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文章《黛玉是何时与“宝二奶奶”宝座擦身而过的?从省亲就注定了》里,我已经分析过了:元春不是受王夫人的影响,而是通过自己的判断,认为让宝玉娶宝钗是合适的,是对宝玉的前途和家族的命运有利的。她的判断,就来自于省亲时的惊鸿一见。 当然,在省亲这样的重要时刻,她不可能当场宣布“赐婚”的决定。同时,她也还需要更多地了解这两个姑娘。在大主意已经拿定的情况下,通过不公开的考察了解,元春认定了宝钗。于是在端午节的时候,她赐出了让宝钗“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也让宝玉奇怪“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姑娘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的礼物来。 端午节的赐礼,是一个明显的讯号,证明元春已经替弟弟选中了宝钗。但是奇怪,到八十回时,时间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为什么元春始终没有明确宣布这个决定? 其实,元春自己心里,也没有最终决定下来。就像我在《黛玉是何时与“宝二奶奶”宝座擦身而过的?从省亲就注定了》里分析的,元春看中宝钗,是因为她的“停机”劝夫之德,而“禀性乖张”“生情怪谲”的宝玉,必须得一个能够劝谏他、影响他、“规引入道”的身边人,才有可能“入于正路”,担负起“继业”的重任来。 但是这时候宝玉还小。难道他不会自己改变吗?就像贾政从前也“诗酒放诞”过,后来不是自觉地“规以正路”了吗?如果宝玉也像贾政一样自觉改变,那就不一定需要娶宝钗了。贾政纳粗鄙却新鲜的赵姨娘为妾,并没有影响他中规中矩的官场与家庭生活。赵姨娘不过是调剂与补充罢了。如果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也同样可能允许他选择一个喜欢的女子,作为调剂与补充。 就算宝玉不变,还有年轻的贾兰呢。贾琏夫妻也正年轻,怎料得他们一定生不出个优秀的儿子?如果这些晚辈子弟能够迅速成生起来,像贾珠一样十四岁入学、被国子监祭酒青目,他们就能替代宝玉成为贾府的“继业”者。有了他们去承担家族责任,宝玉就可能“安富尊荣”,潇洒一生。元春也不是一定要勉强这个弟弟成名成家的。 说得狗血一点,宝玉再不争气,也是漂亮聪明的世家子弟。南安太妃过府祝寿时也曾问起他。如果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有“神话里一样美丽的公主会爱上他”,难道元春会拒绝让弟弟坐享其成,一定要他艰苦奋斗吗?(当然不可能有公主真的见到或爱上宝玉,但是可能由南安太妃看中宝玉,向皇帝推荐为驸马,也可能推荐为别的尊贵亲王的女婿) 总之,让宝玉娶宝钗,哪怕在元春看来,也是为了家族责任而做出牺牲。只不过元春已经为家族牺牲了自己的一生幸福了,宝玉凭什么不能牺牲?如果真的到了“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的地步,元春再爱宝玉,也不得不逼迫他牺牲爱情、承担责任了——娶宝钗,和承担家族责任,是联系在一起的。 只是现在,在省亲的时候,在端午节赐礼的时候,说这些话、做这样的决定,还为时太早。可变因素还太多,局势也还没到了不得不逼迫宝玉做牺牲的糟糕地步。 宝玉的年纪也还太小,订了婚也还得再过好几年才能结婚呢。 而一旦订婚,未婚夫妻就需要互相回避,不能再见面了。在结婚之前,宝钗就不能发挥她的“停机德”、劝谏宝玉了。将白白损失好几年的时间。 不如只给个暗示,却不明确,让宝钗和宝玉还有朝夕见面、时时劝谏的机会,对宝玉的“入于正路”更有好处。 |
|