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勒兹丨为了审判的终结

 lpl求知获识 2022-08-31 发布于重庆


为什么读书便能学得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呢?

因为在书中可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样。

目前在香港固然有三百几十万人之多,然而我们大家的做人境界却不一定能高,人生情味也不一定能深。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在书中遇见的人可不同;他们是由千百万人中选出,又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而保留以至于今日,像孔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试问中国能有几个孔子呢?又如耶稣,也快达二千年;他如释迦牟尼、穆罕默德等人。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为什么我们敬仰崇拜他们呢?便是由于他们的做人。当然,历史上有不少人物,他们都因做人有独到处,所以为后世人所记忆,而流传下来了。

图片

钱穆书法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世间决没有中了一张马票,成为百万富翁而能流传后世的。即使做大总统或皇帝,亦没有很多人能流传让人记忆,令人向往。中国历代不是有很多皇帝吗?但其中大多数,全不为人所记忆,只是历史上有他一名字而已。哪里有读书专来记人姓名的呢?做皇帝亦尚无价值,其余可知。中马票固是不足道;一心想去外国留学、得学位,那又价值何在、意义何在呀?当知论做人,应别有其重要之所在。

假如我们诚心想做一人,“培养情趣,提髙境界”,只此八个字,便可一生受用不尽;只要我们肯读书,能遵循此八个字来读,便可获得一种新情趣,进入一个新境界。各位如能在各自业余每天不断读书,持之以恒,那么长则十年二十年,短或三年五年,便能培养出人生情趣,提高了人生境界。那即是人生之最大幸福与最高享受了。

图片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读哪些书?

说到此,我们当再进一层来谈一谈读书的选择。究竟当读哪些书好?我认为:业余读书,大致当分下列数类:

一是修养类的书。

所谓修养,犹如我们栽种一盆花,需要时常修剪枝叶,又得施肥浇水;如果偶有三五天不当心照顾,便决不会开出好花来,甚至根本不开花,或竟至枯死了。栽花尚然,何况做人!当然更须加倍修养。

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几部书是人人必读的。

首先是论语。切不可以为我从前读过了,现在毋须再读。正如天天吃饭一样,不能说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书也该时时读。再次是孟子。孔孟这两部书,最简单,但也最宝贵。如能把此两书经常放在身边,一天读一二条,不过花上三五分钟,但可得益无穷。此时的读书,是各人自愿的,不必硬求记得,也不为应考试,亦不是为着要做学问专家或是写博士论文;这是极轻松自由的,只如孔子所言“默而识之”便得。

只这样一天天读下,不要以为没有什么用;如像诸位毎天吃下许多食品,不必也不能时时去计算在里面含有多少维他命,多少卡路里,只吃了便有益;读书也是一样。这只是我们一种私生活,同时却是一种高尚享受。

图片

1949年,钱穆与同仁在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孟子曾说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连做皇帝王天下都不算乐事;那么,看电影、中马票,又算得什么?但究竟孟子所说的那三件乐事是什么?我们不妨翻读一下孟子,把他的话仔细想一想,那实在是有意义的。

人生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有人以为月入二百元能加至二百五十元就会有快乐;哪知等到你如愿以偿,你始觉得仍然不快乐——即使王天下,也一样会不快乐。我们试读历史,便知很多帝王比普通人活得更不快乐。做人确会有不快乐,但我们不能就此便罢,我们仍想寻求快乐。人生的真快乐,我劝诸位能从书本中去找;只化三两块钱到书店中去,便可买到论语孟子;即使一天读一条,久之也有无上享受。

还有一部老子,全书只五千字。一部庄子,篇幅较巨,文字较深,读来比较难;但我说的是业余读书,尽可不必求全懂。要知:即是一大学者,他读书也会有不懂的;何况我们是业余读书;等于放眼看窗外风景,或坐在巴士轮渡中欣赏四周景物,随你高兴看什么都好,不一定要全把外景看尽了,而且是谁也看不尽。

