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陈爱红《余姚人邵瑛与《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

 心物和 2022-08-31 发布于英国

  李本侹展示他购得的邵帖。

  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汉字笔画繁简各异,结构类型众多,把字写好的关键之一,在于准确地掌握字的结构安排和形势布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结体”或“间架”。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要把握间架结构”,至于如何把握,历代书家对此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总结,有些经验还被整理成学习方法,如唐欧阳询《三十六法八诀》、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等。

  清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将每条法则都用精炼、对仗的文字标注口诀,又配以标准典型的四个例字,它对书法初学者了解间架结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黄自元(1837—1918)是清末书法家,因为他书写的《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流传甚广,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九十二法”的创始人就是黄自元,甚至现代的一些权威著作中也存在这种谬误,事实上它的创始者另有其人。

  不久前,我市碑拓爱好者李本侹在网上买了一本《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旧拓本,拓本的跋文为余姚人邵瑛(1739—1818)所写,邵瑛说自己是在前人基础上总结了这套书写法则。旧拓本引起了李本侹的兴趣,他在史料中找到了线索。李本侹说,其实,《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的创始人是余姚人邵瑛,只不过后来黄自元书写了此法则,让它更加广泛地流传开了。

  难得一见的旧拓本

  李本侹喜欢寻访各种拓本。不久前,他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发现了一本《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旧拓本(以下简称邵帖),就将其买下。该拓本原本已裱拓成册,但因年代久远已成散页,只能依稀可见原有的装订线,每页两面,共计13页。从内容和样式来看,它与市面上流传甚广的黄自元的《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拓片影印本(以下简称黄帖)大致相同。邵帖为纵向书写,每条法则上书四个例字,下标口诀一条。每四条法则外刻划一方框,相邻两框之间无界格,共计九十二法则,即23框。起首题名一框,因拓片残损,仅保留几字,但可见右侧为题名,左侧为序文。末尾跋文、款项,文字较多,分两框刊刻,跋文仅损三字,全文如下:

  赵文敏谓:“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余以为:字亦从笔意而结体耳。姑以颜、欧言之,颜之用笔断不能如欧之结字也,然结字以用笔为转移,而规模大略要自不可易。犹人面,然面各不同,而五官之位置则一也。前哲言间架结构者屡矣,--(注:缺损字)摘其要者,略具梗概如右,俾家塾童子-以举隅。若如张怀权所云:随方变化。孙过庭所云:随地布形。是在善学者之神而明之矣。甲辰秋日余姚邵瑛书并识。(后盖朱文“臣瑛之印”“桐南”二印。)

  这篇跋文是邵瑛对自己创作法则的心得总结。在他看来,写字应以笔为转移,字的样子就像人的面容一样,虽然每个人的面容不一样,但五官的位置是固定的。邵瑛在跋文中提到的“前哲言间架结构者”的“前哲”是指欧阳询和李淳两位书法家,而他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则就是在这两人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李本侹将邵帖和黄帖的不同之处进行了归纳,两帖正文仅1个例字和11处法则中的个别字有区别,如:第24法口诀,邵帖中为“三联者头尾伸缩间仍要匀停”,黄帖则改“匀停”为“停匀”;第46法口诀,邵帖中为“右占者,右不妨于独丰”,在黄帖中省去“于”字,改为“右占者,右不妨独丰”等等。

  北京石刻博物馆研究员刘卫东曾经在《北京地区石刻概述》一文中说:“北京有一些石刻在全国范围内都堪称孤品,其量大质精为他处所无……清乾隆时期邵瑛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法帖石刻,是一份书法教学的范本,它比后来习见的黄自元帖要早一百多年。”为了研究自己手中的邵帖,李本侹特意去了趟北京。李本侹发现,他手中的拓本和石刻大致相同,差别之处在于:北京的帖石有三块,其中两块是双面刻的,一块是单面刻的,共有五面,材料为青石,每石长79厘米,宽34厘米,厚7厘米。该帖石与邵帖的不同之处在于,北京的帖石上没有邵帖中的帖石顺序号。李本侹揣测北京的帖石除内容由六面压缩成了五面,而邵帖应出自由六个面所刻成的帖石。

  推广邵氏法则的黄自元

  为什么提到《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时,世人首先想到的是黄自元,并多认为他是这一法则的创始人?

