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为什么不喜欢林黛玉 作为宝玉未来的终身伴侣来考量,黛玉首先有先天不足,就是身体不好。初进贾府,大家都看出她有“不足之症”,但即使贾母,也没有认真对待:“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但越往后,她的身体越弱,书中描写不胜枚举。而且她咳嗽,很有可能是肺病,具有传染性。王夫人、元春当然不愿意宝玉娶个病秧子,理家、子嗣之外,宝玉的健康也可能受到威胁。兴儿对尤氏姐妹评析人物,说到二玉婚姻:“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所以还没办呢”。甚至热心如贾母,迟迟不定二玉婚姻,也可能是顾忌黛玉的病体。王夫人对黛玉再怎么客气,这一项也足够一票否决了。 宝钗也有病,但不仅“先天壮,还不相干”,即使病发了,“也不觉什么,不过只喘嗽些,吃一丸也就罢了。”在王夫人眼里,甚至在大多数人眼里,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即使不作为宝玉的未来妻子考量,黛玉也有许多不得王夫人心的地方。首先当然是违背郑重叮嘱,与宝玉接近。在那样的时代,自由恋爱本身就是大罪一桩,婚前交往根本就不允许。邢岫烟与薛蝌一定婚,邢夫人就要接她出去住。贾母挽留,也得在未婚夫妻“两个孩子又不能见面”的前提下。宝玉送给黛玉两块旧手帕,黛玉就想到“私相传递,又觉可惧”。可了礼教大防之严。 贾母也曾借说书而发挥:“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像个佳人?”“咱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那样的事”。她对宝黛爱情的维护,始终是借着兄妹亲情、玩伴友情的名义。但这毕竟是掩人耳目,王夫人怎么会不知道黛玉在儿子心上的份量?份量越重,她越讨厌。不仅对林黛玉,对晴雯、芳官、四儿,她都是统一的态度。 除此之外,黛玉自己的行为做事,在那样的大环境背景之下,也颇可商榷。虽然她曾告诫自己“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但从后文来看,天性率直不喜假饰的林黛玉并没有按这个标准去做。她的任性,被称为“小性儿”,使她失去许多人的欢心。 关于黛玉为人,“小性儿”“嘴里刻薄”几乎是定论,但仍有不少“黛粉”为之辩护:黛玉的“小性儿”只针对宝玉,那是爱情的试探。对别人,她并不“小性儿”。 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除了宝玉,至少黛玉对以下几个人明白表现过刻薄:紫鹃、彩云、周瑞家的。 先说紫鹃。“情辞试莽玉”惹得宝玉发病,紫鹃辛苦服伺多日,回到潇湘馆向黛玉进言,劝她留意自己的婚事。黛玉骂她“嚼咀”,威胁她要把她退回贾母。接着紫鹃求薛姨妈向贾母提议,又被黛玉骂“与你这蹄子什么相干”“阿弥陀佛!该,该,该。也燥了一鼻子灰去了。”这些是女孩子的羞涩,和对闺中好友的娇嗔,不能算小性儿。 宝玉挨打的次日,黛玉远远地在花阴下看众人探望宝玉,自伤身世。这时紫鹃来请她吃药,她说“你到底要怎么样?只是催!我吃不吃,管你什么相干。”要知道前一天晚上刚经过送帕传情,二玉的爱情终于印证,黛玉正是最放心的时候,却对关心她的紫鹃说出“管你什么相干”的话来。难道这还不是“小性儿”? 黛玉和彩云的交集不多,只有湘云醉眠一回,行酒令说到丫头鸭头,晴雯等趁机罚湘云的酒。这本来与黛玉无关,巧嘴逗趣也是正常,她却偏说“她倒有心给你们一瓶子油,又怕挂误着打窃盗的官司。”说得刚打了窃盗官司的彩云当下红了脸。这一举动不妥,连黛玉自己也“自悔失言”。彩云盗窃,涉事的是彩云、赵姨、贾环、玉钏,处理的是平儿,瞒赃的是宝玉,旁观的是袭人、晴雯。这些人倒有一大半在场,偏偏黛玉嘴里随口提出。 平儿袭人大家商定:“叨登出赵姨奶奶来了,那时三姑娘听了,岂不生气?