还有一部佛教禅宗的六祖坛经,是用语体文写的,内中故事极生动,道理极深邃,化几小时就可一口气读完,但也可时常精读。其次,还有朱子的近思录与阳明先生的传习录。这两部书,篇幅均不多,而且均可一条条分开读。爱读几条便几条。

图片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我常劝国人能常读上述七部书。中国传统所讲修养精义,已尽在其内。而且此七书不论你做何职业,生活如何忙,都可读。今天在座年幼的同学们,只盼你们记住这几部书名,亦可准备将来长大了读。如果大家都能毎天抽出些时间来,有恒地去读这七部书,准可叫我们脱胎换骨,走上新人生的大道去。

图片

其次便是欣赏类的书。

风景可以欣赏,电影也可以欣赏,甚至品茶喝咖啡,都可有一种欣赏。我们对人生本身也需要欣赏,而且需要能从高处去欣赏。

最有效的莫如读文学作品,尤要在读诗。这并非要求大家都做一个文学家;只要能欣赏。谚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诗中境界,包罗万象;不论是自然部分,不论是人生部分,中国诗里可谓无所不包;一年四季,天时节令,一切气候景物,乃至飞潜动植,一枝柳,一瓣花,甚至一条村狗或一只令人讨厌的老鼠,都进入诗境,经过诗人笔下晕染,都显出一番甚深情意,趣味无穷;进入人生所遇喜怒哀乐,全在诗家作品中。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当我们读诗时,便可培养我们欣赏自然,欣赏人生,把诗中境界成为我们心灵欣赏的境界。如能将我们的人生投放沉浸在诗中,那真趣味无穷。

图片

钱穆书法

如陶渊明诗: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这十个字,岂非我们在穷乡僻壤随时随地可遇到!但我们却忽略了其中情趣。经陶诗一描写,却把一幅富有风味的乡村闲逸景象活在我们眼前了。我们能读陶诗,尽在农村中过活,却可把我们带进人生最高境界中去,使你如在诗境中过活,那不好吗?

又如王维诗: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诸位此刻住山中,或许也会接触到这种光景:下雨了,宅旁果树上,一个个熟透了的果子掉下来,可以听到“扑”“扑”的声音;草堆里小青虫经着雨潜进窗户来了,在灯下唧唧地鸣叫着。这是一个萧瑟幽静的山中雨夜,但这诗中有人。上面所引陶诗,背后也有人。只是一在山中,一在村中;一在白天,一在晚上。诸位多读诗,不论在任何境遇中,都可唤起一种文学境界,使你像生活在诗中,这不好吗?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图片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纵使我们也有不能亲历其境的,但也可以移情神游,于诗中得到一番另外境界,如唐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那不是一幅活的人生画像吗?那不是画的人,却是画的人生。那一幅人生画像,活映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去欣赏。在我想,欣赏一首诗,应比欣赏一张电影片有味,因其更可使我们长日神游,无尽玩味。不仅诗如此,即中国散文亦然。诸位纵使只读一本唐诗三百首、只读一本古文观止也好;当知我们学文学,并不为自己要做文学家。因此,不懂诗韵平仄,仍可读诗。读散文更自由。学文学乃为自己人生享受之用,在享受中仍有提髙自己人生之收获,那真是人生一秘诀。

第三是博闻类。

这类书也没有硬性规定;只求自己爱读,史传也好,游记也好,科学也好,哲学也好,性之所近,自会乐读不倦,增加学识,广博见闻,年代一久,自不寻常。

第四是新知类。

我们生在这时代,应该随时在这时代中求新知。这类知识,可从现代出版的期刊杂志上,乃至报章上找到。这一类更不必详说了。

第五是消遣类。

其实广义说来,上面所提,均可作为消遣;因为这根本就是业余读书,也可说即是业余消遣。但就狭义说之,如小说、剧本、传奇等,这些书便属这一类。如诸位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可作是消遣。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图片

上面已大致分类说了业余所当读的书。但诸位或说生活忙迫,能在什么时读呢?其实人生忙,也是应该的;只在能利用空闲,如欧阳修的三上,即:枕上、厕上和马上。上床了,可有十分一刻钟睡不着;上洗手间,也可顺便带本书看看;今人不骑骡马,但在舟车上读书,实比在马上更舒适。

