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搜妙创真|北方画派之祖——荆浩

 泊木沐 2022-08-31 发布于辽宁

荆浩 《匡庐图》绢本水墨台北故宫博物院

“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

/聆听音乐 品读文章/

淡香拂云-巫娜

04:27来自游艺草庐

笔墨并重搜妙创真——荆浩

公元907年,唐王朝覆灭,中国进入了一个动荡战乱的“五代”时期为避战乱,许多贤人达士隐退山林、藏而不什,行“独善其身”之道,这其中就有以水墨山水名响绝代的荆浩。

荆浩,字浩然,自号洪谷子,生于唐末,卒于五代初梁,山西沁水人,是一位博通经史的士大夫。在唐末天下大乱之际,隐居于太行山的“洪谷”号因此而名。他躬耕畎亩,过着自食其力的隐士生活,余暇之时,常坐望群峰,体会大自然的幽奥,每见奇景,“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有学者认为五代战乱频繁,北方文化南下,基本上无艺术可言,而南方由于北方南渡文人很多,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南移。文学艺术范围太广,单就绘画而言南方各种画科的确发展迅速,几乎全面开花,山水、花鸟、人物俱盛。然而,仅从山水画来说,中国山水画的最后成熟,开始标领于中国画之首,却是在“五代”的北方完成的。在美术史上,我们发现,太平盛世会给人物画的发展带来机遇;个体生命坎坷会造就写意花鸟画大师;而国运不祚,却是萌育山水画的时节。魏晋南北朝,国运不济,文人们仕途受阻,情怀寄望山林,山水画萌发并发展出雏形的“水墨山水”和成熟的“青绿山水”画。唐末五代天下又一次纷乱。有许多画家,隐迹群山,殷殷情意倾注毫端,用书之所剩的墨色,勾勒着风林雾岩,本是聊以自慰,无意却使“水墨山水”画最后成熟。这其中贡献最大者就是荆浩。水墨山水画,兴起于盛、中唐,到了唐末有了较大发展。荆浩在其绘画理论著作《笔法记》中对用笔、用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置赋彩于“媚”“华”,提倡以墨为之的山水画。

荆浩擅画“云中山顶”,能表达出“四面峻厚”的气势。并且“笔”、“墨’并重,曾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并提出绘事“六要”--气、韵、思、景、笔、墨。所谓“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在“六要”中,把“墨”单独提出来,与“笔”并列,这说明“笔墨”到了五代已成为中国绘画造型的重要手段。关于用笔,早在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中,就有“用笔”一项,但“用笔”的内涵处延,仅指轮廓功用。如果“用笔”不和“用墨”相对应来研究,那么“笔墨”将不会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荆浩 《匡庐图》局部

当时邺都青莲寺的大愚和尚曾以诗向荆浩索画,诗云:“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纵。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磐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借墨烟浓。”荆浩赠画并答诗云:“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烟轻。崖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诗中的“墨烟浓”、“墨淡野烟轻”、都能透露出荆浩水墨山水画风格的个中信息。他在“搜妙创真”的基础上,又提出“神、妙、奇、巧”四个品第。关于用笔,荆浩提出“四势”,谓“筋、肉、骨、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这种用笔要求是对笔本身的价值认识,是游离物象形廓用笔的本体追求。在画面意境方面,提出画有二病:一曰无形、二曰有形。“有形病者,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于山,桥不登于岸,可度形之类是也。无形之病,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荆浩虽然提出“笔墨”并重,但却又提出了“忘笔墨而有真景”的论断,这才是他“笔墨”的真正要义,他没有局限于“笔墨”之中,明白“笔墨”只是一种手段、工具,而不是目的,所谓“得鱼忘筌”就是这个道理。

