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进步,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已经有了飞速的进步。 记得80年初,临床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控制药物仅仅是一些作用微弱的护肝药物,如维生素、肝泰乐、肌苷片、酵母片这些。对于一般的慢性肝炎患者,让他每天喝一杯牛奶,吃一个鸡蛋,是当时治疗肝病的标配。 真正得到长足发展的是2000年之后,丙型肝炎有了从普通干扰素到长效干扰素单用和联合利巴韦林的治愈方法。起初虽然疗效仅仅有10%~20%,毕竟在治愈方面已属于填补空白的划时代跳跃。后来开发了长效干扰素,并且配合利巴韦林即著名的“P-R”疗法,逐步使其疗效提高到半数以上,但是较为明显的骨髓抑制和流感样不良反应及需要注射给药等弊端限制了其临床推广。近年来DAAs的陆续问世,进一步刷新了治疗记录,目前疗效不仅达到95%了以上,且正在无限地趋近于100%,使人们几十年的丙肝治愈夙愿得以实现。 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虽然没有丙肝治疗那么好,但是自90年代末拉米夫定用于乙肝以后,也很快打破了无药可医的梦魇。后来陆续有了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直到现在的替诺福韦和丙酚替诺福韦,先后有6种可方便口服的药物可以应用。抑制病毒的效果越来越好,病毒的耐药率越来越低。近年还有联合长效干扰素的方法使少部分人达到临床治愈。 我国的《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每4~5年都会不断更新,治疗标准逐渐放宽,适宜治疗人群和被治愈的病例也日趋增多。但是,关于病毒性肝炎治愈后的应对措施和管理方法,目前尚未引起医患双方的共同重视,科学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依然存在很多的盲区。 因此,有必要提醒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患者及其家属,自己的病情虽已康复,重新回归健康生活,但也有别于正常人,大家不能那么任性,那么潇洒和百无禁忌。病毒虽然检测不到了,不代表自己进到保险箱里面非常安全了。 为什么“病毒检测不到”不代表“非常安全”了呢?请看今日分享第四弹——《乙肝科普③-达到临床治愈停药后的病毒性肝炎,为什么依然会发生肝癌?》 作者简介 PROFILE |
|
来自: 新用户8825scGG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