古人又说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现在我们生活和古人不同;但每人必有很多零碎时间,如:清晨早餐前,傍晚天黑前,又如临睡前;一天便有三段零碎时间了。恰如一块布,裁一套衣服以后,余下的零头,大可派作别的用场。另外,还有周末礼拜天,乃及节日和假期;尤其是做教师的还有寒暑假。这些都可充分利用,作为业余读书时间的。

假如毎日能节约一小时,十年便可有三千六百个小时。又如一个人自三十岁就业算起,到七十岁,便可节余一万四千四百个小时,这不是一笔了不得的大数目吗?现在并不是叫你去吃苦做学问,只是以读书为娱乐和消遣,亦像打麻雀、看电影,哪会说没有时间的!如果我们读书也如打麻雀、看电影般有兴趣、有习惯,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下都可读书。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这样,便有高的享受,有好的娱乐,岂非人生一大佳事!读书只要有恒心,自能培养出兴趣,自能养成为习惯,从此可以提髙人生境界。这是任何数量的金钱所买不到的。

今日香港社会读书空气实在太不够,中年以上的人,有了职业,便不再想到要进修,也不再想到业余还可再读书。我希望诸位能看重此事,也不妨大家合作,有书不妨交换读,有意见可以互相倾谈。如此,更易培养出兴趣。只消一年时间,习惯也可养成。

我希望中年以上有职业的人能如此,在校的青年们他日离了学校亦当能如此,那真是无上大佳事。循此以往,自然人生境界都会高,人生情味都会厚。人人如此,社会也自成为一好社会。我今天所讲,并不是一番空泛的理论,只是我个人的实际经验。今天贡献给各位,愿与大家都分享这一份人生的无上宝贵乐趣。

从古希腊悲剧至现代哲学,建立并发展起来的是一整套有关审判的教义。比起行动来,审判更具悲剧性,而希腊悲剧首先创建了一个法庭。

康德并没有发明一种真正的判断力批判,是斯宾诺莎在与犹太基督教传统决裂的同时带来了一种批判。这一批判得到了他的四大门徒——尼采、劳伦斯、卡夫卡、阿尔托——的继承和发扬。

这四位曾被迫亲身经受奇特的审判的折磨。他们曾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其间指控、决议、宣判无休止地纠缠在一起。

受指控的尼采奔走于一个个寄居地,并向其发出雄心勃勃的挑战,劳伦斯生活在不道德和色情狂的指控之中,即便在他最普通的风景画中也能看到指控的影响,卡夫卡表现得像个“无辜的魔鬼”,以便逃脱“客栈法庭”,而人们在这法庭中审判着他无尽的订婚仪式。而阿尔托凡·高,有谁像他那样承受了审判最严酷的形式,即可怕的精神病鉴定呢?

图片

尼采最终总结出来的,是审判的条件:“对神性负有债务的意识”,这一债务历险自身变得无休无止,因而无法得到最终的清偿。人类只有在其生存状况背负上某种无限的债务时,才会呼唤审判,才变得可受审判,才会去审判别人:债务的无限和生存的不息互相参照,构成了“审判教义”。如果债务是无限的,那么负债人就必须一直存活下去。

图片

《审判》(1962)


或者,如劳伦斯所说的那样,基督教并没有放弃权力,它更多的是创造了一种权力的新形式,即审判的权力:正是与此同时,人类的命运被“延迟”,而审判成为最后的判决。审判教义既出现在《启示录》或“最后的审判”中,也出现在戏剧《美国》(Amérique)中。就卡夫卡而言,他在“表面的清偿行为”中看到了无尽的债务,在“无限的延期偿还”中看到了被延迟的命运,这些都将法官阻挡在我们的经验和观念之外。

阿尔托一直在不停地用与上帝审判相决裂的行动来对抗无限。对这四个人来说,审判的逻辑已与神父心理学混为一谈,而神父是最黑暗的机构的创造者:我要审判,我必须审判……不是审判本身被延迟,被安排在明天,被推迟至无限。

