到了孙权那里。(张飞之死又是刘备后来失败的一个直接原因,原本顶级谋士黄权可以留在身边出谋划策,刘备只能安排黄权去江北防备魏国)

仇越结越大了!

孙权现在想到和谈了,但已经晚了,刘备大怒不许!(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孙权知道这一仗是非打不可了,立即做出部署,迎击蜀军。孙权任命镇西将军、右护军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统一指挥集结于荆州各地的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诸葛瑾、步骘、鲜于丹、孙桓等部人马,上述各部人马总数约为5万人。

孙权一边备战,一边派使者去曹丕那认怂称藩,魏国朝堂全都给曹丕道喜。

此时此刻,曹丕迎来了自赤壁之战后,最好的一次干掉孙权的机会!

三国统一的绝好机会出现了,曹丕如果能把握住的话,那他的历史地位就能比肩曹操!

此时曹丕有三个选择

1、攻打刘备

2、攻打孙权

3、按兵不动

侍中刘晔劝曹丕:现在天下三分,咱们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互为联盟才没灭了他们,现在他们自己打起来了,这是天亡他们啊!(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

之前已经分析过了,江东没有实力同时在三个地方打赢倾国之战,刘晔的策略非常清晰,先和刘备一起灭吴,瓜分江东的地盘后,再举国之力灭蜀。

曹丕这时候起了妇人之心,说:人称臣降而伐之,这是疑天下欲来者之心啊!

曹丕的逻辑在群雄并起的时候有一定的适用性,但现在天下已经三分,你善待孙权难道是指望刘备来投降吗?刘备连皇帝位都即了,怎么可能投降你?

但是曹丕坚持自己的见解,仍然决定接受吴国的投降,要封孙权为吴王。

刘晔又来劝阻孙权虽有雄才,乃残汉骠骑将军、南昌侯之职。官轻则势微,尚有畏中原之心;若加以王位,则去陛下一阶耳。今陛下信其诈降,崇其位号以封殖之,是与虎添翼也夫王位,去天子一阶耳,其礼秩服御相乱也。彼直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义也。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

意思孙权要是当了王,距离天子就只差一步了!他现在正好在江东没有合理合法性,你怎么还能送他名分呢!现在孙权有雄才,但名分上不过就是个故汉骠骑将军南昌侯罢了,现在您要是受他的降,可以赐他个将军号,封个十万户侯,绝对不能封为王啊!

曹丕还是不听,派太常邢贞持节拜孙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

孙权心定了,虽然面子上有点难堪,但是稳住了最大的敌人魏国,现在可以专心对付刘备。

和曹操相比,曹丕真的很嫩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