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小栈292

 栖鸿看红楼 2022-08-31 发布于山西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仁”是儒家思相的核心。下面哪句不是孔子认为的“仁”的内涵?

A.巧言令色

B.孝弟也者

C.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D.行五道于天下

答案:A

        “巧言令色鲜仁矣”,出自《学而》,意思是:花言巧语、仪容伪善,几乎就不具备仁了。“令色”,有的学者解释为和颜悦色的样子,有的学者则解释为面目美好。这句话是从反面论证“仁”与“巧言令色”很少共存。

        “孝弟也者”,出自《学而》,全句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指对父母长辈,弟通“悌”,指弟弟敬爱兄长。全句意思是孝顺悌爱,大概是实行仁的根本要点吧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出自《子路》,是樊迟向孔子请教“仁”。孔子回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意思是平日在家态度端庄恭敬,办事严肃认真,对待别人要忠诚。即使到别国去,也是不能废弃的。做到这些,就做到了“仁”。

        “行五道于天下”,出自《阳货》,是子张向孔子请教“仁”。孔子回答:“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结合下文,孔子认为,能在天下旅行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就做到了“仁”。

        在《论语》中,涉及“仁”的地方很多。孔子对“仁”的内涵,作了反复的、多方位的阐述,而没有进行概念性的总结和规定。

        译文根据《中华传统国学经典名著·大学 中庸 论语》,北方文艺出版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