恰恰相反,正是“延期”、推至无限的行动令审判成为可能:后者得以实现的条件全仰仗存在和无限在时间顺序中的一种假设关系。如果能在这一关系中站稳脚跟,那么便能获得审判和被审判的权力。即使是对知识的批判也包含某种空间、时间和经验的无限,后者决定了现象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存在(“每次在……”)。然而,对知识的批判在这个意义上暗示了某种原始的道德和神学形式,根据这种形式,存在按照一种时间顺序同无限确立了关系:存在者始终对上帝负有债务。

然而如果是这样,那么究竟是什么有别于审判呢?谈论一种既是地基又是地平线的“预审判”足够了吗?这同被理解为反基督的反审判是一回事吗?与其说是土地,不如说是一种塌陷、滑坡和地平线的消失?存在者互相对峙,并依照一些有限的关系来互相修补。这些关系只是构成了时间的进程。

尼采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毫不犹豫地指出了一个事实:同一切交流关系相比,债权人债务人关系都是首要的关系。人们开始承诺,此时的债务不是对神的债务,而是根据力量关系对某个伙伴的债务。力量分布于各方之间,引起了某种状态改变,并在各方身上创造出某种东西:情感。一切都在各方之间产生,神意裁判根本不是神的审判,因为既不存在神也不存在审判。

图片
《安托南·阿尔托》


令莫斯及其后的列维斯特劳斯犹豫不决的地方,尼采没有犹豫;存在一种同一切审判相对的正义,根据这种正义,身体互相给对方打上印记,债务被直接书写在身体上,就像某块地域中流通的有限岩块一样。权利不具备永恒事物的静止状态,它无休止地流动在各个不得不继承或断绝血脉的家族之间。这些记号很可怕,它们在身体上划出道道痕迹,给它涂上颜色——线条和颜料,活生生地在肉体上揭示出每个人应清偿和应得到的:整整一套残酷体系,我们能在阿那克西曼德的哲学和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中听到它的回音。

在审判教义中则恰恰相反,债务被书写于一本独立的书中,人们甚至察觉不到这一事实,以致我们永远也无法清偿一个无限的数目。只要这本书已将某一号称不朽的财产的死亡符号收编在册,我们就会被剥夺财产,被驱逐出我们的土地。审判的书本教义的温和只是表面上的,因为它判处我们承受无尽的奴役,并取消了一切获得解放的程序。

阿尔托对残酷体系做出了卓越的发展,血与生命的写作向书的写作提出了抗议——正如正义同审判的对立,并引发了一股真正的符号的逆流。卡夫卡的例子说明的不也是这一点吗?面对《审判》中的伟大之书,他提出了《在流放地》中的杀人机器,这是一本写在身体上的书,它见证了一种旧秩序,也见证了一种融契约、指控、辩护和判决于一体的法律体系。残酷体系陈述的是存在的身体与影响它的权力之间的有限关系,而无限债务的教义则确立了不朽的灵魂与审判之间的关系。到处都是同审判教义形成对立的残酷体系。

审判并不扎根于某块土壤,因为土壤即使差别很大,也仍然是有利于发展的,但审判需要断裂和分岔。债务必须是面向神的债务。债务不应当与由我们托管的权力产生关系,而应当与那些公认赐予我们权力的神产生关系。需要绕无数条弯路,因为神首先是被动的证人或哀怨的诉讼人,他们无法审判[正如埃斯库罗斯的《复仇女神》]。

神与人是渐渐共同上升到审判行动的,这是最理想的状况,或者最糟糕的状况,正如我们在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中所看到的那样。某种审判教义的原理假设神赋予了人类种种命运,而人根据他们的命运适合这种或那种形式,或者这种或那种有机结果。我的命运注定我具有哪种形式?以及,我是否符合我所追求的形式?这就是审判的精髓:存在被切割成种种命运,以命运形式分发的情感同高级形式建立了联系(尼采或劳伦斯著作中的常见主题即揭露这种以高级价值的名义“审判”生活的自负)。