  晚于邵瑛近百年的黄自元是清末有名望的书法家,历任翰林院编修、河南道、陕西道监察御史、甘肃宁夏知府等职。为母丁忧期间,他回到家乡湖南,曾主讲于岳麓书院内的湘水校经堂。他还创设了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民国七年(1918年)病逝于长沙。黄自元一生勤于书法,精于颜、柳、欧各家之体。同治帝生母病逝,黄自元被诏撰写神位,他跪地书写,笔划工整,字体匀称,因此被赐以“字圣”名号。黄自元临写的《九成宫帖》《玄秘塔帖》等字帖先后被刊印出版,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则是他所书写的《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在清末民初,学书者几乎人手一册。

  黄自元的《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以碑帖形式刊印,现在人们所见的版本多是星沙周墨香簃书画店刻版。“星沙”是长沙的别称,全帖划有界格。每四法为一界框,前后各加一界框,全帖共计25界框。起首一界框内左书“昔人论间架,以有中画之字为式,论结构,以无中画之字为式。兹比而合之,不复区别”,右书“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最尾一界框内书“光绪甲申长至前五日,安化黄自元录旧本”。后盖朱文回文印“黄自元印”和白文印“敬与”,左下角隶书刻“星沙周墨香簃藏拓”。在这个版本中,黄自元其实已经说明了该版的法帖是“录旧本”,但汉字的多义性让后人在理解这三个字时有不同的理解:黄自元所书的“录旧本”是指此《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为他在光绪甲申(1884年)重新抄录本人往年旧作,还是指他只是抄录了别人撰写的《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呢?因为起首页中有“兹比而合之,不复区别”之句。世人多认为《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由黄自元所创,因此也将《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称为《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自民国起,各大出版社相继据拓片影印出版有《黄太史九十二法》《黄自元九十二法》等书。1987年出版的《中国书法大辞典》也称黄自元著有《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一篇。

  就这样,推广了《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的黄自元被误戴了光环,而《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法则的真正创始人邵瑛却“退居幕后"了。

  被学界

  重新认识的邵瑛

  邵瑛是谁?据邵帖跋文可知,该帖是余姚人邵瑛在甲辰秋日所写。《余姚县志》载,邵瑛为余姚人邵升陛之子,字瑶圃,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甲辰科榜眼,嘉庆戊午年(1798年),以内阁中书出任湖北正考官,历任翰林院玉牒馆协修、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检阅等职。邵瑛自幼在父亲的教育下,精于朴学。又致力于训诂,尤其在研究《说文解字》上竭尽全力,著成《说文解字群经正字》,由此博得大学问家朱珪、翁方纲的垂青。大学士纪昀(晓岚)临终前,将未能完成的《规杜持平》一书托付于邵瑛,邵瑛秉承纪昀遗愿,完成了这部著作。

  本世纪以来,一些学者也对《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的作者进行了考证,对邵瑛在书法上的贡献有了更多认识。邵瑛能够从幕后到台前,不仅得益于国内一些珍贵文物的佐证,也得益于外文资料的记载。除了北京石刻博物馆的石刻外,一些学者还在国外汉学家的专著中看到了关于邵瑛是《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创始人的记载。美国首位汉学教授、传教士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 1812~1884)在其代表作《拾级大成》(Easy Lessons in Chinese)中明确指出《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的作者是邵瑛,并在书中收录了该法则的部分例字,鼓励学生临摹。

  2004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榜眼》一书中说:邵瑛生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逝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有《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传于世。由此,李本侹锁定邵瑛书写此法则的时间“甲辰秋日”,正是他高中榜眼的那一年,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