荆浩 《匡庐图》局部

传为荆浩所作的《匡庐图》,绢本水墨,该图虽名为《匡庐图》,实则是北方高山峻岭的真实写照:“中挺一峰,秀拔欲动;而高峰之右,群峰峨,如芙蓉初绽;飞瀑一线,扶摇而落。亭屋桥梁林木,曲曲掩映。”此图是全景式构图,树木山石勾皴渲渍,多以短笔直擦,有如钉头。作者着力表现宇宙天地的美丽壮观和大自然造化雄伟之美,把中国“水墨山水”画向前发展了重要的一步。

荆浩 《匡庐图》局部

荆浩 《匡庐图》局部

荆浩的《笔法记》在美术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发展了前人的理论。尤其是“六要”的提出,把谢赫的“六法”向前推进了一步,把原来主要针对人物画的理论,转换成针对山水画,使理论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他提出的“笔墨”概念深人人心,以至此后成为可概括中国画的名词被美术史家称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关仝、李成、范宽,莫不学成于荆浩,而且关仝还是荆浩的入室弟子,被史家常一起称为“荆关”。

荆浩《画山水赋》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此其格也。逺人无目,逺树无枝,逺山无皴,高与云齐。逺水无波,隠隠似眉,此其式也。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两蹊,树观顶〈宁页〉,水看岸基,此其法也。

凡画山水,尖峭者峰,平夷者岭,峭壁者崖,有宂者岫,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通者川,两山夹路者壑,两山夹水者涧,注水者溪,泉通者谷,路下小土山者坡,极目而平者坂,若能辨别此类,则粗知山水之彷佛也。

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分宾主之朝揖,列羣峰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逺近,逺山不得连近山,逺水不得连近水。

山腰回抱,寺观可安,断岸乱堤,小桥可置。有路处人行,无路处林木。岸断处古渡,山断处荒村。水阔处征帆,林宻处店舎。临岸古木露根而藤纒,临流石岸嵌空而水痕。

凡作林木,逺者疎平,近者高宻。有叶者枝柔,无叶者枝硬。松皮如鳞,栢皮纒身。生于土者修长而净直,长于石者拳曲而伶仃。古木节多而半死,寒林扶疎而萧森。春景则雾锁烟笼,树林隠隠,逺水拖蓝,山色堆青。夏景则林木蔽天,緑芜平坂,倚云瀑,行人羽扇,近水幽亭。秋景则水天一色,簌簌疎林,雁横烟塞,芦袅沙汀。冬景则树枝雪压,老樵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冻云黯淡,酒帘孤村。风雨则不分天地,难辨东西,行人伞笠,渔父蓑衣,有风无雨,但看树枝有雨无风,枝叶垂下。雨霁则云收天碧,山光添翠,网晒斜晖。晓景则千山欲曙,雾霭霏霏,朦胧残月,晓色熹微。暮景则山衔残日,帆卸江湄,路人归急,半掩柴扉,或烟斜雾横,或逺岫云归,或秋江晩渡,或古塜断碑。

如此之类,须要笔法布置,更看临期山形,不得犯重树头,不得整齐山,借树为衣,树借山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要显树之精神。若留意于此者,须心会于玄微。

荆浩山水画作品欣赏

荆浩 雪景山水图

荆浩 渔乐图卷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荆浩《青绿山水页》(传) 绢本台北故宫博物院

荆浩山水画作品传世。他的绘画流传不多,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记载,有《四时水》《三峰》《桃源》《天台》等图。至北宋末徽宗时,根据《宣和画谱》中记录内府收藏,共有二十二件,画名有《夏山图》《蜀山图》《山水图》《瀑布图》《秋山楼观图》《秋景渔父图》《山阴宴兰亭图》《白苹洲五亭图》《写楚襄王遇神女图》等,由此可见其创作题材的大概情形,多作四季气候变化下的景致。画迹流传今日,有《画山水》卷、《匡庐图》《渔乐图》《钟离访道图》《雪山行旅》轴等件,其中最为人知的则是《匡庐图》。

声 明本平台支持艺术、学术、文化传播。发布或转载内容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