竟不如宝二爷应了,大家无事,且除这几个人皆不得知道这事,何等干净”,为保护探春的面子把偷窃的事隐瞒下来,连王熙凤也不告诉,黛玉如何知道?当然是有知情人告诉她。她随口一句话,伤了彩云,也出卖了向她偷传消息的知情人。 彩云何许人也?她是王夫人最得力的大丫头,“外面老实,心里有数儿。太太是那么佛爷似的,事情上不留心,他都知道,凡百一应事都是他提着太太行,连老爷在家出外去的一应大小事,他都知道。太太忘了,他背地里告诉太太。”黛玉刻薄她,是无心之失。事后有没有道歉?书中没有写。以黛玉的性格,似乎不会纡尊降贵向人道歉。况且这样的事,越描只会越黑。梁子就这样结下了。 如果与贾环恋爱被王夫人得知,彩云因此失宠,她与林黛玉的芥蒂不能影响王夫人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得罪了她,一定会影响王夫人的态度。这个人是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她与王夫人的关系,相当于平儿之于王熙凤。周瑞家的与林黛玉的交集只有一件事,就是送宫花事件。林黛玉那句著名的“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就是发生在这里。 林黛玉争的是送花的顺序,不愤自己最后一个得到,认为周瑞家的或者是她背后的主使人看轻了自己。我们来分析一下,周瑞家送花的顺序或者路线,是否看轻了林姑娘。 王夫人忙携黛玉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 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宽夹道。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后有一半大门,小小一所房室。王夫人笑指向黛玉道:“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来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 这是初进贾府,拜见贾政不遇,去跟贾母用饭。从王夫人住处到贾母住处,路过凤姐住处。 便转东角门出至东院,往梨香院来。 西南有一角门,通一夹道,出了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院了。 两次介绍,王夫人居所与梨香院相邻。 一时周瑞家的携花至王夫人正房后头来。原来近日贾母说,孙女们太多了,一处挤着倒不便,只留宝玉、黛玉二人在这边解闷,却将迎、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令李纨陪伴照管。 三春住在王夫人这边。 好,根据上面三条结论,从梨香院出发,要找三春、黛玉、凤姐送花,该怎样设计路线?当然是先到相邻的王夫人处,再到路过的凤姐处,再到贾母处。于是送花的顺序就是三春、凤姐、黛玉。 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下剩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儿罢。 这是薛姨妈的原话。薛姨妈分派宫花,把林、凤二人,都放在“下剩六枝”中,并没有表现对黛玉的特别重视。虽然把王熙凤排在最后,却给她四枝,是别人的两倍。周瑞家的送花,按照薛姨妈重视的顺序,先三春后凤黛,根本没有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贾母把二玉留在身边,却把三春安排到王夫人处居住,黛玉的地位高于三春。这话没错,如果贾母分派,当然是先二玉后三春。书里屡次写到宝玉衣饰器具豪奢,连丫头晴雯,衣履簪环也值三四百金。写黛玉有出尘超凡之感,对其衣服极少描写。但《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一回,连宝玉都珍惜舍不得用的“玻璃绣球灯”,黛玉随便放在书架上,也可见其日常用度的奢俭了。 