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学论语#13.19

 龙泉看水hbc 2021-09-07

#每日学论语#13.19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

樊迟问仁道。孔子说:“平日生活起居要恭敬有礼,做事情要谨慎认真,与人交往要忠诚老实。即使走到偏远的地方,这些好的习惯也不丢弃啊!”

【微言微感】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说出了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自己和宇宙,相处之道,和谐之道。

关于问”仁“,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05次。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韧。”

樊迟问仁呢?

樊迟问了三次,孔子给出三个答案。

第一次,孔子答曰:“爱人。”樊迟一头雾水。

接着问”知“。孔子说”知人。“樊迟彻底歇菜。孔子又说了一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下来赶紧问同学子夏。子夏说:"这话太好了!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什么是仁呢?发现亮点,人就会闪光;重用仁者,不仁的就没有市场了。爱他你就赏识他,爱他你就成就他,爱他你就用优点淹没缺点,就用长处修改短处。新草长出来的时候,枯草自然就不见了。好人成长起来了,坏人自然就消失了。

可惜,樊迟并未完全理解。所以,有了第二次问仁。

孔子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什么意思?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仁者如何对别人?爱人。

如何对自己?“先难后获”。

后来,樊迟跟着老师游于舞雩之下。问:“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这一次,樊迟终于受到老师表扬了!因为樊迟的好学执着打动了孔子,因为樊迟的问越来越具体有深度了。第一次见面,不清楚老师是研究什么的,直接问种庄稼,开菜园这些农事,这不是鲁莽吗?现在的樊迟,已经学会了勤学善思巧问。

第三次问仁,孔子这才告诉他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方法:“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为什么要“居处恭”?

居处是自己的平时生活,是展示给最亲近的人的,这个“恭”,受益的是父母,是兄弟,是孩子,是邻里……很多人,对陌生人客客气气,对亲人冷若冰霜;对一面之识的人慷慨大方,对亲近的人斤斤计较;对谁都好,就是对亲密关系不好。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啊!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离开了社会舞台,我们才会发现:老伴老伴,老了只有那一半,夫妻夫妻,恩爱到老才是一辈子的福。

“执事敬”,是修身齐家之后的出世。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那里只有爱,难得糊涂;社会却是讲究规则的地方,做事讲究的是礼尚往来,需要的是认认真真。

第三个层次的“与人忠”。道出了人与人交往的根基是信。说了算,应了干,一诺千金,不打折扣。一个仁者,一定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恪守道义的人。

当然,孔子说:仁者一定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人前人后一个样的忠义之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