图片
复仇女神厄里倪厄斯

只要人还是尊重他们自己的命运的,那么他们就在审判;只要某种形式肯定或撤销人的企图,那么他们就受到审判。他们审判别人的同时也受到审判,审判和受审是同一种乐事。判决突然闯入这个世界,当人类弄错自己的命运时,它就会以一种虚假审判的形式出现,直至成为谵妄、疯狂;而当形式将另一种命运强加于人时,它就会以上帝审判的形式出现。一个很好的例子便是《大埃阿斯》。最初,审判教义需要人类的虚假判决,正如它需要上帝的正式判决一样。最后一个分岔同基督教一起产生:再没有命运,因为我们自己的判决是我们唯一的命运;而且再没有形式,因为上帝的判决构成了无限的形式。在尽头,自我切割成种种命运,和自我惩罚一起成为新审判或现代悲剧的特征。再没有任何审判,然而一切审判都是关于某个审判的。

可能《俄狄浦斯王》已经预示了希腊世界中的这一新状况。而某个类似《唐璜》的主题的现代之处,仍然是新形式下的审判,而非滑稽的行动。概括地说,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达审判教义的第二种行动:我们不再通过形式或目的成为众神的债务人,而是以我们自身的存在成为某个唯一的神的无限期债务人。审判教义颠覆并取代了情感体系,而且直至对知识或者经验的审判中都能看到这些特征。

图片
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

审判世界仿佛建立在梦境中。是梦令命运——以西结之轮——旋转,令形式流动起来。在梦境中,审判长驱直入,仿佛置身于虚空中,而不会遭遇某个场所的抵抗,迫使其屈服于知识和经验的要求;因此审判的问题首先是要弄清楚人们是否在做梦。因此,阿波罗既是审判之神也是梦之神:是阿波罗在审判,他确立界限,将我们封闭在有机形体中;是梦境将生命封闭在这些形式中,而我们以后者的名义进行审判。梦境加高了围墙,以死亡为食,制造阴影,一切事物的阴影,世界的阴影,我们自身的阴影。

然而,一旦我们离开审判的河岸,我们便弃绝了梦境,转而寻求一种“醉意”,仿佛它是某种更高的浪潮。人们在醉态中——饮料、毒品、迷醉——寻找对梦境和审判的解药。每次我们向审判背过身而转向正义时,我们就进入了一种无梦的睡眠之中。这四位作者揭露了梦境中某种过于静止、过于受引导、过于受管束的状态。那些对梦境有着非凡兴趣的团体——精神分析学或超现实主义——在现实中同样急于组成审讯和惩罚的法庭:做梦者身上常见的令人厌恶的怪癖。

对超现实主义持保留意见的阿尔托指出,不是思想碰撞到梦境的核心,更多的是梦境纵身扑向某个逃离它们的思想的核心。阿尔托眼中的仙人球仪式,劳伦斯眼中的墨西哥丛林之歌并不是梦境,而是一些迷醉或困倦的状态。这一无梦的睡眠不是我们睡着时的那种睡眠,它在夜间穿梭,将夜笼罩上一种可怕的光亮,后者不是白日,而是闪电:“在夜晚的梦中,我看见灰色的狗,它们匍匐前进要来吞噬梦境。”这一无梦的睡眠,我们并未安睡其中的睡眠,它是失眠,因为唯有失眠适合于夜晚,能够填充夜晚,进驻夜晚。因此我们重新认识了梦境,它不再是某个类似睡着时的梦境,或醒时的梦境,而是一个失眠时的梦境。新的梦已变成失眠的守护者。

正如卡夫卡的作品所表现的那样,这不再是产生自睡眠的梦境,而是产生自失眠边缘的梦境:“我(向乡村)寄去了我衣衫完整的身体……与此同时,我睡在我的床上,身上盖着一床棕色的被子……”失眠者可以静止不动,因为梦境已自动获取了真正的行动。这是无梦的睡眠,我们却并未安睡其中,这是失眠状态,它却将梦境带到了它所能延及的任何地方:这就是狄俄尼索斯式的沉醉状态,他摆脱审判的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