问题是,宫花不是贾母分派,而是薛姨妈赠送。薛姨妈不是贾母的儿媳,在贾家是客人。凑分子给凤姐过生日,贾母、薛姨妈各出二十两,邢王二夫人“不敢和老太太并肩,自然矮一等,每人十六两罢”。两宴大观园,贾母薛姨妈的座位是“二榻四几”,王夫人却是一椅二几。薛姨妈的待遇与贾母相等,高于王夫人。她送晚辈礼物,有必要按你们贾府的高低位分来吗? 再说亲疏。凤、林、三春中,与薛姨妈有血缘关系只有王熙凤,是她的娘家侄女。而从宗法角度,探春算是王夫人的女儿,也算是薛姨妈的外甥女。迎、惜、林,都只是远亲。但三春住在一起,只能一起送。这样分析下来,周瑞家的送宫花的顺序完全没有错。 宝玉曾发议论,女孩子是珍珠,出嫁便成鱼眼。贾府里的丫环,年轻美丽可爱,婆子们则大多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但是在曹公高明的妙笔下,千人千面,无一相同。和愚蠢的何婆(春燕之母)、“心里没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仗势欺人的来旺媳妇比起来,周瑞家的还算个正面角色。她对穷苦的刘姥姥,有卖弄的成分,但也不乏真心的同情。刘姥姥得到二十两银子,想给周瑞家的留一点作为回扣,周瑞家的执意不要,当然是看不上,但也算是大气。其他几次出场,着笔不多,是个比较干练的管家婆。更重要的,她是王夫人的陪房,心腹。林黛玉得罪了她,也就得罪了王夫人。况且“不挑剩下不给我”这句话,本身就有针对薛姨妈的意思。 林黛玉的多心敏感、“小性子”都非欲加之罪,她的确有这些缺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个性鲜明,不肯对世俗妥协,具有强烈的自尊心。这是这个人物形象特立于古典文学之林的地方。后世读者,实在不必用自己的观点替林黛玉辩护。要知道,一个完美得毫无瑕疵的形象,既不符合作者对女主人公的定位,也模糊了这个人物鲜明的个性。倒不如老老实实地承认,我们的林黛玉的确有“小性子”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在宝玉那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王夫人那里,却成了缺点、错误,甚至是罪恶。 在贾母(或者还有贾政)的庇护之下,王夫人一时不敢对林黛玉怎么样。但内心的厌恶是掩饰不住的,终于在对晴雯痛下杀手时一句“眉眼有些像你林妹妹的”透露了出来。八十回中,王夫人对林黛玉只有这一句。但深深隐藏在内心的厌恶,慢慢地发酵,终于会成熟。 虽然越来越厌恶,王夫人可没想把黛玉怎么样。林姑娘不同于金钏晴雯,她是贾母的心头肉,是贾政的亲外甥女,又与宝玉一往情深。而王夫人逐晴雯至宝玉生病已经后悔,在贾政面前也失宠多年,处境艰难,怎么还敢伤害黛玉? 她只是越来越坚决地认定,任性刻薄多病多情的黛玉,不会是宝玉的贤内助,不会是贾家合格的媳妇,不会是支撑将倾大厦的中流砥柱。她爱宝玉,不仅是唯一留在身边的子女,也是她唯一的依靠。她要给宝玉选最适合他的妻子(当然是用她的标准来衡量)。 王夫人不长于才智,但愚者千虑,尚有一得。经过长期观察筹划,调动一切资源,利用所有可利用的人脉,再加上有利的时机,王夫人终于替儿子娶了她认为最适合的妻子。主观上,她只是厌恶,并不想伤害黛玉;客观上,如果黛玉因宝玉别娶他人而伤心生病死亡,王夫人也许想不到,想到了也在所不惜。她只是保全母子二人。 王夫人不是一个坏人,甚至不是一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强势人物。她只是一个慈母,一个替宝玉考虑、用自己的价值观是非观来疼爱儿子的母亲。在她的心目中,任性的、多病的、自由恋爱的黛玉,绝不会成为宝贝儿子的贤内助。为了儿子,她要千方百计阻止黛玉的爱情。为了儿子,她已经杀了几个人,也不惜再杀几个人。 她只是为了她的儿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